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中学1930年的同学录与学生会刊

文首备注:本文原作者童晓首发于2021年第一期《义乌史志》支登成略做整理。

义乌中学校友录(义乌中学最早的同学录与学生会刊)(1)

老义乌中学

不久前,作者童晓在上海图书馆搜集资料,偶然中发现了一份《一九二九年义乌县立中学同学录》以及1930年的学生会刊《义中学生》。此资料信息量比较大,不仅仅是义乌中学早期的珍贵资料,更是民国时期义乌教育与人文的珍贵史料,故不畏冗繁,整理成文。

该资料封面为毛笔手书(如图1),右首竖书“一九二九年”,左列竖书“义乌县立中学同学录”,中间下部竖书“裕金”二字。经查证同学录发现,所谓“裕金”者,名汤有光,字裕金,男,东阳横店西勘头人,当年19岁,系义乌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很显然,汤裕金是该同学录的原始拥有人。

这份1929年的义中同学录(34页)是刊登在1930年的学生会刊《义中学生》中的。封面之后,是两页序文,由当时的义乌中学校长朱式欧所写,时间为1930年12月20日。序文简单回顾了义中创校三年的艰辛,写明了编印同学录的缘由是方便联络并作纪念:

原义乌中学校长朱式欧《义中学生》序

吾校自创办以来,迄今已三年矣。回忆草创之际,经费未充,校务进行,困难弥甚。

余莅校后,兢兢是惧,深恐一无建树,不足副邑人之厚望,幸二载余来,感蒙全邑父老之同声赞助,及本校同人之努力维持,俱为教育,谊尽桑梓,故得筹募基金,从事建设,各种措施,渐臻完备,今则规模初具,校基巩固,而诸生肄业者,亦达三百八十余人,担簦负笈,群集于斯,跻跻跄跄,可称盛焉,余于是亦稍以自慰。兹缘同学日增,认识不易,本校学生欲谋姓氏之常知,期感情之易洽,谓有刊同学录之必要,是固然矣。

盖出门交有功,人群利互助,平居则赏奇释疑,患难则同舟共济,斯学有进境,而事有可为。否则人自为学,不相亲爱,朝夕与处,不知姓名,虽曰同门,无殊异国,是岂特彼自寡闻孤陋,其亦学校之忧也耶。今诸生来此,本属同乡,学校生活,视如一家,尤应如何互相亲爱,团结一致,使人人相知,而声声相应,以图乐群之方,而收联络之效也。

是同学录之刊固不容须臾缓矣,况聚散无常,时事易迁,三年之期,转瞬即至,一旦判袂,后会何期。又岂无秋水怀人屋梁落月之感乎。惟有斯录也,则每阅芳名,如见其人,欲投尺书,能悉其地,虽各居异处,而声息相通,远隔天涯,局音书屡寄,是亦岂不可远结感情永留纪念者乎。今既将各生姓名,汇集付印,余亦觉得诸英才而教育之,乐在其中矣,因书所怀,而弁诸首。

义乌中学(当时称义乌县立初级中学)成立于1927年暑期。民国时期义中同学录曾经编印多次,基本上是由义中学生自治会印行。比较知名且有实物留存的版本有四:一为民国25年(1936)6月的《义乌县立初级中学同学录》;二为民国27年(1938)第一学期之《义中同学录》;三为作者收藏的民国29年(1940)6月的《义中同学录》;四为作者2007年捐赠义中校庆的民国36年(1947)《义乌县立中学创办二十周年纪念特刊》中所载之《校友录》篇。

据该特刊编后文,1947年义中二十周年校庆时,曾先后收集到以往同学录共18本,可知历史上义中同学录甚众,然最早之同学录出自哪年哪届,长期无实物可考。笔者这次在上海图书馆发现的《一九二九年义乌县立中学同学录》系首届学生毕业时所编印,应该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义乌中学最早的同学录了。

1929版义中同学录刊载了1930年毕业的首届学生与当时在校的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名录。不仅有同学姓名,还有字号、性別、年龄、籍贯以及住址与通讯处。

笔者发现,1929版同学录与建校八十、九十周年义中同学录比较,除了首届毕业生名录与三年级在学同学名录差异较少(后录仅增补了一二人),尚属正常。但二年级、一年级名录中人员数量、姓名大为不同,后版错漏甚多。1929版二年级(1929秋至1932年上学期)有140人,2017版则仅有110人,且错漏甚多。一年级(1930年秋至1933年上学期)1929版有106人,2017版有107人,也错漏甚多。有的名字也错了,如“凤"误成“风"。

笔者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1947年义中二十周年庆时,因战乱学校档案已经散失。当时的编辑老师在《编后》中称:“本校在抗战时期,因县境沦陷,学校他迁,文卷散失,历届毕业同学姓名,大部已无卷可稽。经多方蒐集以往同学录,先后共收到十八本,互相参照,藉知本校初中科已举办毕业二十九届……本刊所载历届同学,自第一届至二十届,多系依照同学录中以第六学期或第五学期在校肄业者为根据。仅称历届同学,不加毕业二字,职是故也。如有遗留或错误之处,并请随时函示,以便下届单印校友录时,再行改正。”

