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课堂氛围高涨时鸡飞狗跳,低落时沉默不语?

为什么班级成绩即不见齐头并进,更难见突飞猛进?

为什么教师教学效果总是不明显,学生水平难提高?

是教师能力不济、学生智商不足?都不是。凡能以教师之名“教书育人”者,其能力都通过了专业培训与考核。凡除特殊情况外,学生的智商平均水平是随时代而提升的。究其原因,全在于一个“备”字。

战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行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家事“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古人之言早已指明“备”的重要。大到国家兴亡之争,小到平凡生活之事,无不以“备”为先。回到现代教学中,高效果、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活

动亦是如此,只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才能保证高质量教学效果的达成。

怎样让教师做好集体备课 三思而后行-教师全方位备课攻略(1)

备课作为教师教学工作必修的基本功,本应是老师达成高质量教学的傍身之功,却让很多老师栽了跟头。并不是因为老师不会备课,只是核心未抓全面。很多老师备课注重的是“课”,是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准备,这固然无可厚非,毕竟知识传授是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可备课不只是简单的对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准备,在备课过程中要面对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事”,二是“人”。事即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人即学生。所以,备课一定要抓住教材、学生和方法这三个核心点,做到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这三项任务。

一、备教材。即老师对教材有深入地、全面地认知与分析。能够准确地提取核心知识点、正确地把握和拆解重点、突破难点。这对于老师而言是基础中的基础,每一位专业的老师都会在备教材任务上下大功夫,以求知识讲授环节逻辑流畅、思维清晰、结果正确。所以,这不必多言。

二、备方法。此方法不单指老师在教学中对于知识问题的解决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环节中使用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并最终形成使自主探究、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个关键点上,很多老师却常常重视度不够、准备不充分、难以坚持或不愿钻研、不敢尝试,从而导致其教学难见成效。

教学方法的单个运用并不难,其种类也不繁杂,难的是如何在一堂课中巧妙地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入其中,发挥其最佳效果。要达到这一目的,一要考虑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不同的知识内容与学科类型必然有其偏重的教学方法,如:理工类学科偏重于实验法、文史类学科偏重于讨论法。当然,正如前面所述,无论哪一类知识,教学方法的融合最为关键。其二,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情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都会影响到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怎样让教师做好集体备课 三思而后行-教师全方位备课攻略(2)

三、备学生。即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细致的了解。只有对学生有足够的接触和认识,才能在教学准备中匹配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恰恰是老师在备课时容易忽略的关键点。

因此,在此关键环节,老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1、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各阶段的特点。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决定了学生能理解的知识范围和接受方法的类型,如果超出其思维范围,学生就很难快速吸收和掌握知识。比如:学龄前以具体形象思维发展为主;小学阶段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期;14岁-15岁是理论型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15岁-16岁是辩证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等。在这些思维发展阶段中又细分出不同类型的思维发展特点,如果老师不清楚这些思维特点,就很容易造成教学障碍。

2、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教学方法的设计准备阶段自然少不了案例、规则、教具等的辅助。如果案例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太远,教学中就难以唤醒学生,也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常常提到,一堂优秀的课程是有温度感、有亲切感、有现实感的。学生看到知识内容能够立刻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从而通过已有经验来重新结构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关于这一点的了解,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老师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空闲时间多与班主任沟通、课后多与家长沟通。在合适的时间可以与班主任一起组织相关主题班会,从中了解关于学生的点滴,了解班级学生到底有哪些经历,他们都喜欢什么、关注什么。

怎样让教师做好集体备课 三思而后行-教师全方位备课攻略(3)

3、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性格倾向的学生在课堂参与的方式是不同的,外向的学生喜欢语言表达、内向的学生喜欢文字表达;外向学生思维偏活跃,内向学生思维较缜密。这些都是在进行教学方法选择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即不能一味地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发言式,又不能只顾文字记录,避而不谈。另外,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后,可以通过合理的分组搭配,促进内向学生的思维活跃,也帮助外向学生更加谨慎。在这一点上可阅读《课堂讨论中的“囚徒困境”你解开了吗?》,其中内容会有所帮助。

至此,完整的备课才算是有了基本雏形。

最后,还想阐述一个观点:备课只有形成一个无限良性循环的过程,才能助力教学不断进步。很多人都认为备课是课前准备的短暂过程。其实,每一次备课在为教学打基础,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又成为了下次备课的改善和迭代点,只有不断优化备课内容,教学水平才能节节攀升,教学效果才能节节拔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