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音乐综艺市场集体哑火,现象级的爆款综艺变得很难出现的时候,为什么一档《声生不息·港乐季》(以下简称《声生不息》)能够独树一帜?

唱歌怎么才能唱出创意(怎样做一档创意新音综)(1)

它贡献了今年音综舞台最多的“名场面”,让曾经的粤语流行音乐天王天后林子祥、叶蒨文重回巅峰,让李克勤、杨千嬅、李健这样的资深唱将,和周笔畅、毛不易、刘惜君这样的实力派中生代,在同一舞台碰撞、融合,也让曾比特、炎明熹、单依纯等新生代歌手透过节目大放异彩。一档音综把不同代际听众的“港乐心”都勾了出来,唤起了大家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

唱歌怎么才能唱出创意(怎样做一档创意新音综)(2)

从数据上看,《声生不息》整体表现亮眼,获得收视、热度与口碑的双赢。6月底播出的“港乐与我共此时”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特辑,《东方之珠》《狮子山下》等一首首同抒家国情的港乐金曲引发全民吟唱,节目收视再度领跑,在多个数据平台强势登顶。

在收获好评的同时,有部分观众对节目提出了一些疑问或建议,比如:作为一档竞演类音综,为何不设淘汰赛制?节目组的选曲和编曲也有争议,致敬与创新之间反复拉扯,到底要不要创新?港乐生生不息的希望,是只寄托于做情怀十足,还是把更多空间给予百花齐放的新人新歌?

在《声生不息》收官之夜将播之际,南都记者独家专访了节目总导演洪啸。就观众反馈热烈的问题,导演组给出了回答或思考。在大数据时代,如何用观众数据来驱动节目的构思与制作决策?在音综市场的疲软期,行业纷纷探索新进化方向的背景下,如何做一档创意新音综?《声生不息》作出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实验。

1 “港风港乐”如何戳中年轻人的心?

主旋律节目可以因为节目所蕴含的厚重分量、嘉宾鲜活灵动的表演、充满诚意的精良制作而备受青睐。《声生不息》虽是一档带着主旋律调性的节目,但制作班底是《我是歌手》的原班人马。创作人是如何找到既兼顾娱乐和内涵,又可以通往观众心的路?

南方都市报:近年音乐类综艺遭遇低潮,一些过往现象级的音综IP影响力也减弱了。《声生不息》在制作之初,想过怎样做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节目吗?

洪啸:《声生不息》在制作之初,没有考虑过要做一个爆款相的节目。这么多年,我发现在很多音综里,包括《披荆斩棘的哥哥》《我们的歌》唱过很多港乐,我们做的《歌手》也请过很多香港艺人,我很早就在想:有没有可能把“港乐”这个题材提炼出来,专门做一档节目?要做得跟其他音综完全不一样。今年正好是香港回归25周年,有这个契机制作这档节目,就有了不同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希望借由港乐这一文化符号,以文艺作品献礼香港回归。

南都:你们做过观众调查吗?观众希望看到一档怎样的新音综?

洪啸: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包括观众问卷,抽样调查等,发现“港乐”这一文化符号一直活跃于流媒体平台或互联网社区当中,经典的港乐老歌不断被传唱,也有不少年轻音乐人在持续创作粤语歌。我们希望《声生不息》可以成为一个桥梁和窗口,节目让不同代际、不同领域的歌手,在同一舞台碰撞、融合,让港乐经典得以传承并延续;让有传播意义、审美价值的港味好歌回归大众的视野,让同根同脉的两地人民特别是新时代的年轻人,通过音乐对话,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唱歌怎么才能唱出创意(怎样做一档创意新音综)(3)

南都:从网友反馈中,节目的舞美音效频频被赞。你们希望节目有怎样的舞台调性?