另外,同学录之学生有毕业肄业之别,有退学、迁学与插班之变。故一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三年内,一般总有些许变化。但若变化太多,则可能真实性有问题。故1929版同学录的发现,可以称为最早的原始记录了,对今后学校厘清辨别,还原历史真相,大有裨益。

以下是1929年版义乌初级中学同学录摘要:

义乌县立初级中学同学录 (1927-1930)

义乌中学校友录(义乌中学最早的同学录与学生会刊)(2)

1929义中同学录:

(原同学录上有姓名、字号、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及通讯处七栏,为节约篇幅本文仅节录姓名、字号、住址三栏。另籍贯外县的均标注,未注明的均为义乌籍;地址外县的标注县名,未标县名均为义乌地名;性别为女的标注,未标注的均为男性)

△前任教职员(32人)

朱振华(正怀),刘定功(亦洲),王同德(惠三),鲍济严(绍宽),方浍澧(兰泉),何景福(自求),何逊贤(慎吾),季荫慈(筱如),陈文坤(顺之),吴韵韶(九成),傅阅江,王长城(潜成),朱元松,朱式欧(锡候),王际唐(尧臣),龚启聪(一平),冯泽琛(碧如),陈章惠(泽如),方度(寸心、浦江籍),骆肇修,吴本生(道邻),蔡文星(联辉、女,东阳籍),杨桂松(云陀),骆孜修(仲懋),丁晃(仲南),傅典祖(不忘),石有纪(浦江籍),冯雪峰(画室),叶荃(蔼如),吴嗣商(子莘),朱德荣(仁山),王鼎新(鼎生)。

△现任教职员(28人)

朱式欧(锡侯),龚景川(愚溪),王际唐(尧臣),龚启聪(翊明),缪启悟(达生),丁晃(仲南),吴本生(道邻),楼维涛(运潮),朱乾(子元),傅典祖(不忘),骆孜修(仲懋),骆肇修(叔懋),杨桂松(云陀),冯泽深(碧如),吴嗣商(子莘),丁绍中(俶山),吴嗣渊(亦贻),王鼎生,朱汉屏(和族),王世咸(西枕),杨效春(晓椿),楼良相(梦弼),程广福(復、江苏江都籍),陈文坤(顺之),何润发,杨贡三(怀金),王炳辰(圻幼),朱玉书。

第一届毕业同学:丁关森(佛堂),丁兆骅(逸乘、塔山下)等87人;三年级同学:丁德泽(惠民、丁店),丁炳鸿(子仁、川塘)等94人;二年级同学:丁友田(益斋、佛堂),丁国明(昭普、佛堂)等140人;一年级同学:丁德辉(伯充、雅西),丁承鑫(廿三里)等106人。(详见文后附1)

小小同学录 背后故事多

同学录中每一个姓名背后都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涉及义乌千家万户的先人与家史。特别是一些先贤名人的故事,深为邑人津津乐道。

比如教师名录中的朱式欧校长,字锡候,36岁,义乌籍,住剡溪,通讯处佛堂保庆堂号转,其创办义中居功至伟。另有文化名人冯雪峰,笔名画室,曾在义中任教,为义中点燃革命之星火。王同德,字惠三,年31岁,籍贯义乌,住石树下,廿三里邮转,民国后期曾任国民党义乌县党部书记长。女教师蔡文星,字联辉,东阳蔡宅人,是陈望道的妻妹。朱元松,后来成为义乌大成中学的创校校长。

名师杨效春(1895-1938),又名兴春,浙江义乌柳村人。教育学硕士,民国著名乡村教育家,师承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梁漱溟,曾任黄麓乡村师范学校校长。 后因蒙冤受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大冤案的遭害者。1930年,杨效春因父亲病故回乡治丧,县城教育界和乡绅要求他参与整顿创办不多年的义乌县立初级中学。经与义中校长和县长章松年磋商后,他与楼良相两人来到义中了解情况,并提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见。按旧规,县人除了新科状元祭孔,文庙不开正门。为了方便师生进出,杨效春提议拆开正门,要求学生"心身并用,手脑双健,能思想也能工作,会劳心也会劳力",并主张将文庙前的广场改为学校操场,将操场西南面的湖塘荒地给学生开垦种植蔬菜。

