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攻”:真攻?假攻?李冲,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佯攻是什么情况?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佯攻是什么情况(佯攻真攻)

佯攻是什么情况

“佯攻”:真攻?假攻?

李冲

在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第41集中,三次出现“佯攻”一词:

(1)今天夜里,你要带领一支敢死队潜伏到南帮炮台的悬崖下面,明天清晨,我北洋水师的陆战队将要对陆军发动抢滩登陆的佯攻,到时候你就冲上炮台,炸毁那门对我北洋水师最具威胁的大炮。(丁汝昌语)

(2)弟兄们,今天晚上,咱们要借着月色,登上老虎山悬崖,去炸毁一直威胁我们的大炮。……海蛎子,带领一队配合海军陆战队,假装佯攻日本守军,如果我们没有爬上悬崖,绝对不能退缩!(龙翔宇语)

(3)军门已经派海军陆战队明天假装佯攻,在这同时我们也要一并攻击。(龙翔宇语)

第一处“佯攻”没问题;第二处、第三处“佯攻”之前都又加上“假装”,可就有问题了。

所谓“佯攻”,《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虚张声势地进攻”;“佯攻”的“佯”就是“假装”的意思。“佯”是个文言词,《孙子兵法·君争》云“佯北勿从”,意思是:(敌人)假装败逃,不要追赶。在现代汉语里,“佯”一般不独立成词,只充当构词成分;用“佯”组成的词语,多用于书面表达中。例如:“佯装”即假装,“佯言”即诈言,“佯狂”即癫,“佯败”即假装战败……“佯攻”自然就是假装进攻,亦即“虚张声势地进攻”。“佯攻”之前再加“假装”,不仅叠床架屋,还令人费解:既然“佯”就是“假装”,“佯攻”就是“假装进攻”,那么仿照双重否定结构来理解,“假装佯”岂非成了“真”?“假装佯攻”岂非成了“真攻”?可这恰恰与说话人的本意相反。由此可见,“假装佯攻”应当“剥”去一层“假装”,或者改为“假装进攻”。

“假装佯攻”的语病可以归入高考常考的因为用词重复而导致成分赘余这一类。此类常见病例还有:“互相厮杀”,“厮”就是“互相”的意思,前面不宜再加“互相”;“十分酷热”,“酷”就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极”“甚”,前面不宜再加程度副词“十分”;“胜利凯旋”,“凯”指胜利的乐歌,“凯旋”即胜利归来,已含“胜利”的意思,前面不宜再加“胜利”;“过分溺爱”,“溺”形容沉迷而没有节制,“溺爱”即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已含“过分”的意思,前面不宜再加“过分”。

不过“假装佯攻”与上述病例还有点不同。从逻辑上推敲,上述病例并没有因为某个语义成分的叠加而使本来要表达的意思走向反面,甚至换个角度说,本意还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假装佯攻”则适得其反,它把本意说反了。从这一点上看,“假装佯攻”与高考曾经考过的“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1993年高考卷)一句中的“仿造伪劣产品”更接近:“仿造”的对象本该是“真优产品”;若是“伪劣产品”,那么“仿造”成功的结果就应还是容易被识破的“伪劣产品”,这样还有什么欺骗性和危害性呢?同理,“假装”的对象本该是“(真)进攻”;若是“佯攻(假装进攻)”,那么“假装”成功的结果就应还是容易被识破的“佯攻(假装进攻)”,这样还有什么迷惑性呢?所以“仿造伪劣产品”“假装佯攻”都不合事理逻辑,都把本意说反了。

当下媒体上“假装佯攻”之类的说法时有所见,同学们再遇到此类说法,可不要被其重重“假装”蒙住了双眼哦。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第100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