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桑霍克曾经演过一部悬疑片:《前目的地》。这部电影很烧脑也很精彩,不过后来有喜欢恶搞的网友戏称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这部电影:这是一个自己撩自己,自己啪自己,自己生自己,自己打自己的故事。

钩蛇幕后 异物志之自己生自己的钩盲蛇(1)

其实在自然界,不依靠外界自己就可以完成的生殖的方式还是有的,它被叫做孤雌生殖。存在这种繁殖方式的动物最大特点是,卵细胞不需与精子发生受精作用即可开始卵裂及发育。通俗地说,孤雌生殖是名副其实的母系社会,仅仅雌性单方面就可繁衍后代,所繁育的后代基本也都是雌性,有点像《西游记》里女儿国的意思对吧,不过孤雌生殖所生殖的后代偶尔也会有雄性的存在的。

钩蛇幕后 异物志之自己生自己的钩盲蛇(2)

从孤雌生殖偶尔可以出现雄性后代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比较低等级的繁殖方式,一般在无脊椎动物中比较常见,某些鱼和蜥蜴也存在这种生殖方式,比如我国的疣尾蜥虎与鳞趾守宫等等。不过在上个世纪70年代(1974年),科学家对钩盲蛇的研究发现,这种生物也存在孤雌生殖,钩盲蛇是目前已知唯一一种进行孤雌生殖的蛇类,毕竟能自己啪自己的都是狠角色。

蛇钩盲蛇在我国南方一般被俗称“铁丝蛇”、“铁线蛇”、“地鳝”、“两头蛇”、“蚯蚓蛇”、“牛鼻钻”,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已知蛇类中最小的一种。钩盲蛇在我国的南部其实多有分布,但由于无论生存环境还是外形都容易和蚯蚓、铁线虫、天蛇(一种涡虫)很像,不仔细的话很容易混淆。

钩蛇幕后 异物志之自己生自己的钩盲蛇(3)

这种蛇非常的小,最大的也很少有超过20厘米的,一般直径不大于5毫米,虽然说圆柱形的身体很像蚯蚓,很多比较小的钩盲蛇甚至只能在硬币上盘一圈,还没大蚯蚓大。

钩蛇幕后 异物志之自己生自己的钩盲蛇(4)

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蛇周身都被颜色黑亮的鳞片覆盖,除了眼部已经退化成了两个黑色的点之外,还有一个类似钩子(或者略尖)的尾部,钩盲蛇的名字由此而来。钩盲蛇的嘴很小而且没有办法像其他蛇类那样用类似“脱臼”的办法增大吞咬范围,在它张开嘴的时候能看到白色的蛇芯子。

钩蛇幕后 异物志之自己生自己的钩盲蛇(5)

对于钩盲蛇来说,由于本身无毒,嘴巴也无法像其他蛇那样打开,牙齿过于细小而没有杀伤力,这个尾部的钩和紧急时候的排粪就是它唯二仅存的防御手段了,是的没错,排粪也是它的防御手段之一,物理意义上的投翔。

钩蛇幕后 异物志之自己生自己的钩盲蛇(6)

尽管区分钩盲蛇和蚯蚓的重要手段是看它有没有蚯蚓的环状结构(据说有些钩盲蛇被误当蚯蚓钓鱼用),但钩盲蛇还是尽力维持着自己的尊严:它会向其他蛇那样S行游走前进,而且游动的速度还很快,通过解剖也发现钩盲蛇不仅有盲肠还有右前左后的两颗肾。

钩蛇幕后 异物志之自己生自己的钩盲蛇(7)

钩盲蛇多栖居于山区枯木落叶堆下面也常存在于石下、岩缝或菜园里,近几年在住宅区的砖缝泥土中、水沟旁边、花盆中等潮湿阴暗处也经常被发现 ,钩盲蛇特别善于挖洞,一般在夜晚或者阴雨天才会离开自己营建的洞穴,自认状态下主要以白蚁、蚂蚁等昆虫的虫卵、幼虫蛹及成虫为食。 国内其实有6种盲蛇:除了一开始最北分布到湖北宜昌与四川南充的钩盲蛇之外还有仅分布于香港的白头钩盲蛇以及仅分布于海南云南及藏南地区的大盲蛇和仅分布于藏南地区的贾氏盲蛇和只有台湾才有的恒春盲蛇和近几年才在香港发现的拉氏盲蛇。

据说近些年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都有观察的钩盲蛇的记录,翰白推测可能和近年来日益发达的花木苗圃运输有关,很多钩盲蛇的卵和个体可能在合适的温湿度下在栖息地以外的地方生活了下来。

钩盲蛇在我国算是三有动物,提醒各位还是不要轻易捕捉。

本文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