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特征遗忘曲线(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

认识过程——记忆、思维、想象中学考频

四、记忆

(一)分类

1、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分

(1)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当刺激停止作用,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时间内保存下来。特点:①时间极短;②容量较大;③形象鲜明;④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人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特点:①时间很短,无复述下,一般保持30秒左右,不会超过1分钟;②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③意识清晰,主体有清晰的认识;④操作性强,一方面把必要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另一方面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信息;⑤易受干扰,新信息插入,阻止复述,原信息消失,不能再恢复。

(3)长时记忆:永久记忆,信息经过加工,在大脑中长久保持并有巨大容量。特点:①容量无限,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②保持时间长久。

2、根据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内容不同分

(1)语义记忆:记忆一般知识和发展规律,如词的概念、语法规则、化学公式、物理定律等。

(2)情景记忆:记忆亲身经历的事件或情景,如参加过的活动或去过的地方。

3、根据记忆的具体内容分

(1)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如对人物面貌,对事物形状、大小的记忆。

(2)情绪记忆: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如对美好事情、受到惊吓的记忆。

(3)逻辑记忆:使用概念、判断、推理记忆。

(4)动作记忆:运动记忆,从前做过的身体运动、动作及其系统,如学会游泳,不会忘。

4、根据意识的参与程度分

(1)内隐记忆:过去体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潜移默化)。

(2)外显记忆:有意识或主动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的记忆。

5、根据信息加工和储存方式的不同分

(1)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如地名、人名、定理等,涉及“是什么”、“为什么”。

(2)程序性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对具体事物操作的记忆,涉及“如何做”。

(二)记忆的过程:识记(获得)、保持(巩固)、再认和回忆(再现)三个环节。

(三)遗忘

1、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因素,遗忘进程不均衡,最初遗忘速度快,随后变缓,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有意义的材料忘得慢;学习程度相等,材料越多,忘得越快。

(3)学习材料的序列位置,最后(或最先)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

(4)学习材料的意义,对与自身关系重大的信息遗忘得慢。

(5)学习程度,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学习熟练度达到150%,即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知识最牢固;超过150%,效果不递增。

(6)识记者的动机情绪,符合个人需要,具有强烈动机且能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状态时,能提高记忆效果,减少遗忘。

(7)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记忆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3、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前影响后)。

4、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影响前)。

五、思维(认知过程的核心)

(一)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二)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

(1)集中思维:根据已知信息,利用规则解决问题或从给予的信息,产生逻辑结论,如最佳解法、最佳方案等。

(2)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如一题多解,提出多种假设等。

(三)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最基本)、判断、推理。

六、想象

(一)想想活动是否有目的性分

1、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先目的,不由自主地,如把浮云想象成动物、梦。

2、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有预先目的、自觉进行。

(1)再造想象: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符号等)的描绘,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

(2)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作品等。

(3)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意愿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包括理想(积极幻想)和空想(消极)。

认识过程——记忆、思维、想象真题解析

1、(2012上)“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哪一种思维?( )

A. 直觉思维 B. 发散思维 C. 动作思维 D. 集中思维

答案:B “一题多解”用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2、(2013上)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 无意记忆 B. 有意记忆 C. 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答案:C 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属于再造想象。

3、(2013上)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

A. 识记 B. 保持 C. 再认 D. 回忆

答案:D 经历的事物不在眼前,仍能从头脑提取出来,属于回忆(问答题和填空题);再认(判断、选择题)。

4、(2014上)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

A. 倒摄抑制 B. 前摄抑制 C. 分化抑制 D. 延缓抑制

答案:A 后影响前是受到倒摄抑制。

5、(2015下)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他头脑中只能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

A. 瞬时记忆 B. 短时记忆 C. 长时记忆 D. 内隐记忆

答案:B 短时记忆一般是30秒,不会超过一分钟;瞬时记忆时间极短,长时记忆时间很长。

6、(2016上)小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一题多解。小红的思维方式属于( )。

A. 聚合思维 B. 发散思维 C. 常规思维 D. 具体思维

答案:B 力求一题多解属于发散思维。

7、(2016下)在一次心理学知识测试中,关于短时记忆的容量单位,学生们的答案涉及下列四种,其中正确的是( )。

A. 比特 B. 组块 C. 字节 D. 词组

答案:B 短时记忆的容量单位是组块,一般为7±2个组块。

8、(2017上)学习游泳之前,小兰通过阅读书籍记住了一些与游泳相关的知识。小兰对游泳知识的记忆是( )。

A. 陈述性记忆 B. 程序性记忆 C. 瞬时记忆 D. 短时记忆

答案:A 小兰对游泳知识的记忆是陈述性记忆。

9、(2018下)杨老师在教学中对所讲的例题时尽可能给出多种解法,同时也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杨老师的教学方式主要用来促进学生哪种思维的发展?( )

A. 动作思维 B. 直觉思维 C. 辐合思维 D. 发散思维

答案:D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用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10、(2019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

A. 先慢后快 B. 匀速加快 C. 先快后慢 D. 匀速减慢

答案:C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11、(2019下)林菁擅长记忆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这表明他的哪种记忆好?( )

A. 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 逻辑记忆 D. 动作记忆

答案:C 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是逻辑记忆。

12、(2021上)伟华看见天上的浮云,脑中出现“骏马”“恐龙”等动物形象,这种现象属于( )。

A. 有意想象 B. 无意想象 C. 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答案:B 看见天上的浮云,脑中出现“骏马”“恐龙”等动物形象,属于无意想象,没有预先目的,不由自主地想象。

13、(2016上【辨析】)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工作记忆是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中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属于短时记忆,在无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一般是三十秒左右,最长不会超过一分钟。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不会持久保存,长时记忆才会会持久保存。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14、(2017下【辨析】)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在无复述条件下,短时记忆的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3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进入长时记忆,得以继续保存;如果得不到复述,将会迅速遗忘。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15、(2015上【简答】)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如下:

(1)时间因素。遗忘进程不均衡,最初遗忘速度快,随后变缓,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有意义的材料忘得慢;学习程度相等,材料越多,忘得越快。

(3)学习材料的序列位置。最后(或最先)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

(4)学习材料的意义。对与自身关系重大的信息遗忘得慢。

(5)学习程度。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学习熟练度达到150%,即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知识最牢固;超过150%,效果不递增。

(6)识记者的动机情绪。符合个人需要,具有强烈动机且能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状态时,能提高记忆效果,减少遗忘。

(7)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记忆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16、(2017上【简答】)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答:短时记忆的特点如下:

(1)时间很短。无复述下,一般保持30秒左右,不会超过1分钟;

(2)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3)意识清晰。主体有清晰的认识;

(4)操作性强。一方面把必要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另一方面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信息;

(5)易受干扰。新信息插入,阻止复述,原信息消失,不能再恢复。

17、(2018下【简答】)简述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1)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2)有效运用记忆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的保持。

(3)进行组块化编码。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工组织,使之成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

(4)适当过度学习。学习熟练度达到150%,即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知识最牢固。

(5)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呈现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8、(2019上【简答】)简述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如下:

(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灵活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3)独创性(独特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的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