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自2013年“英才计划”启动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大兵及其团队便一直参与“英才计划”的培养工作培养过程中,张大兵非常重视培养学员的科研素质,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的基本培养理念,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给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给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张大兵授人以鱼)

给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自2013年“英才计划”启动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大兵及其团队便一直参与“英才计划”的培养工作。培养过程中,张大兵非常重视培养学员的科研素质,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的基本培养理念。

张大兵认为,“英才计划”培养的重点,不单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才是未来最具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因此,张大兵除常规系统的科研项目训练外,还把能否端正明确的学习态度、把握正确简捷的逻辑思考方法以及灵活散发科研的思考力,作为判断英才学员是否培养成功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执行。

学员课题报告的准备,是张大兵团队给学员们的第一个“难题”,教会他们科学地思考和保持认真的态度,要求英才学员在开题报告中认真思考“想做什么科学问题?”“为什么想做”等10个问题。学员的开题报告想要达到合格往往需要2-3个月的时间准备,需要和导师经过反复十余次的沟通和修改。

除了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外,张大兵还坚持对学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扩展培养,如带领学员参观上海交通大学转基因科普基地,并作为讲解员给学员们进行相关知识介绍。此外,张大兵及其团队还多次带领学员们参加野外实习、学术沙龙会谈及国内外大师论坛等活动拓展视野。

经过几年“英才计划”的参与培养,张大兵认为,中学生与研究生在科技创新的培养方面存在很大不同。针对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他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高中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强,但创新能力有限。对此,张大兵建议,要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他建议在以后的“英才计划”选题上,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产生活中不合理或不能解释的部分,进一步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引导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现在的网络信息工具去更好地理解科学问题,然后鼓励他们运用各种奇思妙想,提出合理的建议、去创造和创新。同时,要将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科学创新的神秘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切实体会到科研创新并不是天方夜谭,发明创造并非科学家的专利,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科学家,但科研的创新或创造只属于用心观察、用心分析、用心思考的人。

二是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缺少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动力。张大兵认为,进入中学,随着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思维方式往往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具体而言,我们常发现学生对课题的认知、研究方法的选择都是被动的接受,很少产生质疑,他们都知道怎么做和做什么,却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是否可以不这么做,很少思考和怀疑老师的建议,也很少追根溯源,缺少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张大兵认为,一次有效的科研创新训练,尤其对于“英才计划”而言,指导老师首先自己要明确,科研训练不是希望学生能做出什么科研成果或学会了什么技术方法,而是看学生在这个科研训练中发现、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导师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只有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三是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张大兵强调,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新的向导。激发学生兴趣,指导老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引导和把关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可能预期的结果,并根据实验进展与学生及时沟通调整方向与方法,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明确研究目标和动力,从而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指导老师要尤其重视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结果,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和认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张大兵认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与育人的道理,“英才计划”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英才计划’不是在选拔‘科研机器’,而是在培养那些具有创造力,对生命科学怀有真诚热爱,并愿意以好奇之心不断探索下去的人。它需要一种热情,只有拥有这种热情,在科研的道路上耐得住寂寞,生命科学的科研学习才能历久弥新,才能时有收获。”张大兵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