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开始,我们走进中东上古时代的另一个文明中心,详细了解被西方世界誉为“西方文明起源”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什么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精读中东史第六篇)

什么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本篇开始,我们走进中东上古时代的另一个文明中心,详细了解被西方世界誉为“西方文明起源”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1.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阶段的划分

美索不达米亚这个词的含义指的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冲刷出来的肥沃新月地带。为了统一说法,一切需要用到两河流域的地方,我们统统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之前在《精读中东史第一篇:世界文明国家的开端——古埃及第1至第6王朝》中提到,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发明了最早的文字和定居农业,奠定了美索不达米亚在被希腊化之前的文明基本特征。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受制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频繁改道,航运难以快速发展,再加上凶猛的洪泛年年不定期发生,致使该地区农业发展缓慢,延缓了国家的形成。同时不规律和残酷的环境,塑造了当地相对悲观的宗教,仅产生了复活的思想,没有来世的观念。

从现有考古文物的历史阶段来划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大致可分为神话时期、苏美尔城邦时期、苏美尔帝国时期、新苏美尔帝国时期、古巴比伦时期、亚述帝国时期和新巴比伦王国时期。

纵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即便我们不考虑历史悠久的神话时代,仅从有确切的考古证据和历史文献的时刻算起,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欧贝德文化”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居鲁士二世攻陷新巴比伦王国首都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之下,独立历史不复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历史也至少存在了3500余年。

本周我们着重回看第一个时期——“神话时期”,初步了解一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历史的早期梗概。

2.从原始到乡村

公元前10000年至前9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这里的人居于山洞之中,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他们率先开始了家畜的驯养。

公元前9000年至前7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人类进入中石器时代,家畜的驯养已经非常普及,人们开始定居的生活,人工培育的农作物也逐步成型。

公元前7000年前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村落成为了非常普遍的生活聚集模式,定居的农业社会开始走向成熟,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生活模式被畜牧业和种植业全面代替。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为核心的西亚“肥沃新月地带”发生社会革命的条件终于达成了。

公元前5800年至前5500年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展出了“哈苏纳文化”,该名称是以公元1943至1944年间伊拉克考古队挖掘出来的哈苏纳遗址来命名的。

考古学家在遗址上挖到了粗糙的陶器和石制工具,,以及所居住窝棚或帐篷使用的工具,显示了他们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形成了成熟的农耕社会。

哈苏纳时期的人们居住在窝棚或帐篷里,陶器制作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从目前的考古文物来看,哈苏纳文化发现的陶器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种是“古典型”,另一种是“标准型”。

古典型的代表器型高高的、圆圆的,也有的是鸭梨形状的坛坛罐罐,黏土做成没有任何装饰。有的器物由精纺棉织物编织形成碗,颜色由米色到黑色。碗和球形罐子均带有很直但很短的颈,一般有线条和三角形等图案,红漆喷涂,有被磨光处理的痕迹。

标准型陶器主要包括同样有彩色装饰的碗和罐子,图案设计都很相似,但喷漆呈暗褐色,而且更厚一点,装饰更加粗放,技法更高超。

公元前5600年至前5000年间,发展出了“萨马拉文化”。该文化比哈苏纳文化稍晚,但却与其有重叠的文化时期。

萨马拉文化遗址,考古学家发现更有吸引力的萨马拉陶器逐渐淘汰了哈苏纳时期的陶器。包括了碗、盘子和壶等生活器具,其中盘子的形状较大。这些物品的颜色更加丰富,有红色、暗褐色和紫色,几何形的图案设计也趋于复杂化,在整齐的横条框中有人物、鸟、鱼、蝎子、羚羊及其他动物,艺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公元前5500年至4500年间,发展出了“哈拉夫文化”。哈拉夫遗迹俯瞰喀布尔河,位于今天土耳其和叙利亚的边界地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由一名德国考古学家首次发现,之后英国人、美国人的不断发掘,让哈拉夫的文化重见天日。

哈拉夫遗址的文化与之前文化时期相比,有了很多截然分明的新特征。居住区虽然仍然保持着村庄的性质,但鹅卵石铺成的街道显示了当时已经形成了行政管理色彩。而且带头神庙性质的建筑已经出现,巴里科河畔的阿斯瓦德遗址就是一座圣堂,过道的门槛处发现有一个祭祀用的公牛头骨。

