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写的不是宋江团伙,而是炎兴年间的北方忠义军?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不是山东的梁山泊?

《水浒传》里的宋江的原型其实是岳飞?

在上两篇说完“暴论一:《水浒传》写的是炎兴年间的北方忠义军?”和“暴论二:《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不在山东”后,本系列最后一篇谈的是最为惊世骇俗的暴论三:

暴论三

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宋江(水浒里的宋江不是历史上的宋江)(1)

《水浒传》中的宋江其实是岳飞?

这个暴论初看自然是胡说八道,那个形貌猥琐、本领平常、小吏出身的草寇头目,怎么能和民族英雄岳飞联系到一起?然而结合炎兴年间忠义军的历史和《水浒传》经无数修改后仍残存至今的蛛丝马迹,这可能反而是更接近事实的结论。

孙述宇先生指出,《水浒传》中的两首诗中可以窥见端倪。

《水浒传》末尾叙完宋江立庙之事,最后说“太史有唐律二首哀挽”,第一首是: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当日亦堪怜。

一心征腊摧锋日,百战擒辽破敌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泛钓船。

而宋人叶绍翁有诗《题鄂王墓》: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更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学取鸱夷理钓船。

前者显然是仿后者写成的,哀挽宋江诸人,为什么要仿哀挽岳飞的诗?

再看第二首:

生当庙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孙述宇先生总结道:“我们现在再看这诗,会觉得它也是不离岳飞的。头两句很切合他的生平事实,而第五、六句等于对读者说,这本小说的主角就是他,不必再费神另找了。”

如前文所论,《水浒传》故事来源于炎兴年间忠义军,而岳飞正是对于炎兴年间忠义军影响力最大的将领。中兴名将大多出自西军,韩世忠、张俊、吴玠出身是西军中低级军官,刘光世、刘锜都是西军将门之后,只有岳飞一人是出自河北农家子弟。

不论朝廷文官还是西军将领,对于忠义军,使用的无非是剿灭、招安这些军头的常用手段,从未信任过这些人。但只有岳飞一人,在宗泽身边亲身见证过他如何将号称百万的忠义军(或者流寇)武装整合到自己麾下抗金;在王彦部下时曾多次和忠义军并肩作战,甚至在太行山里一起打过游击;在杜充部下时曾奉命去镇压张用、王善等,和他们在开封府的南薰门前恶战,因此也只有岳飞,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思维,并真正用好这些武装力量。

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宋江(水浒里的宋江不是历史上的宋江)(2)

主要在jing东(山东一带)地区活动的忠义军首领泼李三李宝,在南归后被划归韩世忠部下时,曾刻意请求要归入岳飞部下;金将完颜奔睹(昂)的传中曾提及他担任东平府尹时,曾于天眷元年(即绍兴八年)遭到岳飞十万大军围攻,被他指挥若定击退,但岳飞此时仍在襄汉驻扎,不可能跨越几个防区去进攻东平府,所以这支部队只可能是打岳飞旗号的忠义军;而活跃于河东、河北地区的梁小哥梁兴,是受岳飞节制的。除此以外,他直属部下就有无数出自忠义军的,例如京西(河南一带)地区忠义军出身的牛皋、董先、张玘、翟兴之子翟琮;军贼桑仲部下李横、李道;军贼曹成部下杨再兴、郝晟;太行山义军出身的傅选等等,数不胜数。岳飞在北方忠义军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岳飞在北方的谋划具体是怎样的呢?绍兴七年,他在与幕僚黄纵讨论今后作战计划时,黄纵曾建议,除岳家军本身的“正兵”外,“取中原非奇兵不可”,而“奇兵乃在河北”,岳飞听后高兴地说道:“此正吾之计也。相州之众,尽结之矣。关渡口之舟车,与夫食宿之店,皆吾之人也,往来无碍,食宿有所。至于彩帛之铺,亦我之人,一朝众起,则为旗帜也。今将大举,河北响应,一战而中原复矣!”可见他早已开始谋划奇正结合的策略,只待时机一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举,功成可期。

而说到《水浒传》中的宋江,不过是一介鄙微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也算不上家缠万贯,在消息传播缓慢的古代,却能做到声名不近远播山东、河北,甚至天下闻名,豪杰见之莫不纳头便拜,看起来说不出的违和,只能用主角光环解释。但如果这个宋江实际上是岳飞投下的影子,那就顺理成章了。

这也是《水浒传》中宋江作为盗魁,却一直讲忠义、盼招安的原因。宋江内剿田虎、王庆、方腊三寇,外讨大辽,立下大功后含冤被害死,死后获平反、封侯(岳飞最初被平反时先被封侯,到几十年后的宋宁宗时才追封鄂王)、立庙,因为这就是岳飞的轨迹。

史实的岳飞虽然文化水平很高,但并不是其孙岳珂塑造的“儒将”。他是佃农出身,与兄弟(岳翻,被杨再兴在战阵中所杀)、舅父(后因谋刺岳飞被捉,被岳飞亲自挖心处死)等亲人一起投入军中,武艺超凡绝伦(挽弓三百斤、开弩八石,冲锋陷阵、斩将搴旗的记录比比皆是),既不好色也不贪财(这方面在中兴诸将中也是绝无仅有),还经常拿出钱财周济身边的部下,在宗泽、王彦部下时与两河各路忠义军并肩作战(《水浒传》中扈家庄的飞天虎扈成,也是岳飞曾经的同僚),在他们心目中享有极高威望(张用在岳飞前来招抚时说“果吾父也”,立刻投降),率领这些好汉们奋起抗金,忠心保卫大宋朝廷,简直就是水浒两大旗帜“山东呼保义 河北玉麒麟”的合体。

