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陈生(福羲拍卖)(ID:艺起聚财)

【摘要】定窑始于唐,盛于宋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名,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绿定"和"紫定"。

定窑的产地: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原属今定州市)

定窑的烧制历史:定窑在唐代时成名,专烧白釉、黄釉瓷。

到宋代时发展迅速,比以往更闻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定窑创烧在唐朝后期器型以碗为主,正向精瓷过渡的阶段。

直到北宋才是定窑发展的巅峰时期,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没落和废弃,

最终到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定窑品种:

定窑以白瓷为主,也有烧早酱、红、黑等名贵品种,如黑釉、紫釉、绿釉、红釉等,都是罩上高温色釉在白定上。

虽然定窑作为五大名窑之末,也不像汝窑般稀少,但也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相信各大收藏家手上都会有这么一个瓷器。

做了简单的介绍后我们进入主题,让小编跟大家聊一下如何鉴定定窑。

我们收藏定窑瓷器,第一步肯定要掌握北宋定窑白瓷的一下特征1、“泪痕”

定窑瓷器大部分是白胎,尤其是宋代时期烧造,基本都是白瓷胎,胎质非常坚硬,这是因为其含氧化铝(Al2O3)量较高定窑瓷器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我们称之为“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的定窑瓷器,唐到五代定窑瓷并没有发现这种特征。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这是鉴定定窑瓷的特征。

定窑真品和赝品的区别(收藏家看过来如何鉴定定窑)(1)

定窑碗

定窑真品和赝品的区别(收藏家看过来如何鉴定定窑)(2)

2、竹丝刷痕

定窑的碗或是盆这一类瓷器的外壁,通常可以看到很细密,状如竹丝的痕迹,这是在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会用竹丝刷子修制这道工艺,因此胎面就会留下竹丝刷痕,这是其一个基本特征之一。通常仿制品很少做出这种“竹丝刷痕”有些做出来也特别生硬,在鉴别中可以多加注意。这种痕迹虽然不止出现在定窑的瓷器上,但是其他窑口的刷痕不如定窑的细密,故此可作为定窑器鉴别的一个特征。

定窑真品和赝品的区别(收藏家看过来如何鉴定定窑)(3)

3、底足定窑瓷器属于底足类型的不算多,有平底和圈足这两种,定窑圈足和其它窑口瓷器的圈足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在北宋中期后覆烧成型的定窑瓷器,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从而将露胎处移至瓷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没有达到完美的效果,其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用手抚摸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北宋定窑圈足器均是如此。这种现象在鉴定中却有奇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这是鉴定的关键之一。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的足底往往可以见竹丝刷痕,刷痕是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就没有这种现象。

定窑真品和赝品的区别(收藏家看过来如何鉴定定窑)(4)

4、变形

定窑器物瓷器,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部分都有些变形,拿一个完整的瓷器,把瓷器倒扣于桌面,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对目前市场上可见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可做到,竹丝刷痕也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就不是人为可制造,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多种因素,如果以人为做作,难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现在唯一一点难以企及的,那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只能出于自然,目前还未引起仿造者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之一

定窑真品和赝品的区别(收藏家看过来如何鉴定定窑)(5)

很多收藏家出于喜爱艺术而收藏,这并不是他们通过艺术赚得盆钵满盈之后的说辞。或许有些人看到有人卖出自己收藏多年的作品赚了几十万,虚荣心作祟也有,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支撑你漫长的收藏之旅的支柱。玩收藏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投心之所好,至为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