洪啸:港乐是一个时代华丽的回响,《声生不息》的录制现场,想要打造的是极具殿堂感、仪式感的氛围。视觉方面我们邀请了国内顶尖舞美师赵敏,通过舞美设计将现场营造出“颁奖礼”的质感,完成跨越两地的时代献礼。听觉方面邀请了国内顶尖音响团队何彪老师团队,让音乐不仅环绕在耳边,更有音乐唱进人心的沉浸式感受。这次弥合了歌手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将纯粹的“我唱你听”变为观众有机会与歌手共创共唱,一起完成一张时代金曲唱片。

南都:选曲是怎样考量的?如何选择能“戳中”年轻人心的港乐歌单?

洪啸:节目组在策划初期,曾邀请节目高级顾问许愿老师为我们介绍港乐的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香港乐坛一直保持着生命力,每个年代都有新的歌手、新的作品、新的创作者。现在年轻人中大火的《初恋》《风的季节》《分分钟需要你》追溯原版,竟是20世纪80年代的港乐。唤起观众对经典歌曲的情怀和记忆,让改编后的“老歌”焕发新的生命力,安利有传播潜质的“宝藏歌曲”,让大家更能了解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粤语歌曲,是我们在选歌上对“声生不息”的理解。我们思考的不一定是年轻人,也有“曾经的年轻人”,很多年轻人听到的港乐,除了受影视剧、大牌歌星影响,大多是父母相传。年轻人听歌的途径和选择也很广,短视频近年翻红的很多粤语歌,年轻人社交文化里很多摘自香港词人的作品,这些都是信号。

2 《声生不息》怎样与观众达成交流

《声生不息》网上首播后,主创与观众的互动也随之展开,网友的反应很直接,节目并非完美无缺,有不少问题值得节目组反思,譬如:没有淘汰赛制,某些实力较弱的歌手会一直唱到决赛,缺少比赛的激烈;部分观众质疑选曲太老,部分观众质疑编曲过于“创新”不贴经典原味;曾比特、炎明熹等港乐新人“意外”大火,观众呼吁更多新人新歌的涌现……导演洪啸为南都记者细细道来与观众交流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焦点小组等,经验新鲜而刺激,“和观众交流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共创”。种种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娱情指数”调查为节目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建议。

南都:会迁就年轻人做出老歌新唱的“新”感?还是照顾年长观众,他们更希望听到原汁原味的经典?有网友吐槽节目的新编曲不贴曲风,原曲的味儿一点都没了,你们怎么看?

洪啸:让老歌有新表达?或是用老歌激起观众的集体回忆?这是我们节目组在整季节目中一直在探讨和努力平衡的两个方向。歌手们即使在演唱自己的作品时,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演出场合,编曲也是各有不同的。改编的逻辑不是“迁就”或“照顾”,为每一首歌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是我们的重点。

我们的观众来自各个年龄层,单一首歌可能很难涵盖所有观众的喜好,也并非所有歌曲都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编,有很多歌曲改编后,依然以不同的方式留存了经典的乐句、原曲中的精髓段落。跟原曲区别较大的改编,也是考虑歌手的组合方式、演唱方式、对歌曲的表达等,是为了更好的舞台呈现。

我们节目组非常重视观众的反馈,有些歌曲伴随观众成长,承载了观众的情怀和记忆,改编之后的版本难免会让观众感觉不太适应。我们在节目中段也对改编方向进行了调整,在延续原曲编曲基调、保留原编曲某些经典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编曲表达。

唱歌怎么才能唱出创意(怎样做一档创意新音综)(4)

南都:有预料曾比特、炎明熹等新人在节目播出后“大火”吗?《蜚蜚》《高山低谷》等对内地观众较新鲜的港乐,经播出后得到很好的反响,会影响节目组的选曲吗?

