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年代那些歌声

文/大悔忆智冰

惊闻90后、00后是以文艺腔为耻的,较诸一个我所熟悉的,视文学为人间特权的40后文学爱好者,他们真是非常进化。

正如音乐状态是美的最高形态,那些留在人生与灵魂深处的美的断片,往往是一些歌声。

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一时涌入许多外国文学艺术作品,也催生了日后扬名世界的一批中国作家、画家和导演。

今天的年轻人对“阿巴拉古”的印度歌声会感到莫名其妙,但夸张地说,对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年轻人,这歌声仿佛就是他们的人生信仰。这是印度电影《流浪者》的主题歌:“阿巴拉古,阿巴拉古”——“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落魄受苦的身体里是自由自在的灵魂,歌声唱的是正义在手的哀伤,仿佛苦难成为歌唱的理由,“命运唤我奔向远方奔向远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活在人间举目无亲,好比星辰迷惘在那黑暗当中……” 年轻的人们当年在大街小巷唱着这首歌,甚至连相声也要来沾一沾这首歌的光,把它揉进段子里去。

在那文革刚刚结束不久的特殊时刻,人们对于域外涌来的文学艺术,格外贪婪——尽管《流浪者》在50年代已经引进,当年不过是解禁复映。

上世纪七十年代代表歌曲(上世纪780年代那些歌声)(1)

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另一首歌,出现在印度电影《两亩地》里,《两亩地》里擦皮鞋的小孩们也在谈论电影《流浪者》并唱其中这首“阿巴拉古”——流浪者之歌。

《两亩地》里那首有名的歌,出现在主人公到城里打工的时候,沿途的人们唱歌跳舞为他送行。人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一边伸出惜别的手,女人们头顶水罐,在高高的河岸上跳着舞列队行进,那广阔的画面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田野到处都在哭泣......”那歌声高亢悲壮,有如我们四川的船工号子,歌声穿过河流,穿过田野,一时仿佛充塞天地之间。最后人们对那远行人反复咏唱:“岁月不断地消逝,一去不再来!岁月不断地消逝,一去不再来!”唱和声的,则发出含义无穷的叹息:“喔喔喔喔,喔喔喔喔……”中国的人们听到这歌声,仿佛情感突然复苏,留意到生命的流逝。

现在看原版视频,我注意到这首歌的歌词原来是这样:“......大地母亲唤起爱的种子,四季穿越了你的身边.....谁能说,你是否还能回来.....",再已找不到熟悉的歌词。《两亩地》1953年出品,真不知道当年为什么要那样翻译,可据说有名的俄罗斯歌曲《三套车》的歌词也是翻译错了的,但也不妨碍它在中国尤其在中国知青中流行。

我还注意到,文革前17年的电影,即“新中国早期电影”,电影音乐受印度电影影响很大,都是西洋乐器加民族乐器的合奏,在情节的大小高潮出现的时候,旋律步步紧逼,催人紧张亢奋。

还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两亩地》所依据的原著,是泰戈尔的叙事诗《两亩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代表歌曲(上世纪780年代那些歌声)(2)

“拉呀拉”是一首反复咏唱这三个音的无词歌,来自今年刚刚去世,令张艺谋五体投地的,真正德艺双馨的日本演员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追捕》。

《追捕》曾经轰动一时,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年轻人的发型和服饰,年轻人不是寸头的“杜丘”就是长发的“矢村”,都爱穿风衣。杜丘是一位检察官,他被陷害,被弄进了疯人院,但他永远高昂着头,直到打败罪犯,他的表情永远冷峻——用今天的话来说,酷;矢村是一位警官,有一种说不出的风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帅。这“拉呀拉”是一首硬汉的赞美诗,虽然没有歌词,但是“音乐是无须翻译的人类共同语”,那冷峻苍凉却又仿佛超然世外的歌声,中国的年轻人都懂,都在摹仿,在大街小巷唱着,心中想象自己也是一个孤胆英雄,一位好的检察官。

上世纪七十年代代表歌曲(上世纪780年代那些歌声)(3)

另一部日本电影《人证》里的歌,有英文和中文两种唱法,同样在中国风靡一时,“妈妈啊,你可曾记得……”,一个被母亲抛弃,杀害的黄、黑混血儿,一顶飘落山崖的草帽,悲惨无告,如泣如诉的歌声——由一位著名黑人歌手唱出——在中国观众的脑海里至今萦绕。

“呼啦啦呼啦啦…..”这韩国的歌声曾经打动了80后,大长今的故事,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励志并且尚未过时,人的一生,不就是为了活出尊严吗?不管有多少艰难曲折,不管有多少算计与压制,不管要吃多少苦!

今晚,参加“星光大道”月赛的韩国美女组合依然在唱这首歌,可中国的90后、00后似乎已经对这首歌失去了热情。

上世纪七十年代代表歌曲(上世纪780年代那些歌声)(4)

当主旋律《走进新时代》之后,年轻人走进了“小时代”,但无论郭敬明《小时代》的歌,还是韩寒《后会无期》的歌,我不曾听见年轻人在大街小巷唱。是歌曲缺乏力量?是年轻人为了显得有教养?是歌曲没有谱写出人类新的情感——地球沧海桑田,环境、资源日益严峻,人类许多新的情感,连最敏锐的文学艺术,也还没有来得及表达! 把《小时代》和《后会无期》的歌在网上搜来一听,似懂非懂。

也许他们已经表达,但是是我们已经不懂,因为我们都是从大时代来的。

2014.12.27 (此文已在刊物发表并曾转发百家号,现略有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