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为什么叫天下第一书(商君书莫名而来的)(1)

​长安城

本来不打算继续《商君书》的话题,但随意查询《商君书》时,总能看到它背着“禁书”之名,进去查看,却又多是“神化”(夸大其“危害”也是另种神化)《商君书》与商君,暗示(或者直接说)古代王朝统治者或者“儒家”官僚们不想更多人学习这本书以防他们“篡权、造反”的调调……

恕我直言,这些人没看过《荀子》《韩非子》《资治通鉴》吧,若论帝王术,这几本更胜,若说权谋,也有唐时赵蕤所作《长短经》(《反经》),古代所谓“帝王学”研究甚至可以延续到清末。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在本人上一篇文中有所提及,从来不是单纯依靠个人“权谋”就可达成,而是反过来,正因为成为“帝王”(或者拥有帝王之基)才需要“帝王学”,可以说这种书籍所记载往往多是“屠龙之术”,反而不如“天文历法书”“阴阳谶纬”“宗教相卜”等书对封建王朝的危害大。

商君书为什么叫天下第一书(商君书莫名而来的)(2)

楚简《周易》

所以《商君书》既没有那么神奇,也从不是禁书,最多在秦朝(是的,采用法家治国的秦朝)“可能”是禁书。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秦朝禁民间私藏的书除了我们以为的“儒家学说书籍”还有“百家之说”,代表禁止民间藏书(明确下,这里包括官僚贵族私人藏书)的“挟书律”(秦始皇时规定)至汉惠帝(汉高祖刘邦之子)时才被废除。

商君书为什么叫天下第一书(商君书莫名而来的)(3)

汉惠帝

为了严谨一些,我简单列几条可能的问题,并做解答:

1.历朝是否有明确禁止《商君书》

答:并没有。

只有在秦朝(秦始皇一统)时有过大规模焚毁各国史书,“非博士官所职”(应该是秦朝礼制、文学官)禁民间私藏、学习百家之说。而后两汉废除秦朝的“挟书律”,到晋武帝时,由于谶纬的影响,开始明令禁止(并做处罚)谶纬与星气(天文)相关书籍。南北朝时前秦苻坚禁“老”“庄”之书,北魏曾禁“谶纬”“天文”“佛道”类书籍,实际上,此时所禁的书籍为后世王朝沿用,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宗教”“鬼神说”极容易蛊惑百姓,动摇封建王朝根基(赋税、兵员、田产),不过因为南北朝政权不稳,这些“禁书令”实施并没那么容易。

到隋唐和宋元时期,各朝控制力加强,开始严格禁绝民间、私人研究“谶纬”“佛道”“阴阳”“相卜”等“妖书”,其中包括未经朝廷认可的“佛经”“道经”(如元朝禁《道藏》)。宋朝禁书主要包括“阴阳”“兵书”“天文”等,其次是党争时胜利者禁失败者所作书籍,并且首开鼓励告密藏禁书的做法,被后世沿用。

明清时代,由于印刷出版业发达和戏曲小说盛行,除了以往各朝禁止的书籍,不同时期也对各种“淫艳露骨小说”做出禁止,其中禁绝手段包括禁出版、禁发行等,至于清朝……不多提了。

总之,历代王朝更重视容易影响民间百姓思想的书籍和对朝廷有诋毁、毁谤、讽刺的书籍,其次是鬼神奇诡、淫艳露骨、鼓励“造反”“反抗朝廷”的小说、戏曲等和野史、私史。

商君书为什么叫天下第一书(商君书莫名而来的)(4)

古代市井

2.是否各朝没有明确禁止,但私下禁止学习研究

答:并没有。

《商君书》初在《汉书·艺文志》中被提及,而《诸葛亮集》中的“汉昭烈帝遗诏”也曾告诫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总不成全都是刘备占据蜀地后才跟诸葛亮读这些书。

两宋时,有郑樵、晁公武、陈振孙等人都曾看过《商君书》,清朝时有严万里的《商君书》校本,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也载有《商君书》。

3.禁止民间百姓研究学习,不禁皇室、贵族、高官乃至士绅学习

答:这基本不可能。

首先是我国古代的识字率,而且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种学说,其次这种书籍对普通百姓的作用反而没那么大。正如我上面说过的,对统治者乃至官僚来说,没有“名望”“地位”“武力”的民众乃至地方士绅,研习法家反而不如“佛道”等更能蛊惑人心的宗教学说危险。

实际上,中国古代书籍在隋唐之前,受限于印刷能力,很难大规模普及,两汉魏晋的世族多是因为本族拥有可传承的经典(注释)。

秦时亡佚书籍众多,反而依赖民间藏书,所谓禁书,自然难以做到。

4.更改版本,错漏关键内容

答:《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商君书》有二十九篇,两宋时的郑樵、晁公武、陈振孙看到的版本或说缺少一篇或说缺少三篇,而目前同行的版本为二十六篇。然而这二十六篇中关于商君的思想,并无太多缺漏,毕竟《韩非子》一直存在。

商君书为什么叫天下第一书(商君书莫名而来的)(5)

雕版印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