“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经典儿童剧《马兰花》见证了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发展历程9月20日晚,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举行“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建院75周年主题活动,第一任“马郎”的扮演者刘安古在华山路643号院内舞台上重吟《马兰花》中这首脍炙人口的童谣,为中福会儿艺剧院献上75岁祝福,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德艺双馨的15岁老艺术家?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德艺双馨的15岁老艺术家(中福会儿艺75岁了)

德艺双馨的15岁老艺术家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经典儿童剧《马兰花》见证了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发展历程。9月20日晚,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举行“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建院75周年主题活动,第一任“马郎”的扮演者刘安古在华山路643号院内舞台上重吟《马兰花》中这首脍炙人口的童谣,为中福会儿艺剧院献上75岁祝福。

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是宋庆龄为救济与教育贫苦儿童而创办的,是新中国第一家儿童艺术剧院,被誉为“宋庆龄的掌上明珠”。75年来,剧院创作了400多部题材各异的儿童剧目,屡获国家级重要奖项。

在“沉浸式舞台”上,孩子们手捧“明珠”依次传递,“明珠”冉冉升起,拉开活动的序幕。

儿艺75周年演出

中福会儿艺剧院的演员们复刻了《消灭病菌》的片段,该剧是由老舍编写的歌舞剧,60年前被宋庆龄带着剧组赴京演出,她陪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坐在政务院礼堂观看。应毛主席之邀,该剧在中南海怀仁堂连演4场。

“好一朵美丽的马兰花,你一定从浩瀚星空飞来。《十二个月》里的《灿烂的阳光》,那么富有灼灼光辉!《彩虹》里的《小雪花》,《水晶洞》里的《海石花》,是天地下最神奇的奇花异卉!……”中福会儿艺剧院院长宋金萍在舞台上朗诵了诗人刘业雄的诗歌《好一朵美丽的马兰花》,这首诗是刘业雄献给儿艺75岁生日的作品,诗中融入了儿艺的30多部经典剧目。72岁的刘业雄几乎和儿艺同龄,他从小看着儿艺的剧目长大,年近古稀后,还经常带着自己的小孙子来儿艺看剧。

宋金萍第一次看到《好一朵美丽的马兰花》就非常激动,立刻决定以这首诗朗诵代替院长致辞,“这是我们忠实观众对剧院的祝福,朗诵这首诗,比任何致辞都更好。”

“宋妈妈创办儿艺,是希望用实验性、示范性的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75年来,儿艺人一直执着地为孩子们打造戏剧。”进入儿艺工作已经45年,宋金萍觉得这份工作是幸福的,“任何东西都是从娃娃抓起。儿艺做的就是打基石的工作,通过戏剧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和审美。”

儿艺院长宋金萍(右)朗诵了诗歌《好一朵美丽的马兰花》。

当年随宋庆龄先生赴京演出的刘妩倩及中福会儿艺剧院第二任院长刘安古也来到现场,和大家聊起当年的趣事。刘妩倩记得第一次和小伙伴们登上去北京的列车,新奇而紧张,但一抵达,宋妈妈就邀请小演员们去她家做客,还亲手送上甜羹,临别又送每人一些糖果。这份温暖刘妩倩记了一辈子。《马兰花》是中福会儿艺剧院首任院长任德耀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儿童剧。首演版的“马郎”刘安古通过讲述自己与《马兰花》的渊源,传达了将“初心”传承给一代代儿艺人的心愿,“衷心希望马兰花在宋院长创办的儿艺开放得美丽璀璨!”

首部英文版儿童剧《大森林里的小故事》、根据真实历史创排的儿童剧《孩子剧团》和充满歌舞元素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目《放飞的天空》等经典剧目片段集锦演出,展现了75年来儿艺作品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一直关注、关爱着剧院的老观众代表、语文教育家过传忠在现场采访中表示,中福会儿艺剧院的演出有三个字非常吸引他,那就是新、奇、美。他向中福会儿艺剧院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表示感谢,并祝愿他们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美好的精神食粮。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也来到现场。两位艺术家讲述了与中福会儿艺剧院的小故事,茅善玉还表演了沪剧著名选段《敦煌女儿》。

儿艺大小演员齐聚,为剧院75岁生日献上祝福。

75年来,围绕讲好中国故事、递好城市名片,儿艺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儿童戏剧交流平台上取得了累累硕果。舞台上,两段视频展示了儿艺的成果。

作为中福会“雪莲计划”的一部分,也是上海文化援疆交流演出项目之一,中福会儿艺剧院连续多年远赴新疆喀什地区的巴楚、莎车、泽普、叶城4县演出,观众逾3万人次。

创办于2004年的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是全国第一个国际性儿童戏剧展演活动,为世界各地的儿童戏剧建立了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活动最后,在《马兰花》的歌声中,“点燃儿童想象力创作计划”正式启动,将激发出更多更好的儿童剧作品,服务更广大的少年儿童。

“儿艺成立以来的75年,一直在宋妈妈精神的感召之下。她的大爱无私一直激励着我们克服困难,坚持为孩子们打造戏剧作品。”宋金萍说,未来儿艺仍将坚持“心中有孩子”“打造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