洪啸:对于新生代歌手,我们看中的是歌手的实力和弘扬港乐的态度,能热爱港乐,与港乐的调性贴近,能展现出新时代港乐新的风采和生命力。港乐不是单纯的地域音乐,是有其文学性和人生哲思于其中的,能否挖掘歌曲背后的深刻内涵并表达出来,是年轻歌手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我们看到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碰撞交流,在节目的最终呈现上非常不错,他们“大火”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在节目播出后,看到有一些内地观众不太熟悉的歌曲反响很好,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在中后期节目加大了这类歌曲的比例。从歌曲旋律、歌词含义、歌曲传播潜质及歌手代表性等多方面考虑,我们加入了《红绿灯》(郑融)《圆》(AGA)《弥敦道》(洪卓立)《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郑秀文)等歌曲。

南都:在节目制作的全程,是否做观众画像或调研,用数据来支撑节目组的决策?

洪啸:我们全程在平台上做了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焦点小组定性研究等形式的用户调研,包括用户需求洞察、意见反馈、满意度调查等方面,为公演主题、真人秀、表演形式、赛制等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建议。

南都:网友说话犀利直接,有哪些是节目组要直面的挑战,或不断提升改进的点?

洪啸:很感谢观众们的关注。这不只是观众的信任,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背负更多的期待,观众会用更高的标准对待内容,更严格的眼光来审视内容。《声生不息》作为一档双平台播出的献礼节目,它的意义是非凡的,受众也是多元的,如何满足多方的期待本身就是节目的挑战。每位网友发声的出发点都是对节目的关切,我们会从中有所吸收。节目组所坚持的表达,也被观众所接收。这种和观众交流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共创。

3 新音综如何创新、突破?

我们关注《声生不息》这档港乐音综,不仅因为它的收视红、话题足,贡献了今年音综舞台众多的精彩场面和好歌之人,节目组的“求新”尝试也让人耳目一新。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人们在追问:节目是否只停留在翻唱旧日金曲,打出“情怀牌”?今天“大湾区”的年轻人在听什么、唱什么?港乐节目是否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尽管一些问题不能马上就获得答案,港乐的“黄金年代”不可能因一档节目就能重返,但《声生不息》为“如何做出一档新音综”作出有益探索,也将音综和港乐近年流失的观众慢慢聚拢回来。

南都:去年的《披荆斩棘的哥哥》打出了情怀牌,制造了“大湾区哥哥”的出圈,也促使“大湾区”概念更深入人心,《声生不息》希望做出怎样的突破?

洪啸: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逐步深化交流合作,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会越来越好。《声生不息》《大湾仔的夜》等综艺都是基于香港文化,成为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之一,“大湾区哥哥”们参加内地综艺,能带动更多香港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逐梦,《声生不息》要做“唱出来的港乐史,听得到的中华情”,梳理香港流行音乐发展脉络,用音综为港乐“老国货”提笔著史。

唱歌怎么才能唱出创意(怎样做一档创意新音综)(5)

南都:这次与TVB牵手合作,感受如何?节目在香港地区的影响力、观众触达率如何?

洪啸:从去年10月初至今,TVB举全台之力协助我们邀约众多许久未出山的艺术从业者,如香港四大词人郑国江、刘德华御用唱片监制杜自持、香港著名导演刘伟强、金牌制作人郭伟亮、乐坛眷侣卢冠廷唐书琛、创作鬼才林敏聪等,为广大观众科普香港流行文化时代背景及港乐发展历程;在与TVB制作团队的沟通中,感受到他们自上而下的支持,从总经理曾志伟先生到节目监制再到外拍导演,都积极参与节目内容讨论及分析,从两地文化角度给出拍摄建议与参考,极好辅助我们了解香港民众的收看习惯及文化背景。总的来说,TVB版《声生不息》收视率高且稳定,新人炎明熹和曾比特等节目片段在香港点击率非常高,内地歌手周笔畅、刘惜君、毛不易都收获好评。

南都:大湾区观众对港乐非常有情怀,希望有更多港星来内地参与综艺节目,你们会回应这个需求吗?

洪啸:《声生不息》未来如果还有港乐季,我们期待有更多香港歌手可以站上舞台和我们一起分享好歌,以好歌唱响时代。

采写:南都记者 蔡丽怡 实习生 姜文君 朱小立 周祖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