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永历新政”是范仲淹一生的高光时刻,其实不然。作者更倾向于“经略西北”是范仲淹一生真正的高光时刻。西北的戈壁与漫天黄沙,见证了范仲淹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军事家的表现,也让西北的李元昊彻底止步西北,难以越步。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1)

范仲淹

北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刚刚经历景祐党争的范仲淹,正在享受自己的第三次贬谪。恰在此时,宋王朝的西北被一个叫李元昊的人给闹翻了,此时已经建立西夏的李元昊先后多次率兵进犯北宋边境,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并于三川口、好水川等地大败宋军。宋军主将任福等将领战死,将校士卒死者数万余,一时关右震动。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2)

好水川战图

康定元年(1040年),经韩琦提议,宋廷急调远在越州的范仲淹奔赴陕西。未几,范仲淹与韩琦共同担负起防御西夏的重任。自此,范仲淹开始了与李元昊多年的正面对决。

而范仲淹所面临的军事形势可谓异常严峻,宋史有言:“自澶渊之盟后三十余年,“天下忘备,将不知兵,士不知战”“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重兵”。过惯了太平日子的宋朝君臣,已经忘了外有强敌环伺。军备财政日趋松弛,将兵之间久疏战阵。范仲淹很明白靠这些是打不败强如狼一样的李元昊!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3)

好水川战役


李元昊和他的西夏到底有多强?

李元昊原为党项族,祖上拓拔思恭因帮助唐中央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唐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国姓李氏,并将银、夏、绥、静、青五州之地归其管辖。北宋初立,承其旧制,被加官太尉、封西平王、赐皇姓赵氏。所以,在元昊未反宋之前,应该叫赵元昊。在赵元昊任党项族首领时,领土不断扩张,在原有五州之地上,相继控制了灵、盐、会、胜、甘、凉、瓜、肃、洪、定、威、龙等十余州境。包括了今天的宁夏、甘肃、内蒙、陕北的部分地区。俨然成为西北的一大割据势力,但就从属关系而言,与宋朝仍保持臣属关系。但是,事情在仁宗景祐五年发生了改变。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4)

武威西夏博物馆李元昊

景祐五年(1038年),已经继王位六年的李元昊,雄心勃勃,不甘于被宋、辽两国压制。于是在这一年,李元昊在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亲信大臣的拥戴下正式称帝。此时李元昊领导下的西夏已经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部族,而是经过数辈人的积累和开拓,成为一个拥兵五十余万(还大多是骑兵)、占领河西、遏制吐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的强大政权。兵峰所向直指宋王朝的西北边境。而国主李元昊已经成为与宋、辽两国皇帝平起平坐的君主。而宋夏之间的战火,随着李元昊的日益逼近,而愈发激烈。而范仲淹一个文弱书生能行吗?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5)

西夏军事地图


范仲淹能行吗?

刚到西北走马上任的范仲淹,就开始了与李元昊的第一次“天人交战”。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6)

打来打去苦的还是百姓

康定元年,李元昊为争取时间作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向宋廷释放求和的烟雾弹,派遣被俘的原北宋寨主高延德至延州,向范仲淹表示求和的意愿。但是这个高延德估计是投降的不太彻底,演技也差,台词也没背好。刚开始谈判就被一眼看破,虽然知其无和谈诚意,但范仲淹仍然写了一封《答赵元昊书》与李元昊。从历史、民生、军事等诸多领域剖析了宋夏之间的关系,其中言道:

“二年以来,疆事纷起,耕者废耒,织者废杼。边界萧然,岂独汉民之劳敝耳, 使战守之人日视豺狼,竟为吞噬,死伤相枕,哭泣相闻,仁人为之流涕,智者为之扼腕”。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7)

打开打去苦的还是百姓

这封信的言辞很中肯;多年征战,无论大宋或是西夏的百姓,都被卷进了这场战争,闻者无不流泪。范仲淹希望双方能够早日停战,互通贸易。


徐徐前进“浅攻进筑”!

但是,很显然范仲淹的书信并没有收到任何效果。而初到西北边地的范仲淹,是真真切切的看到国家的贫瘠与羸弱。莫说是击退强敌,即使是御敌于外,不使敌兵进犯已实属困难,若想“毕其功于一役”剿灭西夏更是妄想。于是,在将前人经络西北经验与宋夏国力结合后,范仲淹提出了“四字心诀”,即所谓“浅攻进筑”的战略思想。

何谓“浅攻进筑”?通俗解释:是指以屯垦筑寨为主,减少大规模的军事动作。

范仲淹观敌我之态势,西夏虽然猛如狼,但是其生存条件恶劣,且兵源有限。长期的对峙会加速其国内生存环境恶化以及民众的生活成本,所以李元昊总是伺机寻求决战。而宋军一方,虽兵力未及西夏,但是其战略腹地纵深,物资保障及时,即使长期对峙,宋军只要坚守不出,多筑城寨,固守边防。西夏军只能空摇军旗,无可奈何。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8)

北宋地图

这一套战略思想范仲淹并不是第一个提出的,却是在他的倡导并身体力行下形成的,并有规模地付诸于宋夏战争中,并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当然这是后来人的评价,至少在当时他这一套战略思想,虽然看起来并不复杂,而且似乎比大战一场划算得多,但是并不被看好,甚至很容易被曲解为投降主义。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9)

