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系笔者原创,如需转载请与笔者联系。作者:贺樯(不晃先生)。2017年12月3日,上海*

《临池舞墨》这部舞作已经诞生12年。从初识到如今,作品在不断进化,我对其认识也在不断进化。这部被中国文化部不断委派出国演出近百场的作品,长期以来,墙内开花墙外香。真正拉开国内巡演的序幕是今年。在《临池舞墨》的本命年,我用一种高阶的打开方式跟大家分享这部作品的看点,我认为真正的核心的看点,适合观演前作为导赏和观演后的交流。

我看了那么多媒体和剧场对这部作品的介绍,几乎全部着眼于舞段与其中字体的对照,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草各字体的风韵如何被舞者不同的动作表现得形神俱备。而各种媒体的评论也都过于泛泛而谈如何富有想象力,如何将优雅与力量结合,如何石破天惊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看法当然没问题,只不过在我看来这都是观众要么可以显而易见的表象,要么是不明觉厉的抽象,实在算不上这部作品的真相,也大大低估了这部作品欣赏的价值。所以,高阶的打开方式就是要越过这些表象和抽象,不玩虚的,以舞蹈的核心技术和书法的核心心法,带你直面《临池舞墨》的真相。

临池十大经典书法(临池舞墨从舞蹈到书法)(1)

广东现代舞团作品《临池舞墨》2017世界巡演海报

我的看法未必代表编导的本意。但在我看来,真相的确很简单:上阙看“节奏”,下阕看“线条”,整体看“变化”。

上阙 -《临池》看“节奏”

姜夔《续书谱》说到“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观摩书法时,我们绝非只是欣赏静态的比例与对称,而是在头脑里追随书法家挥毫的运动,从一个字的开始到结尾,再一直到一张纸的末端,仿佛在观赏纸上的舞蹈。只要是运动就有节奏。林语堂曾经总结说,艺术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节奏的问题,不管是绘画、雕刻、音乐,只要美是运动的,其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其实,书法也是动的艺术,舞蹈当然更是动的艺术,而节奏便是欣赏二者的共同线索。

谈节奏必有快慢。慢下来,才可见细节真章。凡有学书法经验的朋友一定会懂得慢的奥义。笔笔中锋,万豪齐发的境界,必须要先慢下来才能细细感受。慢下来,做到真正放松,让手指“扶着”笔杆跟着笔杆,去感受笔豪在纸上铺豪游走,且要发自自然,绝非刻意,才能写出“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的笔画质感。这才是超越实用书写,进入真正书法艺术的法门。

临池十大经典书法(临池舞墨从舞蹈到书法)(2)

书法运笔的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

临池十大经典书法(临池舞墨从舞蹈到书法)(3)

楷书,选自《颜勤礼碑》

《临池》的开场影像,就是调动观众注意力去关注单笔笔画的运动。于是我们很容易带着这种视角,进入正式舞段,从甲骨、小篆、隶书到楷书,在慢中去感受舞者肢体,也是笔画的运动。让我着迷的并非寻找动作与字体的对应,而是无论任何字体,舞者能以“笔笔中锋”的守中之重心,让每一次动作都呈现“万豪齐发”的状态。“万豪齐发”在纸上容易理解,而反映在动作上,则是一种周身毛孔打开,无一凹陷处,无一断续处,一动无有不动的动作状态。每当捕捉到演员这种高质量的动作,我会在心底鼓掌“漂亮!” 。这是真正会令人全身通电的东西。带着这种状态出来的动作,你看到的便是“锥画沙”那种线条所体现出来的变化、不期而遇的细节和活力。带着这个心法去看所有舞段,无论什么字体,无论圆笔方笔,你以书写运笔的状态与舞者此时状态的融合,实在妙不可言。而这种细节中的真章,非慢不能做到,非慢不能看到。

临池十大经典书法(临池舞墨从舞蹈到书法)(4)

剧照《临池》小篆,摄影:陈德昌Ringo Chan,图片由广东现代舞团提供)

慢得精才能快到好,加速到草书,进入快的境界。快,看的绝不是简单的速度,而是升降浮沉、轻重缓急的变化。从地面动作到空中托举,各种接触与借力,时而看到圆的动作延绵不绝,圈外有圈,忽顺忽逆,时而看到疾速回转,飞流直下,不见踪影,时而看到狂放发散全舞台铺开,时而收敛蓄势而又再发,一切都是在连续不断中发生,变化万千而又不离章法,一气呵成令人目不暇接。对舞者来说,要呈现这种变幻莫测的节奏极难控制,正如书家运腕草书时在快慢、提按、吞吐中收放自如而又必须一气以贯之那样。另外,草书讲究全篇布局,气通隔行,或密不透风,或疏可跑马,这种变化亦在舞台上表现得极其生动。一切都是对节奏的处理。

临池十大经典书法(临池舞墨从舞蹈到书法)(5)

笔者书法老师王乃栋先生的草书作品

临池十大经典书法(临池舞墨从舞蹈到书法)(6)

剧照《临池》行草,摄影:Guilherme Rafols,图片由广东现代舞团提供

就在龙跳天门,虎臥凤阙的草书变化中享受高潮迭起,全篇陡然一收,音乐疾转,过渡到整齐划一、网格对齐的机械动作,还没反应过来就已将观众拉回到了电脑打字时代。叠加印刷字体影像,灯光渐灭。留下观众大梦初醒“原来如此!!” 节奏啊,好厉害的节奏。

