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91岁妻子写诗64年(为91岁妻子写诗64年)(1)

“幽静的妹妹,温淑的爱人/我心里永远珍藏着你纯洁的形象/如果没有了你,我的生命/所剩下的只是一片空虚和荒凉……”这是1955年,南京大学物理系的青年教师冯端写给在南京三女中当语文老师的未婚妻陈廉方的一首情诗,细腻的情感和笔触,让人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理工男”之手。同年4月1日,两人缔结良缘。后来,丈夫成了蜚声海内外的中科院院士,妻子则做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光阴流转,两人相守的日子已经超过了64年,写诗的小伙子如今已经96岁,诗中的廉方也已是91岁高龄的老人。惟一不变的,是二人牵手微笑的温暖,诗歌传情的浪漫。

写诗传情俘获佳人心

冯端1923年出生于苏州市,著名教育家、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23岁那年,冯端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并如愿以偿留校教书育人。陈廉方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南京第三女子中学任教,担任语文教师。两人是南京大学校友,只是不在相同的年份读大学,加上他们是在两个校区,因此在读书期间是没有见过面的。后来,经过共同的朋友王业宁介绍,陈廉方正式与冯端认识。随后他们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交往几个月后,冯端买来两本诗集《青铜骑士》《夜歌和白天的歌》送给她,他们的来往增添了诗意的浪漫。

随后,两人去栖霞山上、玄武湖边游览,从而有了更多的交流。1954年秋天,南京大学物理系组织游栖霞山,大家在栖霞寺里喝茶。坐了一会儿,冯端约陈廉方出去走走。栖霞山满山红叶,陈廉方想要采一片鲜艳的,无奈够不着,冯端便纵身一跳,摘下了一片红叶。两人在山中随意漫步,走到一个池塘边,陈廉方看到水中枯荷梗上,栖息着一只翠鸟。两人悄悄地走近几步,想要再仔细看看,谁知,翠鸟十分警觉,蓝光一闪,展翅飞走了,只留下一抹绚丽的倩影。“栖霞红叶艳”“清溪翠鸟鸣”,冯端把那只蓝色的翠鸟当成了两人爱情的吉祥物,在随后的岁月中,这只翠鸟在书信和诗句中不断被提及。

相恋第一年的冬天,南京格外的冷,气温创下了最低纪录,滴水成冰。陈廉方到冯端的单身宿舍去看他。“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他提出来,去玄武湖玩玩吧。”那天下了大雪,玄武湖也结了厚厚的冰,白茫茫一片。两人便在玄武湖旁的樱洲长廊上聊天、休憩。冬游玄武湖不久,冯端就写出了“休云后湖三尺雪,深情能融百丈冰”(后湖即玄武湖)的诗句,恋人间炽热的感情,喷薄而出。

一次,两人又去玄武湖边游玩,当地的环境特别优美,可惜陈廉方的心里,竟然无缘无故地烦闷。陈廉方的神情,冯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下午分别后返回宿舍,冯端总是想着陈廉方,便提起笔给她写诗:为什么又让忧郁的思念/重染上你这颗素朴的心?/为什么对于我们幸福的远景/还有些怀疑,不敢完全相信……冯端细腻的情感和笔触,让陈廉方的心中格外温暖,认为他是值得终身依赖的人。

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终于缔结良缘。婚礼很简单,没有隆重的仪式,仅有两桌酒席,只邀请了南京大学物理系的同事、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的同事来做客。结婚以后,冯端依然喜欢写情诗,陈廉方买来一只精致的红色长方形小皮箱,特意将他写的诗放在里面,精心收藏着。

为91岁妻子写诗64年(为91岁妻子写诗64年)(2)

情诗一直写到钻石婚

结婚后,每逢重要的节日,冯端都要写诗庆贺。一年的夏天,陈廉方带两个女儿到北京小住。冯端和二女儿留在南京。白天二女儿到工厂上班,只有冯端一人在家,不免感到寂寞,因而用文言文翻译了许多国外诗歌,涉及英文、法文、德文的诗歌。因为工作的需要,冯端出国访问,为了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相思之情而写出的诗句就更多了。一次在美国访问期间,思乡情浓,便写下了“异域风雨夜,客枕相思湧。遂令闺中妇,潜入游子梦。”65年里,文学造诣颇高的冯端给太太写下了不计其数的情诗,在生活中不拘小节的冯端,为妻子写诗时却格外讲究,如果觉得写得不好,冯端会一遍遍重写,挑最好的一首寄出。陈廉方则用一只大红色的小皮箱,完好地保存了先生的所有作品。

