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生活记(一定要拜谒雨果)(1)

在巴黎,要拜谒雨果,最值得 推荐的有两处地方。一处是先贤 祠,那是法国历朝历代国家级名人 英灵安息的地方,雨果以一个作家 的身份,在其身后入居先贤祠,这 是一种莫大的尊贵和荣耀,却又恰 恰与雨果的地位相符,是让人心悦 诚服的名至实归。另一处便是这处 位于孚日广场6号的雨果故居,雨果 自1832年到1848年6月一直居住于 此,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故居。当 然,在巴黎,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寻 访到雨果当年的履痕,譬如,那家 位于塞纳河左岸的“拉贝鲁斯”咖 啡馆加餐馆,雨果和他钟爱的小孙 子是那家咖啡店的拉.封丹厅下午茶 餐的常客。再有,就是那条以雨果 名字命名的维克多.雨果林荫大道, 在那条路上走走,有时也会引得人 无端端地感慨万千。

当年,雨果在夫人阿黛尔和4个 儿女的陪伴下,在玛黑老区的孚日 广场6号二楼安家,一住就是16年。 造物弄人,雨果和阿黛尔的婚姻只 维持了10年,他们的感情在迁入孚 日广场6号不久就告破裂,原因是阿 黛尔夫人另结新欢,跟曾是雨果朋 友的一个文学评论家走了。其后入 住孚日广场6号的是陪伴雨果一生的 情人朱丽叶,雨果的生活重又充满 阳光和生机,宁静有序中,又蕴涵 着内心激情的汹涌。那部从1828年 开始构思、1845年动笔创作、1861 年完成、在雨果心头积压了30年的 不朽巨著《悲惨世界》,有一大半 的腹稿是在孚日广场6号形成。作 为与雨果休戚与共50余年的红颜知 己,名优朱丽叶功不可没。雨果的 前妻阿黛尔夫人是位画家,绘画是 她和雨果的同好,她也曾为雨果带 来欢乐、幸福和创作上的灵感,从 故居陈列的雨果亲手绘制的阿黛尔 肖像看,她美丽而端庄,矜持而高 傲,我没有资格评说一位文学巨匠 另一半的感情生活,但我总为人类 感情的见异思迁感到遗憾,无论那 份主动属于男方还是女方。

位于玛黑区的孚日广场是巴黎 最古老的皇家广场。讲英语的人会 把玛黑(Marais)错念成玛莱,玛黑 (Marais)的法文意思是沼泽,早期塞 纳河泥沙渐下,不断淤积,河道逐 渐变窄,粘稠的沼泽经沧桑变化, 衍变为肥沃的土地,由于紧邻巴黎市中心和发祥地的西堤岛,玛黑区 的土地自是寸金寸土,十分金贵, 被皇室收入囊中。从查理六世起, 这一带的建筑群就大加翻造,被辟 为行宫,此后历代国王都曾在此居 住,1605年,那位雄心勃勃的亨利 四世下令改建这座原名叫国王广场 的方形广场,最早的的意图是建设 一个休闲性的商业广场,后来形成 一个开放型的广场。当年的广场上 没有树木,也没有草地,由四面的 建筑墙面的数学之美来显现皇家的 气势,启示人们其中与卢浮宫和凡 尔赛宫一脉相承的美学理念,一位 名叫巴斯蒂特的建筑师总揽了广场 的设计,皇家军队的操练和盛典都 在此举行。

雨果生活记(一定要拜谒雨果)(2)