快慢并非如此泾渭分明,整支舞是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的。分而说之,重点在于与各位分享在慢中看什么,快中看什么。

中场休息片刻,大多数观众都会继续回味方才的震撼,感叹中国书法原来有如此灵魂,琢磨这些舞者的表演何以引人入胜。下阙进一步揭晓答案。

下阕《山水》看线条

《临池》和《山水》,正如众多版本的节目介绍说,临池讲书,山水讲画,合在一起即书画,再合理不过。在我看来,这是很简单粗暴的解读。我认为,山水是在你领略了节奏的迷人后,是放下所有不必要的东西,让观众向更核心的东西再近一步。

在《山水》舞段,有些观众会睡着,因为慢,因为没有上半场那么多变化的节奏。那就睡吧,你难得找到了一个让你可以放松的气场,也算值回票价吧。剩下你错过的所有让我告诉你吧。舞台上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影像,是天地山水的客体;另一件是舞蹈,是有生命的主体。《山水》的舞蹈部分,真正的看点是舞者所表现的线条,安安静静地展示在天地山水中自然生长的线条。

临池十大经典书法(临池舞墨从舞蹈到书法)(7)

《山水》剧照,摄影:李剑扬,图片由广东现代舞团提供

是不是惊叹舞者为何能拗出那么流畅优美的造型,能呈现那么罕见的线条和角度。这些不是设计好的动作,而是即兴。这是现代舞中以意象开发动作的技术,方法当作福利介绍给你,你在家就可以体会。

想象你是天地之间沐浴着日月光华的一颗大树,脚下是扎入地下的根,双臂是伸入云霄的枝,张开全身的毛孔去呼吸,去吸收大自然的精华(这是真正的放松,而不是昏沉无力的“懈”),不要试图经大脑设计你的动作,而是让你的身体去感受,感受风的流动,感受阳光的温度,按身体想动的方式去动,从手指、手臂、到脊柱、头颈、再到腰腿,别去控制。你只需要用意象稍稍引导,例如去寻找太阳或月亮的方向。一段练习回来,你除了会感觉特别精神饱满外,还很可能惊叹于你刚才也做出了平时很罕见的动作。如果录下一段视频,加上点音乐,恭喜你已经完成一段小作品的表演了。

《山水》中贯穿始终的就是舞者那种以这种即兴呈现出来的线条。这种线条就是中国书画中最基本的东西。山水画的欣赏,除了整体构图以及抽象的气度外,能看得见具象就是对线条的欣赏了,在线条中欣赏时间的流逝,欣赏力量的生长,欣赏空间的延续。借用常玉的画作举例,看看他以中国笔法入西洋油画时表现的那些线条的张力,你大概就更容易明白其中门道了。这种也是书法的线条。无论书还是画,自然的线条会表现出呼吸和变化,会表现出微微抖动的边缘,会表现出弯曲与折线。所有平直的线条和表面,像工程蓝图的东西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只有弯曲和转折线才能暗示生命与运动,才是艺术追求的线条。

临池十大经典书法(临池舞墨从舞蹈到书法)(8)

常玉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线条的生命和灵气,又源自于天地山水客体的孕育,所以作为客体的存在,舞台上山水影像就显得必不可少。这两件事情纯粹,干净,没有一点点多余的存在。这样的线条在山水间无处不在,所以古人学书学画,都是像自然学习。通过观山水,赏花卉,种盆栽,修园艺,其实都在借鉴自然界的线条,然后入字入画。胸中有山水,下笔才会有生命,举手投足间亦会有灵气。心中的山水会影响本能的变化。至此,以线条的灵魂终于又回应了上阙《临池》开篇所表现的笔画,形神合一,首尾呼应了。

总结:整体看“变化”

上文各处早已反复提到“变化”一词,此段就当总结吧。上阙之节奏,慢中所说的笔笔中锋的运笔,快中看到的升降浮沉轻重缓急,都表现着丰富的变化,下阙《山水》之线条更是升华到天地万物,是表现自然生命力的变化。书法中,没有变化的用笔,是馆阁体,俗体;舞蹈中,没有变化,更无法深入观众的内心;自然中,没有变化的是没有生命的死物。唯有变化,而且是发自本能,动于自然,不期而遇的变化,才是我们在艺术中,特别是中国艺术中最值得玩味的精髓。我认为,这才是《临池舞墨》的真正要义。掌握了该要义,算是得其意,而可忘其行了。这场演出给你的回报算是不可估量了,因为你已经触碰到了不仅是舞蹈,也是书法,甚至是所有中国传统艺术和审美的核心。

我很幸运,曾在广东现代舞团学期期间得到编导刘琦的指点。也很感恩,这几年得到元培学堂王乃栋老师对我学习书法的引导。这才得以同时以舞蹈和书法相融合的视角去欣赏《临池舞墨》,获得这种高阶的打开方式。希望您能喜欢这种高阶打开方式, 为您带来观赏《临池舞墨》的全新视角。

*小文系笔者原创,如需转载请与笔者联系。作者:贺樯(不晃先生)。2017年12月3日,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