除了众多名师,义乌中学还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

首届毕业生何其宏,字志山,1910年生,义乌杨村协和殿口人,义中毕业后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抗战时期,浙江《民族日报》第一版报头边上常常有他笔名曙光的木刻作品,内容配合抗战,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其《曙光木刻集》是中国新兴木刻艺术兴起后,为数不多的早期结集出版的个人木刻作品之一,是木刻艺术在当时的重要收获,在木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首届毕业生王西彦(1914-1999),现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教授。原名王思善,字余庆,当年17岁,义乌清塘下人。1930年在义乌初中毕业后到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就读。1937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1933年参加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历任福建永安《现代文学》月刊主编,桂林师范学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教授,上海作协专业作家、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二、四届理事。

首届毕业生龚启松(1916-1940),字友梅,朱店街人,受鸿雪轩照相馆叔父龚蕴辉影响,爱好美术。1930年在上海某绸厂学织绸并花样设计。后在杭州美成工艺社、王星记扇庄工作,继应聘到景德镇陶瓷职业中学教美术。1937年在义乌殿口商上海君毅中学任美术教师。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在义乌、永康、金华等地绘制数百幅抗战宣传画与墙画,影响甚大,因操劳过度而病逝。其《抗战画册》成为未竟之业。

首届毕业生朱耀庚,1911年生,字星光,男,当年18岁,义乌马踏石人。一生从事军工教(台湾),退休后为同乡会服务,历任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及乡情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义中建校八十周年校友回忆录》有《首届校友话源头》一文。

首届毕业生毛祥洋,字海荣,男,当年16岁,义乌城内毛天德商号后人。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科,后自学土木工程,服务于交通运输、公路工程、教育工作50余年,交通部筑路机械、汽车专业高级工程师。《义中建校八十周年校友回忆录》载有其《回忆当年义乌的青年运动》一文。回忆了冯雪峰在义中的教学与经过。

三年级学生王樟彬,字强民,青口人,1928年秋考入义乌中学,在初中乙班,冯雪峰曾任其国语教师,一生在绍兴、杭州、义乌当了46年小学教师。

初二学生中有杨兴诗(1912-1994),字左白,义乌柳青乡人,当年19岁。系现今义乌作家杨南山之祖父。据杨南山先生提供的杨兴诗《八十自叙》言:1929 年考入义中,为义中第三届毕业生,两年后考入浙江省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师范科。1930年下半年二年级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学习部长,经筛选同学们优秀作文和征文,曾主编《义乌中学生》一册,由金中缪启悟老师题写书名,铅印出版(笔者考证此刊非1930年《义中学生》,可能为后续之刊)。在1930年《义中学生》刊中,杨兴诗是写作积极分子,该期有他的诗文6篇入刊:小说《给爸爸的》、《溪边》、散文《冬日感言》、《无题》,诗歌《池中的》、《一叶扁舟》。其同年级同学魏月仙,据同学录载:魏月仙,女,16岁,慈溪人,是义乌南门魏立盛慎记的女儿。杨南山称她是爷爷杨兴诗的初恋情人。杨兴诗一生中曾经三次到义乌中学任教。1947年杨兴诗曾主持修纂《义乌县立中学创办二十周年纪念特刊》,并撰写了校史。《义中建校八十周年校友回忆录》载有其《梦弼先生与义乌中学》一文。

二年级学生童宝畸,字瑶斋,男,当年17岁。笔者所知,他是义乌稠西童氏下江勘头人,浙江省档案馆与家谱记载都是“童宝琦,名朱钟、字宝琦,号晓生,生于1913,卒于2004年。1938年24岁时任职杭州军警,是下江勘头童忠民之祖父。

二年级学生吴高炉即吴劳(1916-2009),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画家。别名尚清,原名高卢,曾用名高清。义乌廿三里下湾人。中学毕业后,相继入苏州美专和杭州艺专雕塑系学习。早期作品有《抗战版画》、《打回老家去》,连环画《万古流芳》等。抗战爆发,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9年到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美术教员。1943年调回延安。1948年随部队进北平,此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研究装饰美术、文艺理论以及国画、书法等。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装饰》杂志主编等职。

一年级学生王荣海(1915-1985),字涵泽,上崇山人,当年16岁,通讯处为江湾王恒顺转交。笔者经联系文友吴振华与王选老师,查核了家谱,确证王荣海就是“CCTV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王选老师的父亲王容海。家谱记载为王荣海,后来改名王容海。因其父亲去世,没有钱交学费,王荣海在义中没有毕业,17岁时就去了上海(现在的义中学生录中漏掉了他的名字)。 王容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长期任事于各级法院,系中共地下党员,曾参与审判大汉奸梁鸿志,参与解救提篮桥监狱关押之革命同志。解放后历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庭副庭长、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等职。

同为一年级学生的王荣海的同学吴宝琳(即吴宝林)(1918-2014),字伯良,又名广洋,当年仅13岁,义乌下湾人,通讯处为义乌城内裕泰和转交。吴宝林是现复旦大学吴格教授的父亲。王容海与吴宝林同学情深,终身来往。吴宝林抗战期间任事于义乌县政府,一九四三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师从词学家夏承焘。后历任多校教职,最后为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工书法,尤擅诗词,有《十砚斋词剩 柏九堂诗存》行世。

