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谍战的谍战,包装华美却看不到精致内核。怪不得叫[密战]。

>>>>>>>>>>>

密战赵丽颖和郭富城相互喜欢(港式动作拍谍战)(1)

反正不是谍战

有句老话讲“一招鲜吃遍天”,它特别适用于[密战]中。

香港动作片的“套路”,再次应用于此。

带着动作、武打片的凌厉、乖张。

主人公林翔不仅是我党的发报人员,还是武林高手、跑酷大咖,甚至是情圣。

于是乎,看完电影,有种恍然大悟之感:

似乎明白为何电影不叫[永不消逝的电波](毕竟电影改编于此),而叫[密战]。

原本应该重头的谍报,成为了“幌子”,成为了动作戏、感情戏外的“点缀”。

以打为主,以谈情为辅。

至于是不是在敌占区的上海?对不起,换成香港一样适用。

以动作片为基准的[密战],原本的故事也不再适用。

所以[密战]里,主人公林翔,不仅会易容、徒手杀鬼子,还会跟张翰在弄堂里来个近乎3分钟的跑酷。

而老版呢,只是个文质彬彬的先生罢了。

动作片的视觉震撼,也一样被电影应用。

无论是爆破还是雨夜,甚至对主人公的严刑拷打,都刺激眼球,体验不一样的“谍战”感。

当然,所有的设计最终体现的结果就是爽,爽,爽⋯⋯

密战赵丽颖和郭富城相互喜欢(港式动作拍谍战)(2)

可这一切的设置最终仍要回归本源。

再怎么花俏,还是要扣在我党潜伏上海,发报传递情报的本源上。

这就引发了最大的问题:港式动作片并没有很好地与这个关键点相融。

谍报,谍战,以情报为战,以静为主,以动为辅。

而[密战]则反了,总有打斗,打斗。

甚至为了追求最后大战的激爽,搞出了飞机逃离上海,日伪汽车追逐飞机的戏码。

只能说距离“抗日神剧”又近了一步,距离[永不消逝的电波]又远了。

密战赵丽颖和郭富城相互喜欢(港式动作拍谍战)(3)

外在的“以动衬静”,算是不成功。

内核上,港式动作片对于剧情的“大开大阖”也“一丝不苟”地延续在本片中。

三条人物线,张翰那条,后增加的感情线虎头蛇尾,最为羸弱,缺少更多细节填充。

赵丽颖和郭富城的情感戏,也在冗长的前奏后,压缩了原有的发展空间。

[密战]中,去上海已经是快开场30分钟左右的事情,这还没算其他杂七杂八事件耽误的时间。

而老版呢,只是开始不到15分钟。

密战赵丽颖和郭富城相互喜欢(港式动作拍谍战)(4)

老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主人公夫妇为主线,支线极少,且始终围绕主线服务。

而[密战]人物庞多,都得露脸:

开场孙耀威和上一个情报站的弟兄要演个小20分钟。

郭富城和战友于晓光重建电台再来个20分钟。

还不算煽情、打戏⋯⋯电影一共不到两个小时,剩下的那些才是重头。

再去掉结尾大战,还能有多少时间充实人物?

期间所有的事件都如幻灯片、走马灯一样,过渡生硬。

一个场景接着又一个场景,让情感得不到落实,感情无法宣泄。

而一些理应亮光的小细节、致敬(如上楼脱鞋),也在整个动作片的氛围中迅速稀释。

甚至这些严谨的发光点,也被过分夸张的戏剧效果掩埋。

像赵丽颖看见同伴被杀,回家大吼“我不干了”。恍惚间我还以为看了偶像剧。

密战赵丽颖和郭富城相互喜欢(港式动作拍谍战)(5)

近年来,其实很多其他类型电影,都有港式动作片的影子,像氛围最契合的战争片。

无论是[我的战争]还是[建军大业],某个角度,某些细节,或多或少,流露出港式风味。

但无论哪种方法形式,最终都该服务于电影本身。

[密战]有些桥段看得很爽,可它还是脱离谍报、谍战的范畴。

我们要的其实还是个人民英雄,而不是能文能武的超级战士。

想到发报,不仅让小编记起当年的[听风者]:

一直不断的滴答滴答;发报的,下死手的各自分工;感情的点到为止⋯⋯

这些似乎才是谍战应有的样子吧。[密战]还是差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