宋朝君臣热衷于吵架

在朝廷内部,大多数人要求出兵击退西夏,毕竟上战场厮杀的不是这些动嘴皮子的官员。况且,主战派在舆论上占据优势。容易得到上下的支持且能博取名声。因为进攻一旦得手,功名利禄便随之而来,即使失利,舆论上也不会遭到太大的谴责。而防御则不同,是一件费力却不一定能讨好的事。即使下足了功夫也难免在防御战中遭受失利,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形,主事者在政治上会蒙受很大的损失。最重要的一点,已经即位十六年的宋仁宗,在政治上可谓毫无建树。虽是皇帝,却并无威信。我们有理由相信,宋仁宗是多么迫切希望自己能够立威于朝廷,而战胜西夏,是个机会。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10)

宋仁宗赵祯

然而,就在这种风向一边倒的情况下,范仲淹依然坚持其“浅攻进筑”的战略思想,并上疏言道:“正月内起兵,兵马粮草动逾万计,入山川险阻之地,塞外雨雪大寒,暴露僵仆,使贼乘之,所伤必众”……“去秋遣朱观等六道掩袭,所费不赀,皆一宿而还。 近者密诏复遣王仲宝等,几至溃败。 或更深入, 事实可忧。 臣与夏竦、韩琦皆一心速望平定, 但战者危事, 或有差失, 则平定之间,转延岁月,所以再三执议,非不协同。”

就在朝廷还为主和或主战争论不休时,西北的情况正被范仲淹推动着,一点点的往前走。

康定元年,范仲淹奏报朝廷,先后收复此前被攻占或丢弃之旧寨十二座。打通吐蕃与宋朝之间的商路,双方开始正常的贸易往来。在军事行动上,范仲淹主张攻取西夏金汤、白 豹、后桥三寨,征服与西夏勾结的蕃部明珠、灭藏两族,打通延州、绥州间的道路,使得鄜延、环庆、泾原三路兵势连结,声气相通,互相声援。同时提倡种世衡屯田守边的做法,认为是经久可行之策。

庆历二年(1042年)正月,范仲淹重申前议,并提出修筑朝那之西秦亭之东水洛城,以通秦凤等四路,断西夏入秦亭之路的建议。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11)

西北古城旧址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12)

西北古遗迹


西北汉子要动手了!

然而就在范仲淹与朝廷就“浅攻进筑”之策论述之时。庆历二年九月,李元昊集兵十万,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一路从刘燔堡(今宁夏隆德)出击,一路从彭阳城(今宁夏固原东南部)出发向渭州发动攻击。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13)

武威博物馆,李元昊骑马雕像

李元昊计划:宋朝的精兵良将全部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而宋朝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军牵制宋朝边境地区的军队,使宋朝无暇顾及关中地区,然后即可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李元昊的计划很完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能够成功,但是……事情总有但是。就在宋军葛怀敏部因指挥失误,而被西夏聚歼于定川寨时,奔袭关中的西夏军遇到宋朝原州(今宁夏固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西夏士兵全军覆灭。李元昊直捣关中的美梦就此破灭。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14)

定川寨之战

但是庆历二年的这场战争,让宋夏双方都明白了很多问题。西夏方面,虽然在定川寨歼敌万余,斩杀将领十六人,此后又连破数寨,直抵渭州。但是奔袭原州的惨败,也让李元昊明白仅凭目前的实力,很难入主关中,逐鹿中原更是遥遥无期。宋朝方面,定川寨的惨败,让朝中的主战派彻底闭嘴了,大家都明白,试图消灭西夏,几乎不可能了,别一不留神被人家给抄了后路就不错了。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范仲淹的“浅攻进筑”之策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范仲淹,这次轮到我了!

在与朝廷反复磋商,拟定作战计划后。庆历初年宋夏战争期间,在范仲淹、庞籍、王尧臣等人的主持下:

延州修复龙安寨、栲栳、鎌刀、南安、承平等寨及石觜、安定堡、安塞堡;保安军新建顺宁寨;

环州修筑细腰城;原州修筑佛空平、耳垛城堡、绥宁、靖安寨;镇戎军修筑定川、刘璠、同平寨;

渭州笼竿城则升为德顺军,又改羊牧隆城为隆德寨,建水洛城与通边寨;

秦州修陇城寨、达隆堡、夕阳镇;

河东路麟州也修筑了东胜堡、金城堡、安定堡、宣威砦、建宁砦及清塞、百胜、中候、建宁、镇川五堡,火山军修筑了下镇寨。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范仲淹用四字心诀)(15)

定川寨遗迹

至此,北宋对西夏边防逐渐巩固,东从麟府,西至秦凤,在长达数千里的边防地带修筑了大批堡寨,诸路之间遥相呼应,互为支援。

庆历四年(1044年),在宋夏战争历时六年之久,双方国力都深感难以承受巨大的军事支出与财政压力,举国上下普遍弥漫着浓厚的厌战情绪,同年十月,双方缔结和约,结束战争,史称“庆历和议”。次年,大宋应李元昊请求,在边境设置榷场(贸易市场),恢复了贸易往来,保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

北宋后期,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执政期间,宋夏相继发生战争。哲宗元佑年间的宋夏战争,宋军占领横山,并遵循庆历以来筑城横山、建立巩固前治的战略构想,一定程度解决了困扰宋朝多代的西夏问题,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范仲淹的“浅攻进筑”。


参考资料:《宋史》、《范文正公年谱》、《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纪事本末》、《范文正集》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言史社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喜欢请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