义中最早的学生会刊

义乌中学校友录(义乌中学最早的同学录与学生会刊)(3)

义中最早的学生会刊

附:1930年《义中学生》目录

1929版的义中同学录是刊登于义中学生会刊物《义中学生》内的。据目前所知,1930年的《义中学生》也是义乌中学最早的学生会刊。

同学录后面首先是一七级甲班、乙班,一八级甲班、乙班四个班级小史,然后分别是义中教师朱乾(字子元、时年60岁、义乌雅治街人)题写的《祝词》、龚启聪(字翊明、时年34岁、一都杨村人,义乌中学训育主作、任教国语与国民训练)题的《勉诸生本刊出版》、龚愚溪(龚景川、字愚溪、时年37岁、籍贯义乌,住江苏溜河)题的《勉发刊词》,然后是会刊主编三年级学生朱景甤的《发刊词》。

祝 词

天地储精,品物流形;星云绚烂,卉木灿呈。莘莘学子,各有性灵;不妨倾吐,以表回情。欲言则拟以文畅,不平或假以诗鸣,揽稠山绣水,均可以拓开胸襟,任淋漓以尽致兮,其将以此树起风声。

(晓菴朱乾题)

勉诸生本刊出版

稠山峨峨,绣水泱泱,庆吾同学,弦诵一堂。勤求学业,努作文章,清言娓娓,积稿盈箱,虽未入奥,已望门墙。文学革命,极力提倡,灌输新知,扫除翳障,唤醒醉梦,大放曙光;青年楷范,社会津梁,愿诸同学,各其勉旃!

(一平龚启聪题)

勉发刊词

风称乡穷壤僻斗大山城之吾义,忽来中学之创立,培养建设之人才,增进地方之文化,固为邑人士昕夕以期引领以望者也,惟此文化之发扬,与其精神之表露;不仅单凭日常学校生活之例行功课为已足不尤必赖青年学子发挥各个人创造之能力,改进社会之旧习,用以创造社会新环境,教育之效果始见,此次本校,同学出版股,征集稿件,类分诗词论说,印行刊物,表扬义中教育之精神,展布吾义社会之文化,同学知识之交换,感情之联络,皆于是刊为之始,是于学校生活而外,得以各抒所见,供献于社会,以期社会人士鉴别得失,资以批评,促其改进;为效之大,无以是过。求为作词,缀诸刊末。余以不揣,凭兹秃笔;率尔操觚,勉成数语,不计工拙,为诸同学至力于课外生活发挥创造精神进一解乎!

(龚愚溪题)

发 刊 词

世界的潮流是这样地汹涌!人类的智能是何等地惊人! 只有偏僻的山城——义乌——虽说是在二十世纪,而居民的一切风俗习惯,却依旧仿佛是中古时代,没有丝毫的改进——虽然是地处满目肥沃的天堂,但沒人开拓,始终成为没出息的荒郊、丛生着荆棘罢了!

在僻壤的,不但是人,就是任何的生物,也都不能发展把天然的才智和富饶。这寂寞而凄凉的状况、老使人“痛心疾首"。

这荆棘蒙蔽着的旷野,废芜没出息的荒郊、封建制度的社会,宗法笼络的集团——义乌——边外的文化使者在热烈地猛攻;突然内部产生了一位拓荒者——义中——迎迓着文化史,不计收获不辞劳苦,以百挫不回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尽力地把满地的荆棘铲除,希冀着慢慢地辟出了一条光明平坦之路,引导着智识浅肤的平民和被蒙蔽着的生物,一同向光明的路上努力的奔跑,前趋着与正在汹涌的潮流迎合,惊人的智能接应。

自然的吧!不是我们吹牛,这义中是义乌文化的焦点,同时又是青年研究学术的园地,这二种重大的意义,是本刊唯一的旨趣。

义中的发现,本没有多大的贡献,不过藉此可以得到我们许多同学互相切磋,交换意见的机会,融合了我们许多同学的感情!并且根据了集思广益的原理,以期思想的集中于三民主义之下,养成许许多多的三民主义的青年,分布在这偏僻的山城,文化落后的社会——义乌。

本刊的使命,就算是这样吧!可是义中能否发进,能否前进,能否和诸君永久地握手,而在这文化落后的社会里永久的宙存;这全希着诸君的指导和拥护,诸君呵!不要抱住旁观的态度!我亟望着,诸君热力地指导和拥护,拥护着这发育不大健全的义中。

(朱景甤)

《义中学生》刊共237页发文90篇。其刊文除同学录1篇、序文祝词发刊词5篇、班级小史4篇外,分论文(11篇)、小说(24 篇)、诗歌(31篇)、戏剧(1篇)、及散文(13 篇)五大类。“只须思想新颖含意课远者,不论文言白话一律欢迎。”说明当时新旧两种文体共存。(详细目录见文后附2)