后来为了照顾家庭,陈廉方自己主动提出要求,从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离职。告别教师岗位后,陈廉方觉得应该为冯端做力所能及的事,首先挑起全家七口人的生活重担。三年困难时期,物质匮乏,买粮食需要粮票,买布需要布票。陈廉方天不亮就要起床,拖着虚弱的身体去买菜,给全家人做饭。冯端撰写《金属物理》时,陈廉方提着笔为他誊稿画图,冯端写著作非常严谨,往往几次三番修改稿子,她也需要反复地誊抄。

陈廉方在南京要照顾两位老人和三个女儿,冯端考虑到她肯定会担心自己,只能绞尽脑汁写趣事安慰她,希望她每天都过得开心。1978年知道陈廉方患子宫癌后,冯端连忙写信对她说,她的病还是早期,肯定有办法治疗。在农场干活之余,冯端到处找人打听治疗癌症的办法,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让陈廉方的手术取得成功,身体逐步恢复健康。付出取得实效,冯端无比高兴,连续写了10首情诗送给妻子,让她收藏着做纪念。

结婚时冯端和她举行简朴的婚礼仪式,没有给她任何贵重物品。在结婚后的漫长岁月中,冯端想给妻子买钻石戒指,她坚定不移地拒绝。临近钻石婚纪念日的时候,两位老人合作写出诗歌《钻石颂》,当作献给自己的特殊礼物。“平仓巷内偶邂逅,白雪冰晶后湖游。秋赏红叶漫栖霞,翠鸟惊艳荷枝头。更喜人间四月天,梁园酒家结良缘。放眼太湖碧波淼,一树樱花照清涟。六十春秋恩爱笃,双双执手难关渡。而今白发同偕老,朝朝暮暮永相濡。”

书香门第的“业余”诗人

冯端是中国科学史上著名的绍兴冯氏家族的成员之一。冯端深厚的文学功底源自他自小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冯端的父亲冯祖培,是一位文人,诗、词、书法都很好。大哥冯焕(1915-2006),毕业于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机学博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二哥冯康(1920-1993),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有限元法创始人、计算数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与陈省身、华罗庚齐名,被称作“二十世纪华人数学三驾马车”;大姐冯慧(1917-2017),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理学硕士,中国昆虫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大姐夫叶笃正(1916-2013),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而冯端是他们的小弟,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被称为凝聚态物理研究一代宗师。有妻子在背后默默奉献,冯端在研究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天文台用他的名字,正式为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命名。

为91岁妻子写诗64年(为91岁妻子写诗64年)(3)

钻石般闪闪发光的婚姻

本报记者了解到,自从2018年10月开始,二人开始在南京市一家养老院生活,这里有专门的人负责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医疗保障。而在住进养老院之前,一直是陈廉方和家里的阿姨负责照顾冯端的日常生活,因为已经96岁高龄的冯端院士,身体有很多毛病。早晨吃第一口饭的时候,就要吃降血糖药,然后是保健品。冯先生听力下降,每天都要佩戴助听器,下楼要坐轮椅。陈廉方说,他白天要人陪着他,我就等他睡觉后,给他清理助听器,清洗假牙,药要每星期配一次,提前配好,省得服用的时候手忙脚乱。天气冷了,两人就很少下楼活动了,等天气暖和了,陈廉方就会陪冯端到南大校园里转转,带点报纸和书,在校园里晒晒太阳。现在住进了养老院,有很多人看护二位老人,但陈廉方仍旧事无巨细地照顾着丈夫,每隔一小时,陈廉方就让冯端站起来,在房间里走一走。“他不想走,要我陪他才肯走。”陈廉方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先冯先生起床而起床,后冯先生睡觉而睡觉。”

陈廉方说,夫妻二人都喜欢诗词,也写了一辈子诗歌,他俩最喜欢的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看了其中的一期后,就欲罢不能,每期都要准时收看。看到武亦姝,一个16岁的中学生能掌握如此多的诗词,很是惊讶。 “相看两不厌”,这样的诗句,也曾经出现在冯端写给陈廉方的诗中。“有什么好看的呢?”在陈廉方看来,自己身高1米47,冯端也不到1米7。但相处久了,就会发现,冯先生虽然貌不惊人、不善辞令,但外拙内慧,不露锋芒,就像一块“璞”,外表粗糙,内心却是晶莹剔透的美玉。“我觉得用这个字来形容冯先生是最恰当的。我不需要什么钻戒,他就是我的钻石”。 本报记者 毕嘉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