几乎,广场上的每一幢 房子都有一段叫人心跳的历史,譬 如,莫里哀的成名剧本首次在这里 以朗诵的形式与世人见面,法国喜 剧的序幕从此揭开;21号是那位权 倾一时的红衣主教黎塞留从1615到 1627年的住宅;这个广场还曾接纳 过一个名叫巴尔扎克的住户。1800 年,已是法国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 以后,拿破仑为了向最先向政府上 税的阿尔萨斯洛林省表示敬意,将 广场以该省境内的孚日山脉命名, 更名为孚日广场。广场的四周是互 相对称的三层楼房,一共36幢,三 层之上,再加一层阁楼,有点像今 天上海“平改坡”,孚日广场的建 筑一色的红砖和石头砌成的墙,斜 坡式的双层石板房顶,被建筑物环 抱的中间的孚日广场,其实是一个 公园,有郁郁葱葱将广场合围的大 树,有整齐的绿色草坪,有对称 的4个花坛,有喷泉,也有游人徘 徊其间,广场中央则是路易十三的 雕像。也许是亨利四世遇刺早逝, 孚日广场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 视,是在路易十三时代,一个人做 的事情,功劳算在另一个人的头 上,这是古往今来常有的事。 与手握权柄的国王们不同,雨 果为法国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法 国人尊敬他、崇拜他是理所当然的 事情。

1881年2月26日,善于异想天 开的法国人提前为雨果祝寿,这一 天,从政府首脑、内阁要员到普通 的巴黎民众,人数高达60多万,浩 浩荡荡,从孚日广场6号雨果寓所的 窗前游行通过,人们为提前庆贺雨 果80寿辰敬献的鲜花,在孚日广场 堆成了一座小山。 1885年5月18日,雨果与世长 辞,全法兰西下半旗致哀,举国上 下,一片悲泣,雨果的葬礼在凯旋 门举行,民众从四面八方涌来,痛 哭失声,来自法国和世界各地的 200万人排成长列,伴随雨果的灵 柩,走向先贤祠,这是人民发自内 心的隆重国葬,从清晨一直到夜 深,场面的壮观动人,可以想见。 雨果归葬的先贤祠门楣上镶有大 字:“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 法国人深埋在心底的爱国热情,通 常在这种庄严的场合,用这样简洁 而同样庄严的语言表达出来,言简 意赅,令观者动容。为了表示对雨 果的怀念遗迹,巴黎市政府还下达 政令,孚日广场之内,所有建筑物 的外部都不能翻修改造,让整个广 场保持原来模样,不是为纪念亨利 四世和路易十三,而是为了纪念那 位永远存活在人民心里的无冕国王 雨果,这也是最让人扬眉吐气、最 能体现法兰西人文精神的地方。

当 年雨果只是租用孚日广场6号2楼的 套间,1902年,为纪念雨果百年诞 辰,房子的主人、雨果的老朋友保 罗.莫里斯将整座建筑捐赠给巴黎市 政府,巴黎市政府把各处征集到的 雨果遗物集中到孚日广场6号的1至4 楼,将这里正式定名为雨果故居博 物馆,对公众开放。 雨果故居的客厅又名“红客 厅”,这间宽敞而别致的客厅,四 周皆饰以红色,室内陈设精致,置 身其间,应能想见当年雨果和大 仲马、巴尔扎克、梅里美等一代文 豪们在此把酒纵论文学、政治和天 下事的场景,当其时也,室外和风 丽日,蓝天白云,室内飘来缕缕咖 啡芳香,人影绰约,豪气干云,女 主人穿梭其间,粉黛珠光,殷勤唤 客,人生胜场,尽止于此。 三楼的一个展厅又名“中国沙 龙”,纪念馆设计者旨在以此体现 雨果和朱丽叶真挚而缠绵的感情生 活。路易.波拿巴政变后,雨果为反 对其独裁统治,自我放逐到英属格 尼塞岛。

雨果生活记(一定要拜谒雨果)(3)

第二年,雨果的忠实女友 朱丽叶也追随而来,并在岛上同一 条街上置屋定居,陪伴雨果。后来 中国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颇 有点与之相像,未知酷爱文学的赵 四是否受朱丽叶精神之感召影响? 为答谢朱丽叶的一片真情,全身满 溢着艺术细胞的雨果竭尽才思,要 为情侣爱伴打造一个他心中向往已 久的东方的“中国情境”。为此, 他曾制作一系列“中国幻境”草 图,设计装饰朱丽叶那个名叫“奥 特维尔.珐里”的寓所,这组至为珍 贵的草图现今存放在法国国家图书 馆。在“中国沙龙”里,人们又重 睹了昔日格尼塞岛的情景:朱丽叶 的卧室、客厅和走廊,一路都是雨 果亲手绘制的妙趣横生的中国人物 画,风格几可直追明末清初的中国 大画家陈老莲辈,卧室里挂着的是中国式的垂帘和灯笼,中国的工笔 花卉和彩蝶,连椅子也是中国古代 的高背座椅,墙上还挂着一百多只 中国瓷盘作装饰。感动之余,朱丽叶 于1863年8月6日给雨果写信道:“这 里充满你神奇的艺术思想,就像一 座圣洁的殿堂,令我肃然起敬。我 特别欣赏曼妙的卧室装潢,那简直 就像一首真正的中国诗歌。”