本期学生会刊作品反映了当时义中的学生生活、青年学生的理想与信念、义乌人的婚姻与家庭、义乌农村的百态、自然与社会现象等等,涉及面还是比较广泛的。尤其是发生在当时的几件大事:义中学生冯君永伟之死、义乌筑铁路已达义中附近等等,作品中都有体现。

本刊的另一特色是学生们笔名使用较多。有些学生非常积极,刊登的作品相对较多,如虞家稠(笔名假柔、作都假柔氏、假柔文刚氏)七篇、杨兴诗(字左白)六篇、虞瑞喜(字曙中,笔名小鱼、小鱼曙中氏)五篇、若波四篇等等,显示了这些学生对文学写作的激情与浓厚兴趣。

但总体而言,这些作文的稚嫩气比较明显,许多白话文辞、标点不太合后规(说明当时尚在推广新式标点),铅字排版上也有些差错。诚如其《编辑后言》中言:在初中时期的求学者,对于社会科学和其它科学,当然是不能有充分的研究,尤其是义乌的社会、文化落后,人民的智识尚未发达,该刊的取材,委实是拮据困难的。同学的才学薄弱,智能肤浅,于学术、科学上实在没有多大的研究,所以作品的思想、修辞等尚无成就可言,权当献给读者的心得了。时间匆促,又限于编辑人员的水平,只是“势所不能辞”罢了。

虽然如此,此刊作为义乌中学学生会首刊,为我们留下了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原始风貌,在义乌近代教育史上应该有其一定之地位,故弥足珍贵,值得一书。

1930年义乌中学年轻的学生编辑们

《义中学生》之刊末,有《编辑后言》与《投稿须知》,最后有编辑与出版者姓名,据考皆为一群17至19岁的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还有一位女学生。兹录于篇末,并附以简况,以资纪念。

(一)编辑者:(1)朱景蕤(甤):三年级,字腾芳,男 ,18岁,义乌陶界岭人,本刊发表有发刊词一,诗歌一;(2)徐从新 :二年级,字铭乏,男,19岁,浦江嵩溪人,本刊发表有散文一; (3)虞家稠:三年级,字假柔,男,19岁,华溪人,本刊发表有小说三、诗歌一、戏剧一、散文二;(4)朱桂旺 :二年级,字逸莲,男,18岁,义乌马交塘人; (5) 罗继球:生平无考,本刊发表有论文一;(6)施珺如 :三年级,女,19岁,义乌城西人,本刊发表有诗歌一;(7)楼恒烈:三年级,字伯勳,男,17岁,义乌楂林溪后人,本刊发表有诗歌一。

(二)出版:(1)方 献:三年级,字梧榴,男,19岁,义乌下万人;(2)丁国明:二年级,字昭普,男,17岁,义乌佛堂人,本刊发表有小说一。

附1:义中第一届毕业同学(87人)

丁关森(佛堂),丁兆骅(逸乘、塔山下),丁鹤年(志椿、寺前街),毛祥仁(兆祯、尚阳),毛应藜(照轩、城内后塘行),毛祥洋(海荣、城内毛天德),毛协济(城内毛天德),王善恒(泉峰、田心),王绍文(秀卿、后塘),王昌(古母塘),王思善(余庆、清塘下),王才福(必仁、前店),王如意(瑞风、上溪王村),王建功(百亩山),王萃珂(雪辉、三涧口),王志辉(士升、前店),王秉文(文达、岩口),王基兴(半悟、黎头山),王世咸(忠柱、森屋),王汝舟(佩瑶、上崇山),朱耀忠(赤仁、马交塘),朱新蕙(佛堂),朱耀庚(星光、马踏石),朱恒汉(士能、廿八都杨村),宋正珊(子珍、平望),何茂星(井头徐),何子锅(渭民、东河),何其英(官清坂),何其宏(志山、协和殿口), 何逊善(惠升、塘坦),李尚发(振凡、篁园),吴萃坤(子厚、石溪), 吴岳元(岱山、前王),孟希南(城内孟元亨),孟希尧(城内孟元亨),金显乐(山脚下),金悦根(瓦窑头),金聿德(仲修、江北下朱)、金绍俊(秀士、塘边),金汝楫(夔卿、东阳金宅),金城(竟成、油壁塘),胡景福(寿山、城内胡义扬),陈瑞卿(愚民、杜桥),陈鸿锦(锡祉塘), 陈舜(克锦、大陈),陈景棣(华斋、下前旺),陈养生(凰山),陈锡桃(大陈),陈仁皥(秩馨、城内陈平顺),陈毫山(玉成、城内陈平顺)),陈六春(光明、凰山),陆士豪(英杰、东阳陆宅),傅月伴(清之、楼存傅),傅尚洪(青岩傅),王子文(东阳),贾贞元(首臣、上贾宅),贾贞象(梅林),贾升作(仲卿、梅林),赵云鹏(雄图、徐村), 虞章业(文基、花溪), 虞章高(霁云、花溪), 叶樟芝(鲁雅),剷(刘)美喜(雨亭、白塘板),刘华民(山口富),刘世菊(山口富),楼绍大(器之、西山下),楼敬贤(城北),楼翰才(文宛、城北),楼仁爱(城东),李承夏(东阳),楼纯信(东阳城内),楼良士(东阳城内),楼梦麟(竹佳里),楼仁泰(东阳城内),楼洪乾(子明、夏演),卢念彬(义云、东阳鳌鱼塘),蒋朱南(献深、麻车塘),蒋纯琮(璧辉、麻车塘),蒋琴斋(涵一,东阳登岗),骆光烈(世训、九如堂),罗菁(之华、全宅),龚启渭(澄波、杨村),龚益新(子谦、龙祈山下),龚有田(芝卿、杨村),龚昌森(城内龚恒丰),龚启松(友梅、城内鸿雪轩),龚志超(潘村)。

