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诞辰110周年,全国戏迷齐聚嵊州共话传承

弘扬国粹越剧(让越剧在天涯海角生根发芽)(1)

金华春苗艺术中心越剧社在嵊州施家岙为戏迷表演《情探·活捉》。 杜文烨 马玉龙 摄

本报嵊州3月28日电 为纪念越剧诞辰110周年,嵊州市邀请全国近300名越剧戏迷回“娘家”,举办首届全国戏迷大会。这两天,戏迷们在魂牵梦绕的越剧故乡流连不去,施家岙的一座古戏台都能让他们驻足良久:曾经有多少传奇演员,在这戏台上长袖翻飞……

戏迷票友们的热情让齐聚嵊州的越剧人认识到:戏迷票友是越剧在当代传承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越剧人开拓创新的信心、支柱。一出戏只有在戏迷心里扎下根,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抓不住观众的心,越剧的市场经营就是一句空话。

由此,首届全国戏迷大会28日的论坛讨论显得尤为热烈。省内外戏迷和剧院、剧团管理者们争相发言。许多人说,他们深爱越剧,盼望有更多、更好的越剧出现在舞台上。许多人意识到,越剧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文化,也是一个巨大的演艺产业,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众多戏迷盼好戏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仅在江南地区,越剧在云南、贵州、新疆等地也拥有大批粉丝,每一个“越迷”都用自己的方式眷恋着这一伟大的艺术。

来自新疆的戏迷张凯越说不尽自己与越剧的情缘。“7岁的我,在部队大院的礼堂里第一次看到越剧电影《五女拜寿》,那些小姐和相公是那么漂亮和英俊……”张凯越把《五女拜寿》的剧照小心翼翼挂在床头,每天这些“神仙姐姐”伴她晨起夜眠,一个越剧梦就此孕育。20世纪80年代,越剧名家赵志刚在天山牧场拍摄《沙漠王子》,张凯越觉得“自己从没听过这么深情隽永、优美扣心的调子”。1990年,她得到第一盘越剧磁带,视如珍宝。

现在的张凯越已是名资深戏迷。2015年,她来到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上了两个星期的戏迷培训班,了却一桩心愿,感到无比幸福。她说:“越剧之美,不限于地域,只限于传播。只要有好的传播方式,越剧就能在天涯海角生根发芽。”

张凯越的话引发许多戏迷的共鸣。来自云南昆明的戏迷李燕说,现在昆明的戏迷,既有支边的老一辈上海人,又有在当地经商的江浙沪商人,更有痴迷越剧之美的年轻本地观众。李燕曾赶到上海拜访老一辈越剧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两位老人对越剧传承非常重视,亲自一招一式为我指点示范,临走时还题词赠别,让我很感动。”

来自北京、陕西、安徽等地的戏迷也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们有的组建戏迷组织,有的自费聘请老师指导,有的戏迷还捐出仓库、厂房做排练场……

戏迷们还带来一个共同的问题请“娘家人”解决:当前越剧的演出规模还“不解渴”。当年明星版越剧《梁祝》巡演全国,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戏迷们现在讲起来还满是留恋。能在家门口看上更多更好的越剧,是全国戏迷最大的心愿。

越剧发展靠市场

“如果没有舞台、没有市场、没有观众,越剧就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听完戏迷一番话,参加论坛的全国剧院、剧团的管理者们觉得,这是越剧发扬光大的关键所在。

省演出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金保胜提出,越剧要真正得到传承发展,就要创作改编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让市场和观众检验创作的成果。我省目前有81家剧院,在未来5年将达到100家,同时我省还有20家越剧团。省剧院联盟秘书长吕龙华说:“越剧堪称我省舞台演出的主力军,越剧的振兴可以带动戏曲市场和演出市场全面红火。”

越剧创新,不乏成功案例。文化经营者和专家们认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近30年的发展改革中,新一代越剧人从只演出传统越剧到新作迭出,创作排演《二泉映月》《江南好人》等一大批适应现代观众审美情趣的剧目,引领全国越剧的改革潮流。

越剧明星版经典剧目的创排和演出,是大获市场欢迎的另一个成功案例。一手打造越剧明星版的绍兴市演出公司总经理裘建平分享了他的经验。明星版《梁祝》在3年里全国巡演超200场、观众达20万人次,还应邀出国演出,紧接着推出的明星版《五女拜寿》《孔雀东南飞》也广受好评。“越剧明星版完全是为市场而做、受市场欢迎。”裘建平表示,越剧明星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戏迷,这些“追星族”的热情反过来催生了更多新编越剧的创作。

越剧兴起于绍兴田间,发祥于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嘉兴大剧院董事长卢坤认为,越剧诞生不久就进入上海,通过不断变革创新融入都市文化,是其取得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都市文化求新、求变,与时尚、流行紧密相联,越剧的柔美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因而风靡。都市文化还倡导色彩斑斓、种类丰富、多元竞争,越剧在不长的发展历史中涌现了众多唱腔流派,这与都市文化带给它的创新基因密不可分。”卢坤表示,不断形成新的艺术创作核心队伍、研究艺术创新之道,才能让越剧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赢得市场。

专家表示,尝试演艺联盟、多元化合作,也不失为一条越剧改革的探索之路。如宁波小百花越剧团与沪上越剧名家赵志刚联手打造《蝶海情僧》后又排练了经典传统大戏《何文秀》,既锻炼了剧团的新生代演员,又受到观众热捧。

文化经营者认为,除艺术表演团体的创作理念要接地气、演出承接方要高度配合之外,营销策划的创新也很重要。在各类演出越发市场化的今天,还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渠道的作用。

(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