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爸爸成长道路上陪伴的缺失(能不能爱我一次)(1)

最近,罗晋、李一桐主演的《鹤唳华亭》正在热播,剧情在被误会再反转的戏码里来回折腾,罗晋饰演的太子萧定权,几乎每集都要眼含热泪,被网友讥讽为“哭包太子”。

其实,就我个人看这部剧的感受,《鹤唳华亭》完全可以更名为《皇族父子间的你猜我猜我猜猜猜》,太子认为当皇帝的爹偏心,当皇帝的爹认为当儿子的宁愿相信外人,也不愿意与自己交心。

究其原因,我认为,相比儿子是否懂得自己,做爹的更在意儿子未来是否能够扛起家国天下,冷漠疏离的态度,也让太子不太敢亲近自己的父亲,在君臣与父子两者关系交叠之间,选择了先君臣、后父子。

可是,这两人并不是真心地想要远离对方,当儿子和做父亲的都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两人一个乞讨着父爱,一个渴望着被信任。

为何他们会爱在心里口难开呢?

一、把权力规则带回家造成父子不相亲

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为何家会伤人》提到,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可如果把权力规则带回家,就会诞生一种“权力的污染”,从而将家庭里的亲密关系搞得一塌糊涂。

书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将军把家当成了战场,在家里经常说,“这是组织的命令,我是军人,就以军人的标准做事,你们是军人的妻子和儿女,所以只有服从、服从、再服从!”

但是他的儿子却很倔强,从小和父亲一样喜欢控制和影响别人。将军让儿子参军,又给安排最低最差最没出息的岗位,严格考核儿子,让儿子吃尽了苦头,希望磨炼出儿子钢铁般的意志,结果却让儿子恨起了他,最后与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

《鹤唳华亭》中,萧定权从小面临来自父亲的各种高压教育,晨昏定省没有得到过好脸色,所以在他的心理给皇帝爹的定位是先君臣、再父子。

请原谅爸爸成长道路上陪伴的缺失(能不能爱我一次)(2)

在雪地里跪地想向父亲表明自己知错时,看到齐王萧定棠拿过来披风也不敢披上身。只因为他从小没有得到过来自父亲的温暖,害怕领会错了“上意”,更害怕是齐王陷害,披上就是认罪心不诚,即使有可能是父亲的给予,他也不敢冒险,宁愿跪地上演苦肉计,以博得皇帝的认可。

当一个家庭里,当父亲的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时,就会造成“权力污染”,一言九鼎、无人敢反驳,子女谨言慎行,畏惧又疏远。

二、面对儿子当父亲的一碗水未往平处端

我们普通人都会头疼如何平衡对大宝、二宝的爱意表达,深怕会让其中一个宝贝受到委屈,认为做父母的偏心,何况子女更多的皇室。

《鹤唳华亭》开篇有一个很有趣的对比,应该之藩、有违祖制的齐王萧定棠私底下叫皇帝为爹爹,并撒娇称自己不想之藩想要陪着爹爹。

可做太子的萧定权,从未开口叫皇帝父亲为爹爹,而在揭穿齐王在太子冠礼上的阴谋,皇帝爹让他全权处置之时,萧定权本来已经掷地有声地宣布了对齐王的处罚,却在听到齐王叫“爹”后,偏偏眼中带泪地改口了,罪首变成了想要保护他的女官,结果女官车裂而亡,萧定权当断不断给自己埋下隐患!

看到这里时,作为观众的我与弹幕里的网友脑子里齐齐冒出了黑人问号脸。也难怪皇帝之后会对内侍说那句,“真不知道太子是天真还是精明。”

请原谅爸爸成长道路上陪伴的缺失(能不能爱我一次)(3)

缘何至此呢?还是因为皇帝对太子萧定权、齐王的人生规划并不一样。

齐王并不需要有担当、懂谋略,即便成为一个纨绔子弟皇帝也不会过多怪罪。太子不一样,未来作为一国之君者,没有权衡利弊的能力,没有掌控权臣的能力,就会危害江山社稷,怎么可能轻松地养在膝下,温柔以待呢?

就连那日日的冷淡以对,都有可能是在告诉太子,君上无人,力顶天地间,唯有你一人,所以你应该从小就要拥有承受孤寂、品味孤寂的能力。

“齐王与他,先是儿子,太子与他,先是臣子。”这些,属于君父内心的深沉爱意,又怎会让儿子知晓呢?