△三年级同学(94人):

丁德泽(惠民、丁店),丁炳鸿(子仁、川塘),王圣梓(壮、青口),王怀信(孚生、上崇山),王谨修(基法、江湾),王永清(城西),王凤腾(女、佛堂),王才儒(士雅、上陈),王樟彬(强民、青口),王如琏(除强、前王),王立三(田心),方龙喜(叔献、田官敦),方献(梧榴、下万),方本江(明浚、浦江石解桥),石方礼(文甫、东阳石宅),朱儒林(正学、佛堂),朱子荣(尊卿、雅治街),朱志琴(师韫、女、西街),朱楼月(近川、马踏石),朱致祥(伯和、三湾塘),朱景蕤(腾芳、陶界岭),朱仁铎(城西),印景才(锦文、浦江古塘),吴悦耕(子农、一公山),吴礼孝(德惠、石塔),吴乐厅(聪甫、石塔),吴洵洪(宋甫、前洪),吴尚清(泾泉、吴宅),何家培(何麻车),何广扬(远声、何宅),何茂坊(建旌、何麻车),何悦德(何村),余振春(达生、后遗),杜时言(东阳夏渠),杜钦文(墨林、东阳夏源),杜品兰(志福、东阳下屋),杜伦明(礼卿、东阳周岗),金美清(润生、祖科塘),金饮文(凤岐、东阳南田坂),金祖彩(云卿、塘下洋),金承美(掷玫、东阳尚侃),金绍逵(九运、塘下阳),季樟翠(紫薇、女、城西),周华彩(树建、塔下周),周仁育(舟墟),施珺如(女、城西),洪玉成(之美、浦江新宅),邨桂子(文鑑、东阳湖头陆),陈彰丰(士才、王牌),陈茂栋(湖清门),陈耀昌(爱明、岩口),陈之云(傑奔、上溪黄山),陈永兴(茂源、上溪黄山),陈立桂(春台、东阳上湖),黄昌秋(英文、县前),黄昌瑜(城东),黄昌埙(叶和、东门),黄洵都(蓉城、义乌黄宅),黄桂芳(女、派塘),傅汉章(彬彩、东阳里傅),傅肃莅(韵声、青岩傅),傅功烈(关鹤、雅敷),斯以辉(东阳城东),杨桂煜(辉卿、柏峰),杨漱(愈仙、杨街),杨兴炎(盛薰、柳村),杨重渊(深甫、杨街),杨隆钟(大呜、杨街),虞廷叙(畅情、花溪),虞家稠(假柔、华溪),虞瑞喜(曙中、华溪),贾士春(新卿、贾伯塘),刘照读(柳村青溪), 刘志仁(静穆、柳村前新屋),刘世伦(明理、放生塘),刘忠善(青岩刘),郑绍周(惠民、浦江夏杨),郑以宗(子朝、陈山头),楼孙寿(洵受、东江桥),楼宗(茂甫、善坑),楼恒烈(伯勳、溪后),楼琰(袁明、受沿),楼宝香(女、城北),骆有厅(荣轩、江村),骆正煦(真书、大处),骆善金(镕规、李塘),骆际唐(承圣、徐界岭),鲍济洲(登瀛、鲍宅),鲍文正(达生、义亭),龚英华(十八都沈村),龚世清(文韶、龚大塘),龚芝瑞(女、潘村),龚芝湘(女、潘村)。

△二年级同学(140人):