不仅如此,这个时期出现了护身符和赤陶土雕像。护身符形状各异,有牛头和双斧形状;土雕像则开始表现鸽子和妇女的体态。值得一提的是,从雕像上来看在当时妇女佩戴珠宝首饰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在陶器方面,与以往文化不同,陶器的色彩非常鲜艳、丰富,陶壁薄,形状变化丰富,设计大胆。装饰设计与器皿的形状有高度的协调,三角形、正方形、方格、十字形、扇形和小圆圈等几何图形居多,花鸟和羚羊等动物的图案相对较少。而双斧团的陶器则用于了各种宗教事物。

陶器的商业用途也逐步体现,从考古的证据表明,哈拉夫文化时期,在阿尔帕奇亚、布拉克、卡加尔、巴扎尔和哈拉夫等地,都发现了大规模生产陶器的作坊。这些商品被运往美索不达米亚的各大居住区或更远地方,换回贝壳、宝石和黑曜石。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哈拉夫文化中“层级社会”已经形成。族长、首领和普通人在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上有了显著区别,族长或首领掌控并居住在陶器的生产和制作中心,农民和牧民住在较小的村庄。

根据陶器的分布范围,哈拉夫文化鼎盛期,影响力从阿勒颇地区一直延伸到迪亚拉河河谷,覆盖着加兹拉赫和亚述区域。东安纳托利亚中心区、西里西亚和北叙利亚地区,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都模仿哈拉夫文化生活。

公元前5000年至3750年间,“欧贝德文化”逐步替代了哈拉夫文化。这段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哈拉夫居住区遭到了遗弃,其他地区典型的哈拉夫文化的圆形房屋和彩陶类型逐渐被欧贝德文化的方形房屋和另外类型的陶器取代。

该文化发源于著名上古苏美尔城市乌尔城附近,从这里向美索不达米亚其他地区发展和扩散。主要标志是彩陶和神庙建筑。

根据埃利都神庙的出土情况判断,从公元前第六千纪直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南方宗教传统从未中断。北方虽然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文化上尚能够同南方保持统一。

此外,在欧贝德文化时期,黑曜石以及印度地区特有的宝石等频繁出现,证实了在欧贝德文化时期存在的长距离对外贸易。甚至在美索不达米亚著名城市埃利都和乌尔等地都发现了航海船模型。

公元前5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到处都有欧贝德人用泥砖建造的村落和宏伟复杂的神庙,到了公元前4000年时,他们的影响开始超越美索不达米亚南部,遍及了整个近东。

在这个时期内,一批苏美尔人来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同当地的土著欧贝德人互相渗透和融合,在前面各种文化发展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伟大的苏美尔城市文化。

3.从乡村到城市

苏美尔人的到来,为南方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也拉大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南北的差异。从此,以苏美人文明为核心的南部巴比伦尼亚地区和以亚述人文明为核心的亚述地区就渐行渐远了。

目前公认的、苏美尔人建立最早的就是“乌鲁克文化”。从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冶炼铜的技术得到了充分发展,铜制的锥子和针开始普及。这大大促进了苏美尔地区铜周围的商业发展,加速了社会财富的集中和阶级分化。

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苏美尔人改变了之前乡村为主的生活模式,将更多的人聚集起来,开垦种植土地,挖凿维护运河,保障了灌溉农业的发展,更好地对抗了日益干涸的幼发拉底河,逐步形成了城镇。

在城镇中,与乡村社会相比,产生了大量的祭司、书吏、建筑师、艺术家、商人、手工业者、士兵,以及宗教和军事领袖,出现了大规模的神庙建筑和宫殿建筑,发明了贯穿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圆筒印章”和简单的“楔形文字”。

公元前3100年至前27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在苏美尔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均再上一个台阶,灌溉设施、土木工程和金属加工等技术均进步明显。受到城市生活所需和所迫,数学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十进制和六十进制被拿来应付社会中的问题。

除此之外,文字开始普遍应用,众多的泥板文书制作出来保存至今,从现有的文书表明,“奴隶”一词的使用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以神庙为中心的城市国家已经初步形成。

从现有证据来看,公元前第三千纪初,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就已经形成了十几个国家。主要包括埃利都、乌尔、拉尔萨、乌鲁克、阿克沙克、拉拉克、阿达布、拉伽什、乌玛、舒路帕克、尼普尔、基什和西帕尔等。

在这个时期,除了尼普尔城作为天神在人间的权力和统治中心外,另外还先后有五座苏美尔城市获得过神赐予的王权,获得过王权统治的五座城市是埃利都、巴德-提比拉、拉拉克、西帕尔和舒路帕克。

