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清代文学就不得不提起的两部白话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位作者都有相似的人生经历——祖上大官大贵,后来家道衰落,不仅死于穷困潦倒,而且在仕途上都心灰意冷,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儒林外史中的两件事?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儒林外史中的两件事(清代文学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的两件事

谈清代文学就不得不提起的两部白话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位作者都有相似的人生经历——祖上大官大贵,后来家道衰落,不仅死于穷困潦倒,而且在仕途上都心灰意冷。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书斋名为“文木山房”所以晚年号文木老人。吴敬梓出身于“科举世家”。曾祖一辈五人四人中进士,祖父也是进士(殿试第二名,即榜眼。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即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另外二甲若干,三甲若干)到了其父辈家道衰落,只是个拔贡。吴敬梓家境其实也是富裕的,经过三代的财富积累也称得上富贵人家。但是开头我为何讲作者死于贫困潦倒呢?在作者15岁时,父亲死去,其族人亲戚瓜分了侵占了祖遗的家产。人去茶凉,作者看清了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和人性的丑恶。就离开了充满虚伪礼教的家乡,以嵇康为榜样,追羡建安文人的风雅。散尽千金,最后贫困潦倒,在南京靠卖字画为生,并在期间著《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命意在批判科举,批判科举下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和对真儒学理想人格的探求

《儒林外史》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比如我们熟知的范进,范进考了二十多次,54岁还是童生,进考场时“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这便是科举考试下被折磨的范进的形象,最后范进中举了,注意!只是中举人而已,距离读书人的进士,还差很远。然而范进受不住这等惊喜,竟发疯了很久才恢复。通过范进中举这一事例不仅批判了科举考试对文人的折磨,还通过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对范进一前一后态度的变化来讽刺这封建下虚伪丑恶的人性

《儒林外史》中还有很多可怜可笑的人物,如周进,吝啬鬼严监生,迂腐如同行尸走肉的文人马二,从纯朴少年堕落成无耻的势利之徒匡超人

《儒林外史》俯仰百年,写了一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试作和玄虚的清谈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神空虚,思想荒谬,才华枯竭,丧失了高尚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

那么理想的文人怎样才能葆有高尚的人格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呢?吴敬梓也在探求

于是他塑造了一批理想文人。杜少卿,庄绍光等一批真儒贤士。他们傲世权贵,扶困济贫,乐于助人。这也是作者本人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但是不过是大梦一场,幻境而已。根本不可能实现作者的理想追求

吴敬梓的时代距清王朝建立不过100年左右而已,清王朝上下黑暗,伸手不见五指。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文化大兴文字狱,查抄毁坏文集。清王朝危机四伏,始于乾隆矣

《儒林外史》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这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敬梓 《文木山房集》卷一

[2]宋伯年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