丁友田(益斋、佛堂),丁国明(昭普、佛堂),丁玉田(佛堂),王品琪(归仁、东阳石马),王正钦(东阳西楼),王关龙(志强、森屋),王同心(勉斋、田心),王熙荣(之汾、后历山),王凤生(来仪、浦江嵩溪),王关荣(殿口商),王树勳(应梁、上崇山),方士明(大湖头),方鸿棋(嗸甫、十二都塘角),方其寿(昶瑞、三都草塘沿),方洵文(元美、上方),毛协梅(城南赶婆桥),尹福崇(金华临江),朱顺荣(华林、雅治街),朱顺光(雅治街),朱桂旺(逸莲、马交塘),朱仁亲(宝基、城西),任本仁(奔人、东阳任湖田),吕达璋(连圭、东阳西戴),沈启芳(季芬、东阳沈勘头),吴汝禄(中其、江湾镇头山),吴邦楫(汝舟、浦江吴大辂),吴广敷(严如、大元村),吴高炉(廿三里下湾),吴学志(希圣、下湾),吴士伟(文轩、后山呜),吴灿宝(善庆、虎足塘),吴灿佩(仲珂、虎足塘),何锦富(连荣、何店),何织仙(女、廿三里挑汀),何维银(何宅),何国荣(廷春、东河),何孙竹(塘坦),何锡应(东河),周鸿鑫(瑞人、九里江),宗松山(文泰、宗宅),金允智(达三、深塘),金价昂(镒生、东阳梁渡),金容新(梦祥、徐界岭),金隆芳(仲芬、徐界岭),金仙菊(女、荷花心),胡光(济成、苏溪),孟宝珠(玑境、女、孟宅巷),洪荣(蓉亭、浦江洪家),孙裕芳(春园、金华中柔),孙仁寿(静山、高岭),孙守生(萌斋、高岭),徐从新(铭乏、浦江嵩溪),徐佩玉(葱甫、东阳雅溪),徐志诚(金菊、东阳徐宅),倪端祥(佩宽、东阳后倪),陈景天(遥际、倍磊街),陈彩娟(女、金山岭顶),陈樟珠(女、王牌),陈德娱(女、台州临海),陈敏德(振卿、倍磊街),陈祖烈(柏松、东阳上陈),陈沛樑(宏舞、大陈),陈迈豪(扬武、城内),张世钺(威伯、浦江礼张),张素娟(女、绍兴),张希仁(佩心、上溪),张函星(腾升、湖清门),张凤鸣(静波、东阳),黄关林(光临、城东石古里),黄华(荣显、六都尚经),黄鹤书(浦江西黄),黄思恭(碧峰、黄宅),黄位良(亦田、城东),黄笕生(之之、驿沿下),黄克栗(伯严、金山岭顶),黄克梧(国能、前大路),黄克业(朝阳门),戚大佺(永志、浦江戚宅),郭忠芳(芳麟、东阳郭宅),冯敬仁(秀芗、桥亭),喻天洪(振民、喻宅),傅佩洪(钧生、施傅宅),傅佩傅(玉卿、施傅宅),傅长青(未生、下西),杨兴诗(左白、柳村),杨兴溪(柳村),叶芹锡(藻成、叶前),叶芹乐(育材、叶前),叶菁法(楚春、吴溪叶),叶维根(资生、塔石头),蒋洪森(列卿、东阳黄钱坂),蒋裕才(不凡、溪北),蒋锡宝(善堂、城内),蒋洪料(东阳黄钱坂),葛岐山(志坚、东阳义礼牌),楼纯忠(准仲、城北),楼维城(北门),楼景文(朋钦、溪后),楼宝珠(女丶后山湖),张可构(浦江石古),张成谱(耀宗丶浦江燕堂),张其海(望洋、后张),黄克禄(驿勘下),黄克勤(驿勘下),黄鹿生(浦江下店),黄玉锵(浦江黄宅),黄祖淮(桐源、浦江黄宅上店),黄允愉(蔼然、六都麻车),黄遵瑞(景星、浦江黄宅上店),黄乃昌(渭渔、十三都黄宅),冯汉春(巽村),冯樟鑫(燕臣、乔亭),傅纫仪(女、青岩傅),傅尚铭(华法、青岩傅),傅金田(贵生、前傅),汤有光(裕金、东阳横店西勘头),童宝畸(瑶斋、下江勘头),华启球(天如、东阳华店),杨兴忠(国栋、柳村),杨步云(子仙、浦江杨里),杨宝英(素馨、女、柳村),杨伟模(子范、浦江杨里),杨茂良(杨村),杨可根(春荣、柳村),杨守春(志刚、水冰塘),虞敷潮(梦连、上甘),虞仲华(国光、上平阳),虞廷英(俊生、华溪),虞海水(浴得、华溪),楼允迪(吉生、西山下),楼翰屏(春潮、城内),郑定模(士林、浦江前陈),骆亦文(克武、江村),骆祖棠(叔甘、屏峰石),骆华福(祥庆、下骆宅),骆朱锦(郁林、楂林),鲍增寿(鹤龄、义亭),魏星槎(友枋、慈溪),魏月仙(女、慈溪、义乌南门魏立盛慎记),罗乍昇(六都全宅),龚奎盛(惠林、一都杨村)。

△一年级同学(106人):

