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萧红一生的资料(那年今日萧红)(1)

1942年1月23日,圣诞节的前两天,东北女作家萧红在热闹的节日氛围中清冷离世,年仅31岁。1月25日,她的遗体被安葬于香港浅水湾。从2011年萧红诞辰百年开始,文艺圈就兴起了一股“萧红热”,使东北女作家萧红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改编自她真实经历的影视作品也被制作出来。

她的性格,她的爱情,她的作品,都充满了唯那个时代才有的传奇色彩。那么这朵北地红蕊,是如何在北方的漫天风雪里绽放出动人色彩的呢?

她的一生都是冬天: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

萧红,原名张乃莹,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她出生,1942年,她辞世。在短暂的31年人生中,她特立独行,倔强地反抗着。

1911年的夏天,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早年和祖父生活在一起。可以说,她的童年并不幸福。1930年,她为了抗婚离家出走,却又接受了未婚夫的接济,之后结识萧军、端木蕻良等人。

1933年,她在鲁迅的帮助下开始创作,1935年她出版了长篇小说《生死场》,并出版了小说集《牛车上》,自此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关于萧红一生的资料(那年今日萧红)(2)

汤唯和宋佳所演绎的荧幕上的萧红

萧红的一生都在疲于奔命和动荡不安中挣扎着、反抗着,文学创作虽然成全了她,却没有彻底改变她的悲惨命运。最终,她寂寞地离开了这片寒冷的土地,年仅三十一岁,成为文学界一曲绝唱的悲歌。

生活的脱轨,让萧红饱经忧患;而文字的脱轨,却让《呼兰河传》不朽。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含苞:二十岁的那番惊险

当年,萧红与老家的未婚夫汪恩甲同居于哈尔滨的旅店,欠了巨款,未婚夫落荒而逃,旅店老板威胁要将已怀孕的萧红卖进妓院。危急中她给《国际协报》报社写信求助,萧军前往探望,两个文学青年一见钟情,他奋力将她救出,自此,文学史上遂有珠联璧合之“两萧”。

有关萧红的故事,总是这样开场的。故事一开始,萧红便与传统的束缚格格不入,她拒绝平庸落套,在探索欲和好奇心的催促下,也为了追寻自由,她就这样走上了一条非常规的道路。虽然隔了九十年漫长的时光,萧红那番惊险的经历,依然让人觉得胆战心惊。

1932年,萧红和萧军开始了同居生活。两人共同度过了幸福却艰辛的时光。寒冷和饥饿是真实的,热恋也是真实的。她曾写,“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她还曾写,“只有爱的踟蹰美丽,三郎,我并不是残忍,只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这其间,正有说不出的风月”,“当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

她曾以为爱可以抵御饥寒。有时,萧军拿着三角琴,萧红扎着短辫,两人衣履随意,在街头且弹且唱,别有一番潇洒。偶尔吵架了,两人抢着喝酒,他又醉又气,在地上打滚,让萧红心痛也自责。

关于萧红一生的资料(那年今日萧红)(3)

萧红与萧军

萧军带着她接触左翼文化人并开始写作。两萧到上海后,在鲁迅关怀下,慢慢在文坛站稳,不再忧心衣食。1935年,萧红出版了长篇小说《生死场》和小说集《牛车上》。

日子久了,性格的差异导致两人的摩擦渐多,加之萧军是主张“爱便爱,不爱便丢开”的,两人同居五年多,他在感情上的旁逸斜出,每次都让萧红“流血、颤栗”。

1938年,萧红在怀有身孕的情况下,毅然和萧军分手。

怒放:惊世骇俗的北地女子

1937年秋,两萧在武汉认识端木蕻良,后者因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颇受文坛瞩目。他斯文秀气,跟萧军的粗犷豪放迥异其趣。萧红和端木蕻良渐生好感。1938年春,他们回武汉就同居了,并于5月下旬举办婚礼——这又是一次不被祝福的婚姻。在此期间,萧红的长篇小说《马伯乐》开始动笔,并于1939年秋完成长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他们“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但在萧红生命的最后时光,端木却并未陪在她的身边。

关于萧红一生的资料(那年今日萧红)(4)

微笑的萧红

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作品合集《跋涉》、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中篇小说《马伯乐》,以及最富胜誉的《呼兰河传》,正是她孤单人生旅程的真实写照。

《呼兰河传》是萧红生命后期的创作,她偏离了政治轨道,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个人性、以及寻找自我化之路。她确实并非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女子,但是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女子,是绝不可能写出天马行空的《呼兰河传》的。

对于《呼兰河传》,茅盾评价说它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的小说特色鲜明。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它们是自叙性的,散文的,陌生的。不事雕琢,却自然流畅,读来让人爱不释手。

这朵花,用她自己的方式,怒放着。

凋零:花已逝,香残留

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关于萧红一生的资料(那年今日萧红)(5)

萧红雕像:似在思索

1941年初,萧红的肺结核已很严重了,她边治疗边写《马伯乐》第二部,出院后依旧虚弱。1941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炮火连天,全城惊慌失措。已卧床半年、不能走动的萧红,比健康人更多一层惶恐,担心自己被丈夫抛弃。

端木蕻良没法陪在她的身边,于是,仰慕她的文学青年骆宾基留下来照顾她。几经周折,萧红才住进医院。谁料,主治医生将她误诊为喉瘤,进行喉管开刀手术。萧红术后感染高烧,又接连遭受折腾,而药品全部被日军接管,药店无药可售,她又不能发声,痛苦万状。

1月18日,萧红被转送至玛丽医院,由于日寇占领香港,一切医疗用具奇缺,萧红难以得到正常的治疗。临终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关于萧红一生的资料(那年今日萧红)(6)

萧红画像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炎及喉瘤炎去世,年仅三十一。这为她动荡的人生旅程,画上了一个终结的惊叹号。

萧红死了,但她的作品却流传后世;北地红蕊终究凋零,但芬芳还馥郁着……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