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宋江(水浒里的宋江不是历史上的宋江)(3)

《水浒传》在林冲故事中,也隐约可见岳飞的痕迹。林冲被好友陆谦诓骗,恰如他被结义兄弟杨沂中欺骗回到临安(岳飞称杨沂中为“十哥”,后来监斩岳云、张宪的也是他);而误入白虎堂一节,与《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零七中所引宋时无名氏所著《岳侯传》中秦桧派人诱骗岳飞至大理寺情节,如出一辙。

岳飞作为北方忠义军好汉们共同的头领,自然也是推动《水浒传》创作的最大的力量。在金人的残酷屠杀、压榨之下,北方人民日日南望王师。到了绍兴十年,正是收复北宋版图最好的时机。此时金人朝中内讧不止,开国功臣粘罕因亲信被杀忧愤而死、老臣挞懒和金太宗长子蒲鲁虎(宗磐)被杀,开国精兵宿将因战死或自然死亡,早已亡去大半,余者因腐朽生活影响,战斗力也大不如前,每战都要大量征发训练、士气、装备三无的签军。反观南宋一方,在多年对金作战中已经锻炼出多支劲旅,正面战场已能对金军战而胜之;而在敌后战场,岳飞凭借自己在北方忠义军中的影响力定下的连结河朔的十年谋划,在他绍兴十年北伐时形成了震撼的效果,从关陕、河东、河北到京东,各地忠义军起义风起云涌,民众都准备武装响应,每遇阴晦,辄引领南望曰:”御营烈火光矣!”金在北方的统治,几近无法维持。

在这种背景下,岳飞最后被金牌召回,北伐功败垂成,可想而知北方民众是何等的悲愤,而亲身与金军血战多年的忠义军好汉们,在看见胜利曙光的时候突然又被打入黑暗,其心情更是远非普通民众可比,想要把岳飞和自己身边的事迹传下去,但在北方是金人地盘,在南方又碍于宋高宗和秦桧严密而残酷的手段,又不敢直书岳飞、忠义军,只得假借宋江故事,以悲愤成书,完成了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最早期的版本。

在此引孙述宇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水浒传》的结局,更是清晰地盖着忠义人怨愤的印记。梁山好汉为国为民,大半在疆场捐了躯,凯旋之后,除了急流勇退的人得尽天年,其余的都没有好收场,宋、卢两领袖亦分别给奸臣毒死:这样的结局,其实是炎兴时抗金汉子的命运渲染成的。忠义人从绍兴十二、三年起就可能已经生出很强烈的怨愤之情了,那时和议已成,岳飞已杀,一些在早几年收复的土地又割还金国。沦陷区内的保聚砦寨任由自生自灭,宋的朝廷和官将再也不理会了。这些砦寨中有不少前面叙过的忠义人,他们为国流过血,有弟兄子侄牺牲了,家里还藏着岳家军、韩家军送来的什么大夫、什么使的官诰文牒。有些人不是留在家乡保聚,而是去当了兵或勤皇,也许一直在行伍里服役,也许打败溃散,吃过无粮之苦,跟随桑仲、张遇、张用、丁进、曹端等人背着军贼恶名,后来又收编回军队里,可是也受不到什么好待遇。万中无一的际遇制造出一个李宝(所以《水浒》里也有个朱仝日后荣封节度使),但枉杀的军汉就不知有多少,像前述的丁进、刘文舜、张琪、韩世清、马皋、宫仪等等,都未必真是该死的。宋江遇毒之事,最可能是影射岳飞在狱中被毒死,但那几年间鸩杀仇金份子的传闻也实在多,如《宋史》也说牛皋疑是给张俊的干儿子田师中毒死的,邵隆(兴)亦有被秦桧差人毒死之说。就拿这个叫做“邵大伯”的民军领袖来说吧,我们记得他如何聚众抗金,如何先后追随李彦仙、王庶和岳飞,在京西和陕边与金人周旋了十多年,等到宋金和谈,他夺回的商州又割还给金人,而他因常与金人冲突,终于遇害。他的官不大,死事又不够烈,于是修《宋史》的官僚不替他立传。反而那些投降金人的,如李成、徐文、孔彦舟、郦琼,都活得长命富贵。

从结局回头看,忠义人写梁山大聚义、全伙受招安与保国安民等等,并不是为了宣扬赵宋之德,也不是要劝勉后代继续向这皇朝尽忠。他们既尝过被遗弃被出卖的滋味,又已写出了宋江和弟兄们的下场,没有什么理由再大力提倡向这个朝廷效力。他们把自身在宋金战争中的经验写进故事里,只不过是把过去的岁月录下来留个纪念了。他们要在故事中发言,也只是为自己剖白,说一番apologia pro vitis suis(为他们的生命辩护)的话,向后世解释他们那一代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