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古诗词经典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山雨欲来风满楼)(1)

这首诗在古典诗词中算是很具有典型性的。一方面是它的思想,登楼远望,怀恋家乡,感慨历史,前朝已成烟云,唯有山河依旧,流水滔滔。另一方面,在结构上,它很能代表这一类主题诗歌的结构。首联是登高加怀乡,颔联是写眼前景,颈联是把景物和历史陈迹联系起来,尾联是表达前朝已经消失,只有自然景物永恒如一。自王粲《登楼赋》之后,登高怀乡、登高咏史的诗文层出不穷,在思想和结构上基本就是这个套路。

不过,这首诗无意间却创造了一个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所以能成为名句,是因为它虽然是写景,但由于写得极为生动,并且暗含着一种紧张的情绪,后来被移用到社会生活方面,形象地表达某种大的变化即将来临。这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类似,都是无意之间成为了名句。

古诗词经典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山雨欲来风满楼)(2)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这一句对仗工稳,用了眼前的真景“鸟下”“蝉鸣”,把“秦苑”“汉宫”关联起来,再用了“夕”“秋”的实景,又把“秦苑”“汉宫”废墟的残破关联起来,通过这双重的关联,由无情之物掀起了有情、浓情的意境。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既含蓄又不含蓄。含蓄是字面上的,劝行人不要问秦汉当年的事情。为什么不要问?当年又有哪些事情?都没有回答。而是以“渭水流”做了收束。说不含蓄,就是“故国东来渭水流”其实已经把以上两个疑问做了回答——我这次从东边来到咸阳,这秦汉的国都,已经没有什么秦汉的陈迹可寻了,只有渭水还如往昔那样不停地流淌。很明显,作者的意思就是,什么秦汉王朝,当初不可一世,这才过了几百年就无迹可寻了,至于秦汉王朝发生的事情,不管当初如何激烈如何复杂如何重要,现在看来,又能怎样呢?正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表面上来看似乎“历史虚无主义”情绪浓厚,不过,我恰恰认为,正是这样的情绪,支撑着历代的知识分子在历史的污泥浊水中艰难地趟过,也正是这样的情绪,让中国古典诗歌、音乐、绘画乃至整个文艺,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样的虚无中看到了历史的真实。

古诗词经典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山雨欲来风满楼)(3)

另外:这首诗的题目有好几种说法,主要是: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反复思考,我觉得还是“咸阳城西楼晚眺” 较为准确。这主要在于一个常识:一般人登楼看夕阳,还是要到西楼去看比较舒服。东楼不是不能看,但有点别扭,也看得不尽兴。

“故国东来渭水流”这句还有一种版本是“渭水寒声昼夜流”,我觉得还是“故国东来渭水流”好些。因为“渭水寒声昼夜流”一方面过于直白,另一方面,作者是晚眺,不会在城楼上从白天待到晚上,不必去涉及白天渭水的情况。同时,作为对上句的含蓄回答,这里只是要表达前朝无迹可寻,但渭水却流淌不息这个意思,强调“渭水流”就足够了,而不必在意流淌的具体情况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