我们常说,看一个人爱不爱你,不看他说了什么,而看他做了什么。

太子萧定权只看得见在他去慰问父亲时,父亲身旁坐着的是贵妃还有齐王,一家三口怡乐融融,他的出现让场面瞬间僵硬,即便理直气壮地将贵妃的妇人之见怼了回去,可终究意难平。

渴望父爱的萧定权,他深信齐王是被父亲所偏爱的那一个,而他是被嫌弃的那一个,如果真将可以在大庭广众叫皇帝为爹的齐王踩入泥地,他害怕再也难得父亲的一丝好脸色。

所以,他含泪选择了妥协!其实,内心深处还是期待父亲能够看到自己的好,然后好好的爱自己一次。

三、父子未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在剧中,虽然我们都同情萧定权看似被当爹的虐待,但是也羡慕他有一个好舅舅和好老师。舅舅可以为了解他的困境,与皇帝爹谈条件再奔赴战区,老师可以为了他一人包揽全部罪名以死谢罪。

我们在剧里看到,在雪地里将萧定权扶起来抱在怀里说没事了的,是舅舅。虽然舅舅出场不多,可这一个动作,全情诠释了舅舅是把太子当作儿子来对待的,深怕自家儿子受了委屈。

萧定权与表弟顾逢恩之间不分尊卑打闹式的相处,也可以看出他特别亲近母亲的娘家顾家,他在顾家收获到了满满的亲情。

此外,萧定权与老师卢世瑜之间的小细节也是温情脉脉,萧定权会想要去老师居住的地方吃饭,拦在路上撒娇,被老师拒绝之后看着老师的背影也有些落寞。

请原谅爸爸成长道路上陪伴的缺失(能不能爱我一次)(4)

其实,在这时卢世瑜已经知道萧定权与皇帝之间的问题,劝萧定权朝堂上是君臣,朝堂外是父子,让萧定权去和皇帝爹好好的说一说内心话,可萧定权不愿意。

毕竟,从小就冷了的心,没有契机是不可能暖和起来的。

在亲子关系里,我们都强调一个词“依恋”,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在婴儿与母亲之间开展了一个陌生情境测验,测试婴儿与养护者之间情感连接。根据婴儿的表现,分为安全型和非安全型。非安全型表现有回避、对抗、混乱三种。

其中回避型依恋,玛丽·安斯沃斯认为是父母对宝宝孩子的态度消极,关注度不足,并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把孩子的需求等同于个人想当然的想法。所以,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较低,对父母的态度采取回避或逃避的态度。

而萧定权虽然已是成人,但对于父亲的依恋,却属于回避型。

对于父亲对他爱的给予或是收回,他都表现为没有情感反应,不反抗不回应,即便是身边人建议,他也选择忽略,表面上对于父亲的陪伴表现得无所谓。

萧定权对父爱渴求的收回,明显刺激了作为皇帝的爹,皇帝爹看到他对舅舅、老师的依恋时,难免会有些吃醋,怪萧定权不知道谁才是他的亲爹。可实际上,萧定权这些表现也有吃齐王醋的成分在,内心满满在意,却又想傲娇地提醒父亲,“父亲你不爱我,就有人替你爱我哦,你不想父亲位置被抢,就来爱我哦?”

做父母的不能“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萧定权与他皇帝爹之间的父子相疑,其实也让我们为人父母的意识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严厉、严格,为孩子划出界限,但是不能缺乏温情。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黄荆棍下出好人、棍棒底下出才子,要对孩子进行严格教养

可是,怎么打是有讲究的!

请原谅爸爸成长道路上陪伴的缺失(能不能爱我一次)(5)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次在邻居家里看电视,我爸叫我,我没应,回家就被我爸打了。

我爸打我前先问我作业做完没?没有做完就跑别人家玩耍,为一错;长辈呼喊不应,玩耍过于投入,为二错。

他打我是让我长记性,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自己定好的目标就该完成之后,再考虑玩耍的事情。这样的挨打并没有让我觉得我不被爱了,而是懂得自己确实错了,应知错后改。

而我另一个朋友挨打就不一样了,朋友曾分享过一个小故事,小时候她特别喜欢玩水,有一天就把衣服弄脏了,回家后妈妈看到脏衣服,二话没说就拿起戒尺打她,一边打一边骂,“是不是给你说过不准弄脏衣服,你自己去洗衣服,我懒得收拾你。”朋友就一声不吭,就任妈妈打,她说那时就想着,“你打吧,随便你打,反正我不会说我错了。”

我们问她为何要这么倔,她说挨打次数多了,就觉得大人挺没道理的,因为那一次她不是玩水把衣服弄脏,是做好事帮人时摔了一跤在泥坑边上,弄脏衣服。“每次挨打,都是他们觉得,打错了也不会道歉,我解释也没用又改变不了他们。”

所以,长大后朋友与父母的关系一般,太多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伤透了朋友的心。

朋友就好比萧定权,在父亲那得到的没有温情只有严厉,你要说父母不爱她吗?没有,她的父母会为了她的前途各种奔走,只是小时候的朋友不理解,长大后的朋友心里表示算了,不计较,双方扯平。

所以,光严厉没有温情,当皇帝的爹与朋友的父母也不能怪孩子在内心远离你们,是你们自己把孩子给推远了的。

我是曼陀 欢迎关注 曼陀说育儿 以史为鉴,以科学为本,育儿路上的那些坑,我们一起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