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威尼斯,先想到的是船夫划着贡多拉引吭高歌的情景,或许还有电影节、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和威尼斯双年展等各类文化标签。它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马可•波罗的故乡。这座意大利水城实际上由118座小岛构成,拥有117条运河和435座桥梁:贡多拉们在狭窄的水道间穿梭自如,大运河上更多则是行驶着效率更高的水上巴士们。

威尼斯水上巴士和贡多拉(威尼斯不只有贡多拉)(1)

图片来源:WikiMedia

水上巴士的意大利语名字是vaporetto,它是威尼斯的“公交车”,有固定的运行线路和停靠站点。Actv公司负责运营绝大部分的公共交通线路,并且向公众开放了所有班次的时间数据和站点信息。

威尼斯水上巴士和贡多拉(威尼斯不只有贡多拉)(2)

在这些数据的支撑下,地理信息工程师Edvardas Ščerbavičius开发了一个网站来实时显示这些巴士们的行踪。他用颜色代表不同的线路,小船的图标代表运行中的水上巴士,点击小船即可显示它到哪一站了。网站上也标出了水上巴士停靠的每一个站点,纯色的点代表此站只有一条线路经过,拼色的圆点则代表线路的交叉,点击圆点可以看到经由此站的所有线路。

网站设计得比较简约,为了方便澎友们阅读,我们给水域加上了颜色。

威尼斯水上巴士和贡多拉(威尼斯不只有贡多拉)(3)

资料来源:trails.lt/vosvos/venice-transport

这位工程师现居立陶宛,他的有趣项目让无法亲至威尼斯的人们也能看到水城的交通情况。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设计,孤陋寡闻的笔者才对威尼斯的城市面貌和水域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可能是获封“XX威尼斯”的地方太多了吧。苏州便是一个,对于这个“近所”的概念竟构成了“远方”那个威尼斯的很多想象。用已知去给未知下定义的结果,有时只得到无知。

威尼斯的独一无二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地理条件:它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中心(潟,xì,音同细)。潟湖,是指被沙洲所封闭而与外海分离的局部水域,常被误写为“泻湖”。据《杭州市志》所载,西湖也曾经是个潟湖:“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二个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在全新世时期的发育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现在的西湖”。

威尼斯水上巴士和贡多拉(威尼斯不只有贡多拉)(4)

图片来源:NASA

威尼斯潟湖 ( Lagoon of Venice ) 总面积约550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约占8%,近80%都是滩涂。它成就了威尼斯的现在,也造就了威尼斯的危机:由于地壳变动等原因,威尼斯城正经受下沉和潮汐的双重威胁。全球变暖是另一个棘手问题:根据 Climate Central所做的海平面上升分析,如果气温攀高4℃,威尼斯几乎就会全岛覆没了。

威尼斯水上巴士和贡多拉(威尼斯不只有贡多拉)(5)

资料来源:choices.climatecentral/

有兴趣的澎友们也可以在同一个网站上找到你关心之处的“覆灭”情况,其实,别说是威尼斯,大多数沿海城市的危机也一样严重。去年巴黎气候大会举行,好不容易突破“僵持”阶段的多国减排协议,何时能突破利益争夺、落实为关键的行动力呢?不多说了,老板下班老是懒得关灯,我要节能减排去了。

相关资料:

威尼斯水上巴士实时地图 trails.lt/vosvos/venice-transport/

《杭州市志》 hangzhou.gov/art/2003/2/9/art_806100_79927.html

Climate Central 海平面上升预测 choices.climatecentr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