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谁手里没捧着一根来自“东方甄选”的玉米?

转行做直播的新东方又火了,其中最“出圈”的,是一位神似兵马俑,出口惊四座的奇男子——董宇辉。

点进董宇辉的直播间,撩动肾上腺素的套路统统不见,听到的是信手拈来的双语典故,感受到的是和风细雨般的情感慰藉。

“好的东西就是想分享于你,譬如朝露,譬如晚霞,譬如三月的风六月的雨,譬如九月的天和十二月的雪,世间美好都想赠予你。”

出口成章,风度翩翩,若非他自己透露,没人能想到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而百年前,也有这样一位“奇男子”,在那个“神仙打架”的年代,从乡野中走上了华语文学的殿堂,以一己之力,培养出一个诗书世家。

他,就是林语堂。

林语堂人生的三大秘密(从乡野走向殿堂)(1)

林语堂先生;来源:全历史网

慈父如灯

董宇辉曾说过,虽然父亲只是一介落魄农民,但他爱看书的习惯和与人为善的性格却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无独有偶,文学大家林语堂也有这样一位如同明灯般的父亲。

林语堂出生在漳川西郊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之中。漳川地处沿海,他的父亲林至诚较早的接触了外来文化,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乡间传递福音,林至诚就在此时加入了教会,因为学习刻苦,还得到了进入神学院深造的机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牧师。

早年的务农经历让林至诚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1887年,他在家乡创建了当地最早的西式学堂——铭新小学,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睁眼看世界”,林语堂也正是在这所新式小学中为后来的求学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语堂人生的三大秘密(从乡野走向殿堂)(2)

孩童的眼睛-林语堂;来源:全历史网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父亲林至诚精通双语,林语堂“青出于蓝”,英语著作《生活的艺术》面世即大卖,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教科书”。

父亲林至诚怜惜弱势群体,常常向之施以援手,林语堂的作品中也常能看到他对苦难之人的悲悯心。

林至诚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了林语堂的人格,开拓了林语堂的视野。他就像林语堂生命中的灯塔,在冥冥中引领着前进的方向。

豁达人生

在人生中,总会有风浪与波折,但只要把豁达当做底色,再苦难的日子,也能滋养出鲜花。

青年时,林语堂自由恋爱未果,和廖家二小姐廖翠凤走进了旧式婚姻。婚后的林语堂并未嫌弃“不够新潮”的妻子,在他看来,“婚姻要想长久,就得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他和发妻从婚姻中培养爱情,相伴白头,成为了让人羡慕的伉俪。

林语堂人生的三大秘密(从乡野走向殿堂)(3)

林语堂人生的三大秘密(从乡野走向殿堂)(4)

廖翠凤与林语堂;来源:全历史网

中年时,林语堂创办的杂志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恶评如潮。林语堂并未气馁,在受邀访问美国期间,他用流利的英语写下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向西方人介绍真正的中国,成功的在西方掀起一股中国热。书评家皮特·普罗克特甚至评价道:“看完书后,让我很想跑到唐人街,遇到每一个中国人,都向他深鞠躬,表示感谢!”

晚年时,大女儿因家庭不睦,罹患抑郁,上吊身亡。林语堂白发人送黑发人,心痛在所难免。这位一生达观的老人没有沉溺在痛苦中,而是斩钉截铁的对伤心欲绝的二女儿说道,“活着,就要快乐,就要学会发现生活的艺术!”

观林语堂的一生,他随遇而安,随境而喜,始终在用艺术的方式消解苦难。风浪临头仍含笑,人生何处不青山,他用达观的态度,把每一分苦都酿成了诗。

家风传承

对林语堂及族人来说,从田野走向殿堂并非新鲜事。

林语堂同辈人中,大哥行医,开办“保元大药房”,为群众施诊看病,有时不收分文。二哥林和凤治学,曾赴牛津留学,抗战胜利后在厦大西文系担任教授,深受学生爱戴。三哥林和清活跃于上海文坛,同进步文人鲁迅、郁达夫等人来往频繁,曾担任《宇宙锋》主编,被巴金先生称为“忠诚的爱国者”。

林语堂下一代的故事也同样精彩。林语堂育有三位女儿,大女儿林如斯少有才名,曾任台北故宫馆长助理,二女儿林太乙长期担任美国《读书文摘》总编辑,出版多部小说,和丈夫合出的文集也颇受欢迎。三女儿林相如潜心治学,出版学术专著七十多部,曾任香港大学化学系主任。

林语堂人生的三大秘密(从乡野走向殿堂)(5)

林语堂与女儿太乙;来源:全历史网

林语堂的侄子侄女中,有人为了革命,以身殉国;有人苦学技术,科技强国;有人钻研医术,行医卫国;还有人埋头学术,理论兴国……

林语堂曾笑言,“林至诚的遗传因子极强……第三代、第四代林氏家族的子女都没有冲淡多少”。

这种遗传因子,其实并非指智商,而是一种默默流淌在血液中的家风,勤学敏行、好学善思,这才能做到“代有才人,各领风骚”。

林语堂人生的三大秘密(从乡野走向殿堂)(6)

林语堂;来源:全历史网

“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林语堂先生用一生践行了这两句话,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林语堂先生的人生启示也能带领我们突破庸常,找到生命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许志勇. 林语堂的家族[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4):37-38.

[2]朱立友. 林语堂生平及其著作目录[J]. 福建图书馆学刊(内刊), 1996(3):6.

[3]出身贫寒林语堂却能保有赤子之心,童年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富足. 今日头条

[4]林语堂之父林至诚,一个乡村牧师如何造就一代文学大师.今日头条

[5]林语堂:有趣,是一个男人的顶级魅力.今日头条

[6]幽默作家林语堂:用艺术的姿态,把苦难活成快乐.今日头条

[7]图片来源:全历史网

免责声明: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