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汉字文化的书 好书书评从(1)

《汉字里的中国》(增订本)

陈璧耀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和重要象征元素,亦是古人智慧的集中体现。沿着汉字的发展脉络,不仅能够把握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还能窥见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陈璧耀先生著述的《汉字里的中国》一书以汉字为线索,通过对汉字中个别字、词、成语和熟语的本意加以溯源,并对一些存在歧义的字词加以辨析,使读者在识读汉字的基础上从字里行间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汉字里的中国》可谓是陈璧耀先生在汉字和中华文化研究上的一部集大成作。

这本书的最新增订版本以字、词、语和称谓为主题共划分了四个篇章,其中囊括了68个字、39个词、29个熟语成语、8个称谓。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在《新民晚报》《咬文嚼字》和《中文自修》等杂志上发表过,故而也可将其视为一部汇编文本。在内容上,这本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有趣的故事融入专业性的知识中,旁征博引,整合了大量古文献,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读一本胜读十本。在形式上,篇章独立且短小精悍,不论何时从何处读起都适宜。但也正如陈老在后记中提到的,本书原拟为《杂谭》,每篇文章的写法不完全一致,且内容较杂乱。因此,本书的细微瑕疵在于整体结构较为零散。但瑕不掩瑜,这本书做到了专业性与通识性兼备,是一部兼有学术价值和工具书作用的雅俗共赏的读物,故而读者群较广,既适合学生也适合社会人士。

这本书的书名虽是《汉字里的中国》,但实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是有形的,文化却是无形的。汉字和文化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大致可从汉字和文化关系的角度来把握:

01 从汉字的构形、构词中了解文化

中国的汉字属于象形文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从象形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兄”字从甲骨文的字形看,像一个仰面朝天张着大嘴的人,这一形象就是当时祭祀中的祝祷者。古代宗法社会的秩序中,兄在一个家族中有重要地位,甲骨文“兄”字所表现的,正是朝天祝祷的兄长。再如路费为何曾被叫做“盘缠”?“盘”和“缠”都是动词,为何被组合成用以表示钱的名词?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古代的货币主要是方孔圆形的铜钱,分量较重,为方便携带,常在孔里穿上绳子,盘在身上,这就是后来路费被称为“盘缠”的原因。

02 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解释汉字

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字形在不断演化,字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现在所习得和掌握的都是简化后的汉字,但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汉字的释义,我们却很少考究。陈璧耀先生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了汉字的释义,如祭祀活动、宗法制、井田制、分封制、神话传说、生产生活方式、道德观等对“登”、“祀”、“牢”、“兄”、“年”、 “男”、“州”、“蛇”等字的意涵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现在“牢”字主要指关押犯人的场所。但是从“牢”字本身解读,其中还有“牛”字,为何现在关押人的“牢”要用“牛”字表示呢?这是因为在古代牛除了用于农耕外,还用于祭祀,用作祭祀的牛所关的地方就叫做“牢”,所以“牢”最初就是关牛的地方,后来引申为关人的监狱。

中华汉字文化的书 好书书评从(2)

从学理的角度看,本书秉持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对诸多存在争议的字、词,如“哭”、“笑”、“也”、“它”、“家” 、“东西”,逐一呈现出各家的不同见解,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对于一些被误解和误读的字词,作者更是有理有据的加以纠偏、纠错。如书中作者多次对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个别字词的“误解”予以指正,揭示了字的本源释义,如“出”“各”“重”“后”“市”等字,这无一不体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专业性。

于博大精深的汉字而言,此书所列举的汉字虽是沧海一粟,却也可从中管窥文化之一二。但若想通过阅读此书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也是不现实的,毕竟“中国”一词意蕴深厚,包含多个面向,中国文化更甚之,绝非只言片语能够说得清。本书以有形之汉字隐喻无形之文化,以由小见大的方式使读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不仅增长和丰富了见闻,更领会了蕴含其中的文化密码。现在再看到某些字词,于我而言,它们已不再是镌刻在纸张上的冰冷符码,而是富有生机的鲜活文化。

资料: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胡天琦

编辑:徐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