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方言神段子(大话方言有趣的方言)(1)

读完随拍

中国的方言真的是一种很独特的存在。想来我儿时总喜欢看《猫和老鼠》河南方言版,便是因为方言很有趣,将其插入一部经典动画中,则更是好玩。如今这一版本的猫和老鼠,还使我忍不住在网络上找到更全的,然后下载到连接电视的U盘内,以便心情不好时,打开电视可供一笑。但读完这本,除了让我再次较为深入感受到方言的有趣,更使我感到这种“独特”,本质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历史演进、文化沉淀、政治动荡、地理位置、民族融合、中西交流,加之一代代中国人对其的推陈出新、发明创造,构成了独一无二而丰富多样的中国之方言,透过方言,同样更能看到中国文化的某些特点。

​以上只是我读完本书而忍不住略发的一些感叹。回到本书,其是从图书馆借来的,而其本不在我那一次的想借之列,只不过是在寻找别的书时,看到了这本,顺手将其收入囊中。

​正如我在出图书馆之后,回家的途中,向家人盘点所借书目,至该书时所说的那样,之所以要顺手将该书收入囊中,并不是其中的方向对我来说有多么感兴趣,而只想看看作者对此怎么说。因为本书的作者是易中天。

​其实,作为将他的中华史已经读完前22卷的我来说,对本书自然是不陌生的,因为我几乎在购书之前,都会对相应作者做一番了解。何况,该书的内容不仅在他的中华史中偶有引用,在电商平台中销量似乎也不错。不过,无论是他在中华史标注的,还是当今电商平台售卖的,都是新版。

​新版,是一个系列。其中共有6本,总题为“易中天品读中国”。对此,我在发现后,几度想一并打包,买函套装,但有两方面的原因使我始终犹豫不决,未能如愿,一是其中的《品人录》,此前我便单独买过,且已读完,若再打包买,必然与之重复;二是剩下的五本所论方向我也不全感兴趣,甚至大多都是如此。事实上,关于这套书所论方面,除了《品人录》,几乎都不在我的兴趣范围内。而之所以还要几次三番犹豫不决,则纯粹是想以观作者之言。质言之,还是先看看易中天对这些的叙述过程。

​众所周知,所谓“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其中的书目多半都是旧著再版,且写于其在百家讲坛一炮走红之前,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或本世纪初。本书也不例外,就我所读的来说,是2001年一版一印,且通过开头再版注释中,可知在这之前还有一个版本,并同样并收入什么系列中。

​以上只是与本书相关的一些故事。言归正传,正如易中天在本书后记里所说,他只是对方言感兴趣而已,并非专门研究,兴趣和写成本书,完全是个人经历与机缘巧合有关或使然。最后他说,本书的出版,只是为语言学家做一点普及工作,倘若可供一笑之余,还能使读者有些收获的话,那就“阿弥陀佛,谢天谢地”了。

​可见,本书只不过是作者的兴趣之作。然而如果想将兴趣写成书,不下功夫,没有底蕴,也是断无可能。事实上,在嬉笑怒骂之间,处处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读者在不经意间,便收获了很多知识。尤其是就对此一无所知的我来说,其中的知识量可谓“爆棚”。不过,本书毕竟是一部轻松的科普书籍,因此有很多人吐槽其内容是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既无章法,又较片面,因此拉低了相应的评分。其实,是否片面不知道,但还是有一定章法在其中的。首先,本书共计六章,每章之下,有若干个小节;此格局多见易著。其次,第一章以“南腔北调”为题,可看作作者以南方与北方方言的特点与差异为主线,对方言的一篇总论,读之可略知南北方言的发展,还有一些特点;后面的五章则分别以“朝秦暮楚”、“东拉西扯”、“死去活来”、“张冠李戴”和“指桑骂槐”为题,或继续从历史入手,或从简单的语言学入手,介绍方言的形成与变迁,进而触及到其细枝末叶。