丁德辉(伯充、雅西),丁承鑫(廿三里),丁杰魁(子才、佛堂),王正彩(美甫、坂田王),王焕文(跻唐、江湾),王端礼(叔文、东阳西楼),王华厚(忠堂、清塘下),王荣海(涵泽、上崇山),王甲亮(智勇、上崇山),王瑞菊(永芬、下王),王德烬(青云、东阳十里头),王福德(勉修、殿山),王正华(清塘下),王贤梅(允超、巧溪),王端腾(惠臣、东阳西楼),王旌棠(上崇山),王萃贤(于斋、青口),王基元(亨斋、城内),方关东(青斋、倪村),方棠(棣华、塘角),方汪潮(信甫、茂后),方梧棋(岭脚),方梧均(子平、浦江华塘),方茂昌(荣甫丶下万),毛祥清(和仁,前毛店),朱德有(承森、马踏石),朱祥深(玉文、剡溪),朱祥贵(雄发、剡溪),朱祥清(瑞泉、剡溪),朱钜忠(锦舜、苏街),朱尚德(塘西),朱启承(元障、理家堂),朱鸿良(柳村),朱启尧(跻唐、理家堂),朱新涌(初泉、赤岸),朱新甫(十二山头),任殿仁(知水、东阳任湖田),江泽霖(惠民、鹤田市),吕明考(应祥、大湖头),吕作霖(滋苗、东阳西戴),沈芳善(协忠、东阳沈堪头),沈士吐(静山丶浦江沈户),吴高武(尚义、下湾),吴宝琳(伯良、下湾),吴琳华(玉辉、吴店),吴友贤(三益、江堪头),吴广X(阑卿、大元),吴季生(浦江吴大路),吴关毅(弘甫、前洪),吴溶德(惠元丶青岩付),吴琳藩(棣卿、吴店),吴景法(江堪头),杜英俊(世豪、东阳夏梁),何槐卿(何宅),何云胶(尔雅、东河),何正丁(应文、何店),何憬潮(下何宅),何宝秀(尚贤、女、何界),何樟崇(炳芳、何思路),何景宝(伯祥、何思路),何元法(允茂、何宅),何国才(杰三、后余),金秀提(行恩、东阳金店),金允中(可方、廿三里),金炳然(耀辉、浦江下埠头),金殿稼(静居寺前),金允兰(深塘),金承霁(东阳金宅),金隆道(徐界岭),金仙奎(耀光、江湾),金耀成(杜元),金昌助(隆昌、赤塘),金文圃(艺城丶密溪),金祖宪(周庆丶廿三里),季世翰(廿三里),周士铎(振训丶东阳大田头),周华志(境湖、隔溪),宗祖金(品山、宗塘),宗光尧(纯儒丶宗宅),宗敦毅(汝为、宗宅),胡银富(仁溥丶东阳东湖),胡毓喜(胡宅),胡文质(彬如、城内胡义扬),马国村(伯吹、东阳金村),孙庆勇(维昌,前塘),徐心佺(行、浦江嵩溪),徐圣斋(钦水、东阳后街百岁坊),徐益文(作贻丶东阳新店),曹增钱(曹村市),曹炳喜(庆甫丶曹村市),曹炳贤(高稿、曹村市),曹春生(元甫、曹村市),曹家庭(春辉、曹村市),戚国美(女、温岭),陈其英(子桓、雅童),陈廷央(上溪皇山),陈怀琪(子琴丶前楼),陈业桂(韵秋、寺口陈),陈月球(女丶湖清门陈裕昌),陈禾(大陈),陈应钿(在城),张至达(允升、上溪),张锦炉(竹卿丶下金),张锦峰(云樵丶鹤田),张有勇(敢卿、浦江燕堂)。

附2:1930年《义中学生》刊目录(略)

痞支文尾注:作者童先生于第一期《义乌史志》刚刚出来了,又完成了一篇13000多字的《义乌中学最早的通讯录与学生会刊》。童先生为义中证史,为义乌补史,贴钱贴精力甚多,相当难得。能完成此文还需感谢给予指导帮助的王选老师、陈俊生老师、孙清土老师、文友吴振华等众多师友。文原作者为义乌市收藏协会童晓。

义乌中学校友录(义乌中学最早的同学录与学生会刊)(4)

现义乌中学

【作者简介】:笔名痞支,实名支登成,浙江义乌支氏苗裔,布衣一枚。好文史,《支氏渊源》一书作者;喜书法及爱写诗,醉茶艺,乌伤茶庄创始人。本头条作者分类板块标题如:支氏/诗文/旅游/感悟/茶道/文史/生活花絮等等,请亲友爱粉按喜好阅读。头条内容均为作者原创,缘是天意,份在人为,欢迎读者跟帖互动,别忘了点赞,关注哦!谢谢

义乌中学校友录(义乌中学最早的同学录与学生会刊)(5)

欢迎关注痞支

关注“痞支”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