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记民国时期的福建名人——文学巨擘林语堂

林语堂人生在世的句子(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1)

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语堂生平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今漳州平和坂仔),他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他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结识了同在德国留学,后成为一代教育大家的厉麟似。 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5年,任教育部所属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并出版《末笔检字法》。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总编辑,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并出版《开明英文读本》。1929年,任中研院史学特约研究员,及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英文教授。

1930年,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于上海成立,林语堂为发起人之一 。1931年,任中研院西文编辑主任,及史语所兼任研究员。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编写范围与态度(翌年提出),提倡幽默文学。1933年3月1日,林语堂抓住萧伯纳逗留上海的时机,推出《论语》专号,刊登介绍萧伯纳的文章,为社会上的“幽默热”推波助澜。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7年,《苏东坡传》费时三年完成,是其最偏爱的作品。1948年,赴巴黎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因林语堂与南洋大学校董发生分歧,仅上任半年。1966年定居台湾,出版《平心论高鹗》,讨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引发红学辩论。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2年10月,《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编竣出版,林语堂视此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出版《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岁。

林语堂人生在世的句子(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2)

奇闻轶事

父亲是一个虔诚信仰上帝的乡村牧师,他到处借钱,凑足了盘缠学费,将聪明过人的儿子送到上海,入了中国最好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林语堂觉得学校的课程太容易了,上课是浪费时间,自己看书就懂了,常常在课堂上坐在下面偷看闲书。圣约翰有五千册藏书,林语堂全部借来都读了一遍,嫌图书馆太小,不过瘾。考试前夕,当同学们都在挑灯夜读的时候,他却到处悠忽悠哉地闲逛,最后考试成绩公布,林语堂总是第二名——不是缺乏考第一名的实力,乃是不屑而为之。那个位居榜首的学霸,圣约翰校史上找不到他的名字,但好读闲书、“永远第二”的林语堂,后来却成为了闻名中外的大文豪。

几年以后,林语堂又进了哈佛大学读硕士学位,依然如在圣约翰一般。哈佛的卫德诺图书馆有几百万册藏书,对于他来说,哈佛就是卫德诺,卫德诺就是哈佛。他有一个奇妙的理论,认为大学学习无异于猴子在丛林自由觅食:“我一向认为大学应当像一个丛林,猴子应当在里头自由活动,在各种树上随便找各种坚果,由枝干间自由摆动跳跃。凭他的本性,他就知道哪种坚果好吃,哪些坚果能够吃。我当时就是在享受各式各样的果子的盛宴。”

林语堂的作品,真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满汉全席,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谈,靠的就是在圣约翰、哈佛时期散漫读闲书的童子功底。这样的读书习惯一直到他晚年都没有改变。读书不是为求有用,而是有趣,在趣读中滋长知识,塑造人格。林语堂最喜欢引用诗人黄庭坚的话:“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科技怪才

林语堂早年已立志发明“中文打字机”。当时科学严谨的汉字检索系统仍未建立 起来;又由于汉字本身是符号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长期以来人们对制成中文打字机的可能性多持怀疑态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林语堂在数十年间不断研究探索,自斥资金,购置设备,一再尝试,以致一度倾尽家财、负债累累,终于成功发明 了“明快中文打字机”,于1946年在美国申请专利。1952年,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打字机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托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顺利操作使用的心愿。除开“明快中文打字机”,他另有若干项小发明亦获得专利,其中一件就是可以挤出牙膏的牙刷。

林语堂发明的无须记住字位、字码的中文打字机诞生于1947年,机器采用林语堂创造的“上下形检字法”设计键盘字码,每分钟最快能打50个字,且不用训练即能操作

林语堂人生在世的句子(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3)

语堂语录

我们摘录了一些林语堂语录,供大家共鸣。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我要有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幸福: 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做人也是如此:总是看别人眼色行事会沦为庸俗,为了彰显个性而特立独行也好不到哪去。

目光放远一点,你就不伤心了。

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悠闲的生活始终需要一个怡静的内心,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胸怀。

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幽默

你只要说出你的真意,世界上似乎不会没有与你同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