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细雨中呼唤》#​

大家好,我是冲鸭~

今天给大家分享余华老师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余华老师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你感觉到在时代裹挟下的痛苦压抑,但又无力抗拒,只能跟随既定命运的脚步前行。

不同于《活着》里面以福贵的视角展开,缓缓描述他的一生。《在细雨中呼喊》则以小孩子的看见的世界进行描绘,他眼中的大人如何,他与朋友的如何相交。渐渐地,孩子稚嫩的眼里装满了麻木和了然,这个过程也称之为“成长”。

余华好书推荐活着 说活着是余华老师最好的作品(1)

接下来浅浅跟大家唠一下这本书。

看书时莫名地想起余华老师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幽默风趣,这书跟这作者,怎么一点都对不上呢?突然忍不住骂一句,余华老师总是把悲伤留给读者,从而夺走我们快乐占为己有。

或许真的是“清醒的人最荒唐”吧,一个人要是活得太认真,想的太多,是容易崩溃的。不如奋笔疾书,把真实的东西封锁在一字一句中,然后“虚构”的角色便有了灵魂,真实的自己则逐渐虚化。人总需要一个地方来寄托自己的灵魂,放入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忽然想起一个“理论”,那就是当你感觉与人相处如沐春风,非常舒服的时候,证明对方的修为涵养都高于你。他能一眼看穿你,以让你最舒服的状态与你相处。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别人故意让你看到的,反之亦然。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过是灵魂之间的互相碰撞,我们向下兼容,也拼命想向上相融。偶有能遇到契合之人进行碰撞,所以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乱七八糟说了一大堆,扯回这本书。作者以孙光林这个“我”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为出发点,看着高楼起,看着大厦颓。如果说从前的我不相信什么宿命论,那这本书却让人感觉到不可抗拒的轮回。

在社会的吞噬下,在生活的压迫中,命运的齿轮缓缓移动,任你再天真无邪,也会被磨灭。

书中有位老太太,作者对她的描绘是“她站在生与死的界线上,同时被两者抛弃”。让人悠悠地想起那句“有些人还活着,却已经死了”,或是生不如死,或是像死人一样生存吧。这句话描绘的是老太太,但又何止只是老太太呢。

在这里,孩子的童真被大人磨灭。譬如亲生父母对“我”的薄情忽视,譬如国庆惨遭父亲的抛弃,他们还来不及长大就被推进这个无解的社会。

在这里,听话懂事的少年在最美好的年华离开。苏宇是在家人的面前慢慢死去的,没有凶手,只是没有人去尝试关心罢了。很想知道得知真相的家里人会如何,不过也不重要了,毕竟这个结果对苏宇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美好的东西终将破灭,不过是早与晚的区别而已。

在这里,大家作为混蛋活着。祖父孙有元在与父亲孙广才的争斗中屡屡战败,对老人的怜悯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可是弱的一方就是对的吗,随着作者的抽丝剥茧,你会只是看到坏人变老了,而后惨遭不孝儿子唾弃。可是谁知道坏人未老时的作为,谁知道不孝儿子老了以后是否有所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点怜悯之心忽然收了回来。再者,我们又以什么资格对他人进行怜悯呢。

没有什么东西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常说“不改初心”,可若完全不改,活得也太痛苦了。

我融入黑夜里,与之融为一体,慢慢伸出手来想抓住什么,但看不清五指。可我不能就此熄灭,我想如果不那么严苛,眼里的光是否能算上。长夜总会过去,明天就算阴雨绵绵,但是站于其间,也能被看见。

余华好书推荐活着 说活着是余华老师最好的作品(2)

书中好句摘抄

>> 于是我找到了生与死之间的不同,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

>> 祖父晚年的形象就像一把被遗弃的破旧椅子,以无声的状态期待着火的光临。

>> 她只是沉浸在我当时年龄还无法理解的自我与孤独之中,她站在生与死的界线上,同时被两者抛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