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据媒体报导,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七本,日本的四十本,俄罗斯的五十五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刷微博、打游戏或看视频。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每天匆忙的生活,人们常常感叹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那让我们看看古代人就是什么也不干,所以才有时间读书吗?

古人求学的成语典故(古代人是怎么读书)(1)

第一个成语:三余读书。又名“董遇劝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东汉末年,有个叫董遇的人,为人敦厚,酷爱读书。他与兄长依靠采集、贩卖野生稻谷为生,每次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读,哥哥笑话他,但他照读不误。有人想拜他为师,他不肯教,就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种空闲时间。”

古人求学的成语典故(古代人是怎么读书)(2)

第二个成语:带经而锄指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常林、儿(倪) 宽家贫,但好学不倦,去田间耕作时,也带着经书,一有空就诵读。“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

古人求学的成语典故(古代人是怎么读书)(3)

汉朝的倪宽跟着孔子第十一代孙孔安国学习五经,缺乏学习费用,倪宽要为弟子们做饭,有时还要下地干活。他下地时总要带着经书,休息时便抓紧学习。

古人求学的成语典故(古代人是怎么读书)(4)

第三个成语: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 边看书。他的妻子觉得这样很丢脸,还因此与他离了婚。后来的朱买臣功成名就。这是"负薪"的故事。

古人求学的成语典故(古代人是怎么读书)(5)

"挂角"的典故,出自隋代。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骑牛外出,怕在路上浪费时间,于是把书放在牛角上,边走边读(《新唐书》卷八十四《李密传》)。

类似的成语还有“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映雪读书”“芦荻当笔”……

这些古人,大都连基本的生活都很成问题,仍然能够挤时间读书,今人还好意思说不读书是因为没有时间吗?

我们不仅要学习古人勤奋刻苦的读书精神,也要借鉴他们的读书方法。

有两种方法。一是"韦编三绝"式精读

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多次阅读,把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了很多次(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群家》)。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来历。"韦"是"熟牛皮“,”韦编"意为“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三"是概数,表示多次。这个成语就成为读书勤奋的代称。

二是"不求甚解"式泛读。"不求其解"在今天多被用作贬义,多指学习不认真,没有深刻理解。其实,这个成语最初的时候不是这个意思。它的主人公是东晋时期的隐士陶渊明。陶渊明写过一篇 非常短的文章《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式的散文。其中有这样几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怎么读书呢?不求甚解。"甚"是"过度、过分"的意思,"解"是"了解、理解“。”不求甚解"就是说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来领会文章的大意。这不是囫阎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品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是对汉代以来"皓首穷经"的一种不满。汉代时候,一些学者读书就往过度阐释,解释一本书。

除此之外,读书要"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要心存怀疑,不要把别人的一知半解当作自己的话,不能拾人牙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