虽然各个城市出现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但有一点能够明确,那就是这些所谓的国家,都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有若干的村镇形成的小城市。

以当时较大的乌尔城为例,人口只有6000人,面积也不超过90平方千米。城中包括王宫建筑、神庙和贵族住宅等,周围修建城墙。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是乌鲁克文化的延续。陶器制作方面,捷姆迭特·那色文化与乌鲁克文化相比,没有质的变化,只是样式和质量更好一点。建筑方面,在设计和装饰上两种文化保持着一致性。

圆筒印章则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内容主要包括宗教和世俗两大内容。在艺术方面,雕刻艺术在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发展迅速。雕塑艺术自萨马拉文化以后退出人们视野,直到此时才终于复兴,并迅速达到了完美的高度。

保留至今的雕塑作品中,祭祀、狩猎成为了艺术品追求的主题。最有名的就是两幅杰作,一个是一米高的、表现伊南娜女神接受贡品场景的“雪花石膏花瓶”;另一个是大理石制作、大小同真人比例相同的妇女面具。两者艺术水平极高。

而这一切美好的光阴,却在一瞬间戛然而止。这就是之后被迦南人(巴勒斯坦人先祖)代代传唱,并最终写入《旧约圣经》的大洪水。

4.大洪水之谜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生了重大变化。平原上的许多文明在刹那间中断了彼此的往来。如:同阿富汗地区的青金石贸易线路中断,苏美尔乌鲁克文化分布在伊朗、叙利亚、安纳托利亚等地的居民点全部消失。生活在南部地区之外的城镇和乡村里的居民,也都放弃了农业,回归到狩猎采集的生活状态,文字和艺术被遗忘。

其中乌鲁克的遗迹也表明,这段时期谷物间满是杂草,土壤高度盐化,人类的寿命急剧缩短。人们抛弃乡村的住所,要么投奔到城市,要么四处流浪。乌鲁克城中的神庙土地被后来的居民占据。

虽然一直以来大洪水都被古人认为是“史前文化的终结者”,但考古证据表明,摧毁这些的不是天灾,更多的是乌鲁克意识形态崩溃后带来的人祸。

因为,洪水并不是长久平静之后的大爆发,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所谓“大洪水”之前乌尔城就至少遭遇了两次大洪水。而且就在同一时期,乌尔城附近仅仅11公里远的埃利都就没有找到丝毫洪水的迹象。

按照英国保罗·克里瓦切克所著《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和文明的诞生》中的推测,由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水中矿物质含量异常之高,古代苏美尔地区饱受土壤盐化之苦。

为了维持生存,当地人都选择每隔一年便进行一次休耕,来保证收成。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隔一年种植的方式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此时王权的统治力度已经足以强制劳动力从事更多的农业生产,打破了之前的传统。再加上,当时的气候变化使得天气变得干冷,降水减少,河流的水位降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丘陵地带土地干涸,灌溉农业陷入危机。

再加上,统治者打破自然规律,长期强迫劳动力常年耕种,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当老百姓看到田地无法耕种,自己又被胁迫,乌鲁克文化灌输给他们的信仰受到了怀疑,纷纷选择逃离和放弃常年的耕作。

信仰崩塌所造成的影响并不亚于任何外部压力所带来的破坏。此后的苏美尔人遗忘了或选择去遗忘这一切。当时的文字仅仅用来记录账目和交易,还没有作为记录历史的强大工具。

只留下了《阿特拉哈西斯史诗》中关于大洪水来临之前的蛛丝马迹:“神明恩利尔曾试图通过瘟疫来减少人口的数量,紧随其后的便是土壤盐化、干旱和饥荒,这也引发了人类的反抗。”

事实上,不论这场大洪水是否真的存在,这之后的美索不达米亚人都想利用传唱大洪水的故事,划清一条分界线。大洪水象征着对过往的全盘否定,标志着该地区的乌鲁克文化统治时代的完结,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而对于我们来说,大洪水的故事更是划分美索不达米亚的两大文明阶段的分水岭。大洪水之前的所有文明都在追随乌鲁克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此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南端的各个城邦都开始寻求各自的发展。

“大洪水席卷大地,那是过去,这是当下!”而大洪水之后,历史也就从神时期,进入到了“苏美尔城邦时期”,楔形文字开始用于了历史的记载。

好了,本篇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下篇我们共同回望美索不达米亚的下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与您分享的第601篇文章,欢迎你的阅读,我们下篇不见不散。

特殊说明:本文中关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文物的照片来自得到电子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