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以前,人们穿的是兽皮或麻葛短衣,衣服的作用就是御寒遮体,没什威严庄重可言;即便黄帝的正妃嫘祖教人种桑养蚕,制作了丝绸,人们开始穿上丝绸衣裳,其实也称不上多威严庄重,只是衣服变得更舒适好看,美化了人的仪表,取悦了人的感官而已 ,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为什么商朝的服饰 威严庄重?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商朝的服饰 威严庄重

为什么商朝的服饰 威严庄重

在黄帝以前,人们穿的是兽皮或麻葛短衣,衣服的作用就是御寒遮体,没什威严庄重可言;即便黄帝的正妃嫘祖教人种桑养蚕,制作了丝绸,人们开始穿上丝绸衣裳,其实也称不上多威严庄重,只是衣服变得更舒适好看,美化了人的仪表,取悦了人的感官而已。

然而,自黄帝将衣裳作为一种礼仪与制度教化天下后,此时的服饰才有威严之仪、庄重之象。为提升服饰的地位,达到“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目的,黄帝赋予衣裳博大精深的内涵,将衣裳与“诸乾坤”相提并论。



据《易经》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此时中国的服饰,开始与中国的政治伦理和礼乐制度挂钩,人也开始以服饰区分尊卑等级。

据《九家易》记载:“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虞翻曰:乾为治,在上为衣。坤下为裳。乾坤万物之缊,故以象衣裳。乾为明君,坤为顺臣,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故‘天下治’。盖取诸此也。”



黄帝制定服饰制度,“垂衣裳”,“治天下”,从此开启了中华的汉服文化。到尧舜时,服饰制度进一步完备,尤其是“服章”,与日月星辰等对应,形成十二章纹。

这十二种章纹,是古代天子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即五帝时期的“十二章”制度,分上六章,即: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详见下图:



据《尚书•虞书•益稷》记载,舜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这种“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服饰制度,始于黄帝,备于尧舜,经夏商发展,至周定型,一直沿用到民国之前,持续了近五千年。



所以,不单是商朝的服饰威严庄重,当服饰被作为礼制教化天下后,各朝的服饰均如此。

不过,各朝服饰的主色略有差异。譬如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赤;隋唐以后各朝代始以黄色为尊。 由此可见,汉服的威仪,与颜色、款式无关,而是与各朝代制定的服饰制度与礼仪制度有关。在汉服的历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



中国是“衣冠上国”,是“礼仪之邦”,之所以古称“华夏”,皆因汉服所展现的这种既“威严庄重,又文质彬彬、华彩斐然”的形象,以及所彰显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礼仪文化。据《春秋左传正义》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服有多“威严庄重”,从孔子的门生子路宁死也要捍卫汉服威仪的典故中即可见一斑——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在卫国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时,遇到卫国发生宫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战斗,被人挥戈击断冠缨后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因而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成为捍卫汉服威仪而死的中国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