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砖瓦、北朝的佛像,随着考古现场泥土的剥离,珍贵文物呈现在人们眼前。那流畅柔和的线条,那精美的建筑构件,向大众默默讲述着邺城的辉煌历史。

曹操选取邺城作为政治中心

邺城的城建历史将近三千年。战国时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选入小学课本,两汉时期,邺城曾是郡治所在地。东汉末年,邯郸城地位下降,曹操选择在邺县大兴土木,兴建属于自己的政治中心,这就有了邺城。比起位置偏西的邯郸,邺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邺城扼漳水、黄河天险,北进可直达大平原,向南则是河南、山东,据此可虎视中原,震慑河北。

城市因水而兴,曹操心知肚明。他命人引漳水,开掘长明沟,既做护城河,又能运输漕粮,闲暇时,达官显贵泛舟其上,别有一番乐趣。

邺城遗址十大考古奇迹(河北邺城号称六朝古都)(1)

梁思成

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书中曾绘制了曹操营建的邺城平面图。这座古城大致呈长方形,以长明沟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宫城在北部,主体建筑沿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分布。宫城之东是外戚、显贵居住的“戚里”,宫城之西则是铜雀、冰井、金虎三台。

值得一说的是,邺城是最早以中轴线格式建设宫城的城市之一,给中国古代建筑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有游园,东有“戚里”,南边是驰骋疆场的劲旅,古城集军事防卫、宴享娱乐、行政办公于一体,成了名震海内的大都市。当然,最让曹操得意的还是那著名的邺城三台。

曹操下令营建了著名的邺城三台

公元210年,从赤壁惨败中缓过劲儿来的曹操,下令在邺城之西兴建高台,三台曰冰井、铜雀、金虎,统称为邺城三台。根据史料记载,台高十丈,台上还有五层高的建筑,根据推测,三台高度接近67米,在古代世界蔚为巨观。

邺城遗址十大考古奇迹(河北邺城号称六朝古都)(2)

今天的邺城博物馆主馆外景图

三台之上,曹操大宴宾客,横槊赋诗,品评半生功业。高台之中,曹操储姬纳客,觥筹交错间,文人新诗诞生,赢得满堂喝彩。

在东汉晚期,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和身边的王粲、刘桢、应玚、陈琳、邯郸淳等人谈笑风生、唱和创作,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东吴和蜀汉流传的文学作品几近空白,唯独北方曹魏政权前期的文学创作生机勃勃。以曹氏父子为首的作家们,为中国诗歌和辞赋文学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形成了清爽劲健的“建安风骨”。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必须认可曹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这贡献又都是以铜雀台为首的邺城三台作为创作中心的。可以说,没有邺城三台的《中国文学史》是不完整的。

当然,营建三台可不是饮酒享乐那么简单。曹操也是借此宣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而且平原建城需要警戒瞭望,逢敌人偷袭可提前知道。那年月,“曹老板”四处结仇,想杀他的人无千无万,有这般高台,可以让敌人的阴谋消弭于无形,保障自己生命安全。

曹操躲过明枪暗箭,没有死于非命,邺城三台居功至伟。

三台之中,铜雀台顶端有一只一丈多高、舒翼若飞的铜雀,这座高台显得格外高峻,在历史上也显得尤其出名。后世的铜雀台成了流量IP,一直到近些年,还有以铜雀台命名的电影、美容院。

邺城在公元580年毁于大火

公元220年,魏公曹操溘然长逝,曹丕篡汉称帝,正式建立魏国,史称曹魏。他把逊位的汉献帝刘协“送”到山东居住,把都城放到了洛阳。不过,邺城依然是曹魏五都之一。也是在公元220年,眼瞅着北方的曹丕祭天称帝,南方的孙权、刘备也戴上了冕旒冠,三国时代拉开序幕。

邺城遗址十大考古奇迹(河北邺城号称六朝古都)(3)

邺城遗址出土的北朝佛像

十六国、北朝时代,割据政权的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称孤道寡,他们残忍暴虐,他们攻城略地,他们对邺城垂涎三尺。十六国时代的后赵、冉魏、前燕和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都曾把这里当做都城。加上邺城曾是曹氏集团的早期统治中心,此地遂有“六朝古都”的别称。

后赵时代,穷奢极欲的石虎让邺城迎来了建设高潮。铜雀台上建筑外构铜饰,每到晴天便会闪闪发光炫人眼目。北齐、东魏时代,为安置更多的人口、工匠,朝廷在邺城漳河之南建设新城,邺城自此有了邺北城、邺南城之分。

城市街道规整,横跨漳河南北,城内是裘马轻扬的贵族,城外百业兴旺,邺城迎来了历史上的鼎盛期。一场热闹一场繁华,不曾想,这座名震天下的古城,在短短几十年后,最终毁于一旦。

公元580年,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不满丞相杨坚专权,他举兵在邺城叛乱。杨坚令名将韦孝宽为元帅,出兵征讨。尉迟迥披挂上阵,将士声威大震,一度占据了优势。城外乱战,邺城“吃瓜群众”也赶来观战。韦孝宽抓住机会,冲向人群,惊慌的百姓把尉迟迥部队阵型冲散,韦孝宽提兵掩杀,叛军大败。

尉迟迥为人倒也有血性,他登城射杀数人后自杀,时年64岁。

尉迟迥从起事到失败只过去了68天时间。战后,杨坚意识到要想平定河北诸部,断绝他们反叛分裂的念想,就必须毁掉邺城。有邺城在,他们就有虎视中原的资本,有一个作为统治中心的城市。

思来想去,杨坚做出了焚城毁城的决定。他强令城中百姓、匠人西迁,邺城自此化为了废墟。

邺城遗址考古取得新进展和突破

1443年前的一场大火,让繁华辉煌的邺城化为废墟,后世的兵祸和洪水,加剧了旧城的颓败速度。到现在,邺城已经成了一片断壁残垣,除了高大的土台和夯土墙外,我们已经无从看到这里的遗址痕迹。

但是,作为“六朝古都”的邺城还是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深厚的烙印。邺城以中轴线为格局的城市营建模式,影响了后来的隋唐长安城的建筑格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西迁的邺城匠人,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他们后来参与了诸多大城市的建设,见证了隋唐大都市的鼎盛。

邺城遗址十大考古奇迹(河北邺城号称六朝古都)(4)

今天的邺城遗址和曹操塑像

辉煌的历史给邺城和周边区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邺城遗址被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学者对这里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一批又一批的精美文物被世人所知。

从198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了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持续进行了38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2012年时,考古工作者对邺城东郊的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2985件(块)佛教造像,造像时代从北魏、东魏、北齐一直到隋唐,对于研究北朝晚期到隋唐的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临漳县也兴建了邺城考古博物馆,展出了历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其中就包括了大批的北朝佛教造像。透过这些精美文物,我们重新穿越回到了15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

近些年,考古队开始队邺南城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在今年1月4日,考古队对外透露,邺南城宫城区的206号大殿被确认为东魏、北齐时期的王朝寝宫。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台基、连廊、甬道、夯土墙、排水沟在内的一系列附属设施。

新的考古工作正在推进中,有关邺城的更多历史信息会逐渐浮出水面。

■文/本报记者郭会哲,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引用。

■图源/CFP、邺城国家遗址公园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