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侃谈(正如我们所料)(1)

世界不太平的时候,谁最忙碌?中国券商。刚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我多少有点委屈,一有糟心事发生的时候,神经最紧绷、最任劳任怨的,不该是我们新媒体从业者么?竟然让券商抢走了这个“荣誉”。奈何明月照沟渠。

不过券商确实蛮拼的。每当有大新闻发生,甭管白天黑夜,只要一根电话线,分析会议就会第一时间召开。据说券商们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正如我们所料”。于是,土耳其打下俄罗斯飞机的时候,一个牛哄哄的段子横空出世:普京接入国内券商电话会议,只听第一句话,“正如我们所料!”

若券商真比章鱼帝还有先见之明,那可真是“得之可得天下”了。其实很多时候,人类洞悉自身的命运走向,也懂得足够多的道理,奈何现实总是迷雾重重,充满困惑。

迷雾

周末侃谈(正如我们所料)(2)

有 部叫《大同》的纪录片刚刚斩获了台湾金马奖。片子里有这么个片段:一群地方干部去大同考察,坐在大巴车里,滔滔不绝地分享拆迁经验。其中有个官员说,赶在 《拆迁条例》出台之前,我赶紧把那片地都给强拆掉了。他所说的《拆迁条例》从2010年起开始征求民意,2011年正式施行,最核心的诉求便是让强拆退出 历史。

那官员一脸得意,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那眼神很实诚。的确,他不是在吹牛,没说虚话。

大拆大建是利益输送的沃土,这几 乎是当下中国的一条政治常识。所有落马的“城建官员”,几乎都是栽在同样的问题上。拿宁夏“首虎”白雪山来说。最近媒体挖出了他的诸多轶事,细节丰富情节 生动。只是实在没什么新鲜,几乎所有的路,都被其他的“拆迁大佐”们走过,看到开头,就能猜得出结尾。比如在他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中,就没“亏待”他“一 手带大”的公司。

但非得说所有大刀阔斧的造城运动都是出于利益输送的目的,未免武断。所有热衷于城建的官员,胸中好像都有张雄心勃勃的城市蓝图,都有大干三五年、创造新历史的壮志。有时候你很难分辨,这究竟是汲汲于名利的算计,还是超脱的政治梦想。

那部纪录片的主角耿彦波,大概是当下中国最具争议的官员之一。他的样子很朴实,谈起他“文化名城”的雄心时,满眼的热切。他坚信自己迅猛强势的造城目标会造福后代,他崇尚巴黎和罗马:人们不远万里去欣赏它们,不是因为GDP,而是冲着文化去的。

但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想要多快好省地拆掉一个破败的罗马,重造一个光鲜的罗马,怎么听都像一个乌托邦色彩的寓言,看上去很美,却让人担忧。一个多快好省的乌托邦如何建成?不公、侵犯、伤害,几乎是绕不过去的基础材料,愿望再美好,也逃不过这宿命。

乌托邦的执念和权力媾和,即便没滋生出腐败,也定会毫不意外地孕育危险。想想那一车官员谈笑风生,带血带泪的故事就那样一笑而过,仿佛那都是些“必要的恶”。没了温度,美丽的理想便架空在虚弱之上,成了迷途。

迷途何返

周末侃谈(正如我们所料)(3)

因为吸大麻,迷笛音乐学校有十几个学生被警方带走了。一件挺让人痛心的事儿,据说他们当中最小的才17岁。

你 应该想得到,当音乐和毒品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最先发生化学反应的场所,一定是娱乐新闻平台。有时候我真挺佩服那些娱记的,本来挺悲剧的故事,能给他们写得 极富娱乐感。比如某篇娱乐报道就成功把迷笛的毒品事件写成了“摇滚圈半壁江山被一锅端”的故事,字里行间的心态,和他们窥视另外那半壁江山的时候,好像也 没多大区别。

这一年多来,吸毒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娱乐版。名字被曝光的时候,人们尽管会学着券商装作一副“正如我们所料”的样子,但还是掩饰不住讶异。风向真的已然大变,明星吸毒不再被姑息,不是闹着玩儿的。有关部门禁毒的决心看得见,不用再多解读了。

最新“中招”的是毛宁。谈论毛宁有暴露年龄的风险,但想起他多年来的沉寂,总有一种莫名的悲凉感涌上心头。事后有记者采访了他的朋友,朋友表示意外极了,说了些大概是“他人很好,怎么会吸毒”的话。甭管你承不承认,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吸毒者和“坏人”联系在一起。

音乐圈有种迷信,说毒品能激发灵感,从迷笛学校的事儿看来,这种迷信正代代相传。也许匮乏来袭的时候,人们容易诉诸撒旦吧,“吸毒找灵感”这事儿听起来,像是拿阳寿和撒旦做交易。与其说吸毒的人是“变坏”了,倒不如说他们无法抵御脆弱,心魔毁了理性。

除了善恶、好坏这样的二元对立,脆弱、迷茫、欲望、无知,都是人性的组成元素,你很难说它们是好是坏。但若想把人从迷途上拽回来,狠狠撞击这些人性的弱点是徒劳的。战胜迷信的,只能是科学,多做点务实的科普,比什么都管用。

拖延症

周末侃谈(正如我们所料)(4)

巴黎尚未从恐怖袭击中平复过来的时候,奥朗德就果断宣布,原定在11月底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会照常举行。奥巴马也说,“一小撮杀手挡不了全世界做重要的工作”。确认出席,这将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现在世界气候大会上。

无数人将人类的希望,寄托在十多天后巴黎搭出的框架上。但舆论并没有那么信心满满。在2009的哥本哈根,人们也像现在一样忧心忡忡又信誓旦旦,达成协议似乎毫无悬念。然而现实是,聚在哥本哈根的政要们,几乎空手而归。

气候变化进入当下最为严肃和紧迫的议题序列,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没什么难懂的道理,但人类就是在讨价还价中不能自拔,任由拖延症上身,仿佛生存危机都不如历史恩怨和眼前利益紧迫似的。

政 治似乎天然地不被信任。贯通各科的英国学者吉登斯爷爷在谈论气候变化的时,就语带讽刺地说,政治家关心的并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在问题中获取利益与 提升仕途。但政治似乎是人类最能仰赖的工具。气候被称作“世界最大的公共物品”,处理气候变化这样棘手的难题,除了统一的政治行动,还能找到什么办法调动 足够资源,去攻克破解呢?

此番大国政治家们的决心坚定,让人有些许宽慰。但被束缚在国家和“国际”框架里的政治,其实也挺让人担忧。资本天生没有国籍,它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比如“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果真能框得住逐利而动、身段灵活的资本吗?气候变化所孕育的,可能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全人类都该有勇气去面对。

人是一种容易陷入自负不能自拔的动物,总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而且思想跑得老远,脚步又常常跟不上。但拨开迷雾、走出乌托邦、治愈拖延症,终究都要靠远见又务实的行动。等到万劫不复之时,再说“正如我们所料”,就太凄凉了。

(文/张静雯)

Talkpark

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alkpark@ynet.com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