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长元《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话: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孔子认为待人处世的最根本原则是?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孔子认为待人处世的最根本原则是(孔子认为不容易做到的事)

孔子认为待人处世的最根本原则是

▲ 张长元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话: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句话,涵义深而含混,释义分歧甚大,历来为注家头疼。朱熹认为是承上章而言,上一章是:“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解释为“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杨伯峻释为“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了的。”南怀瑾认为“只有上智,第一等智慧的人,与下愚,最笨的人,不会受环境影响。最聪明人自己有思想,有见解,有中心主张;最笨的人,影响他不了。”钱穆先生的解释与南怀瑾同:“中人之性,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皆可遷移。惟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與為善,故為不可移。”综上,四人解释意思相同,都是认为“上知”“下愚”是不能改变的,改变的因子可能是环境,亦可能是禀性(如自负、自暴自弃)。

我认为,这些解释都很牵强,原因是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相违背。孔子认为,人性(指善良之心)是相同的,只是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人的品行就发生了变化,就不一样了。那么,“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应该怎么解释呢?可以借助“说文解字”工具破解此谜:“移”作“易”解。这样,这段话就可以解释为:只有“上知”与“下愚”是不容易做到的。

下面,分层分析并加以回答。

“移”是否可作“易”解? 查“移”基本字义,其中有“通‘易’”之说。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476页,举《书经·盘庚中》句云:“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书经》就是《尚书》,又称《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这句话大意是:不吉之人当割絶灭之,无遗长,不应将“种子”“移”到新邑。这是“移”“易”相通之显例。

“上知”为什么不容易做到?这儿的“上知”可释为“生而知之者”,“具有上等智慧的人”。《论语》中有如下论述: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当然,“上知”是不容易做到的。那么,做一个“具有上等智慧的人”,是不是很容易呢?孔子也觉得不容易,他不是圣人,要学而不厌才能“知之”: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而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下愚”为什么也难于做到?我认为,这里的“愚”是大智若愚的意思,是示愚;“下”是退而求其次的意思;“下愚”就是退而求其次,当一个愚人。孔子是一个明白人,有强烈的出仕情结,总想干点事,“克己复礼”,推广仁道,但屡屡碰壁,于是,想“卷而怀之”。在“见”(入世做官)与“隐”(隐退)之间,孔子十分纠结,十分痛苦,觉得退而求其次,当一个愚人是很难做到的。这在《论语》中有多次表述: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论语·宪问》)

上述,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句话的解释是反传统的,是新解。我认为是成立的,故书之以就教方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