​不过,既然本书逻辑不那么严密,那么相应的,泛泛读之在这里只举几处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以不枉一睹。

​大的方面:首先关于南北方言,易中天在第一章曾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即北方方言像一盆饺子馅,虽面积广,其中的充分也多,如现在的普通话中就有阿尔泰语系的充分,就连北京话中“不碍事”等词,还是从各种民族那里融合来的,同时却又差异小,甚至据其所说,一个北京人来到云南,也会交流无碍,因为偏差只有20%;而南方方言则像一块千层饼,虽然小,但层次分明。简言之,北方方言求同,南方方言存异。在这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南方方言比之北方,更有唐风宋韵。如在闽语中不说一杯酒、一口锅,而分别说一樽酒,一口鼎,这可真是活化石了。然而,闽语又是占了中国七分之六的南方方言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由于其古老,故易中天称之为活化石,但其并不如江西人听不懂江西话,是因为其不全说赣语,而湖南人听不懂湖南话,是因为其不全说湘语一样,福建人之所以听不懂福建话,则并不因为其不操闽语,而是操闽语中的不同类别。因此,易中天便以上述比喻,将闽语中的类别分为三个主要基石,分别是闽南语,闽中语,还有一个忘了,且其间还夹杂着很多小石头,且彼此差异很大,说起来无异鸡同鸭讲,总之非常复杂。其次,方言本意指一方或多方之言,与之相对,则是国语。但后者也是不断在变的,且与政治密不可分。上千年来,方言“趋炎附势”又“随波逐流”而不断变化的特点变得格外凸显。最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以网络用语为由,指出方言不仅有地域性的,更有社会性的,网络语言无疑属于后者,但其较之地域方言则来的快,去的快,故有“死去活来”一章来专门讨论。

小的方面:诸如“胡思乱想”“胡乱”“胡来”,涉及胡字,基本都是贬义词,之所以如此,与历史密不可分,如上述三词便见于南宋典籍中,虽然这些词在当今生活中还随处可见,但毕竟有伤民族情感,因此,逐渐地,我们对外来事物的称呼上,由胡、番更换成相对抽象的洋和西;除了以地域划分,按城市的,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上海与北京,前者流行语以三字为主,简,后者则就一个现象能说一大串话,特别能侃。

……

总的来说,本书让我记下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如“雷达”、“模特”虽从海外传来,但很快便将其变成极具文化内涵的词汇,前者意为速度像雷电那样传达,后者则意为既有模样又很独特等,就连禁忌方面中,“棺材”也与升官发财中的官、财同音,指有个人发胖,叫“发福”,而一家店铺若关门,叫“打烊”,即便真的破产,也不叫关门,而叫“歇业”云云。总之,方言既复杂又好玩,与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息息相关,其本身更是一种文化遗产,也理应为中国人所了解,而本书则是一种不错的媒介。

不过,方言既复杂,本书篇幅之小说起来未免使人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但就我而言,却从中收获颇多,甚至就连很多细枝末叶的地方,由于易中天的幽默诙谐、妙语连珠,也使我将其深深记下。既然如此,我想就不必在此将其一一写下,一来有关记忆繁多,写来浪费时间,二来读本书原只想再次领略易中天的文风,对其所论方面并不感兴趣。基于以上两点,我决定就此搁笔。至于没说的,我想有相当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后一直留在我脑中,而只要一直都在,就好办了,即有机会再说。

至少,通过本书,我由此更加认定易中天的文风原来是一以贯之的啊!

最后再说一点,关于聊天,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如北京叫“侃”,成都叫“摆”等,易中天在书中对此亦有提及,而且还特地强调了新疆对此叫“宣”,以及有什么地方甚至叫“化仙”的奇特之处,但我看来看去,却没发现有提及我们这里好说的“喷”,即“喷诓”,真不知道是易中天的疏漏,或此词是更小地域内的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