雨果的伟大还在于他的言行一 致,雨果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忠贞 不二,对爱情始终如一,雨果本 人,同样不是书里写一套,实际做 一套,他在感情生活上的专一是值 得世人称道的。这是巴尔扎克们不 能望其项背之处。雨果与阿黛儿 17岁订婚,20岁成婚,育有三男二 女,雨果对阿黛儿在感情上十分依 恋,这个家庭堪称幸福美满。遗憾 的是,一个原该属于文学家的花花 世界,没有改变雨果一如既往的情 怀,却生生地勾去了阿黛儿的魂 魄。1815年后,在著名的岩石城堡 出现了一个文学艺术沙龙,发起人 和东道主是贝尔坦,雨果、柏辽 兹、安格尔和李斯特等都是沙龙中 吸引人们眼球的人物。作为贝尔坦 的多年好友,雨果经常带着全家来 到岩石城堡,在好客的主人家里, 他始终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在 城堡里,他享受着创作的欢乐,又 能经常陪伴夫人和孩子去比埃夫尔 山谷攀岩,去维利埃尔森林散步。

好景不长,乐极生悲,这样的厄运 居然也降临到雨果的身上,雨果的 朋友中,有一个叫圣伯夫的文学评 论家,在文学的长河中,这样籍籍 无名的人物多如牛毛,他曾经围在 雨果的身边,献上一支支赞美的颂 歌,并藉此成为雨果的密友和家中 常客,于是,在雨果家中,也重演 了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丑恶的一幕, 这个埃果式的小人垂涎于阿黛儿的 美色并勾引了她,利令智昏的阿 黛儿最后居然舍雨果追随此人而 去,现在想来仍叫人扼腕不已, 忍不住要大声呼告世人千万提防 身边小人!最为感人的还是雨 果,当他知道妻子的不忠和奸情 后,他选择了宽容,他甚至痛苦 地说道:“我真不知道如何面对我 最爱着的两个人。”我的天!这就 是雨果,这就是一辈子高扬着人道 主义旗帜的伟大的雨果!这位心碎 的伟大作家还对阿黛儿说:“我对 你的爱比10年前还要强烈,我的阿 黛儿,如果没有了你,我什么也不 是,甚至无法活下去。”虽说时隔 160多年,细细回味此话,仍会叫人 心酸欲绝。也许,雨果确实因致力 于文学创作,一度疏忽了对家庭和 妻儿的顾视,久而久之,导致阿黛 儿的移情别恋和夫妇关系的危机, 但是有谁听了那段感人肺腑的爱情 表白后,能不被作家的真挚感情打 动呢?

1831年,是雨果夫妇结婚10 年最后一次欢聚,夏天来了,贝尔 坦向雨果发出了邀请,他们夫妇带 着孩子们,再一次来到岩石城堡, 这是贝尔坦,也是老天爷为他们创 造的一个机会,阿黛儿似乎暂时摆 脱了梦魇,摆脱了那段该死恋情的 纠缠,在蓝天白云下,在绿树成茵 的比埃夫尔河畔,她显得心情特别 舒坦,而雨果就像一个久病初愈的 病人,对眼前的生活十分知足, 他似乎不愿多提过去,他提笔写 道:“这是一个宁静的山谷,在这 里,我们过着特别清静的生活。” 可是,一切都在冥冥中决定,该发 生的注定要发生,第二年,1832 年,阿黛儿终于随圣伯夫而去,那 个连替雨果提鞋都不配的小人,居 然因了这件伤害伟人的丑闻也一举 成名。上帝毕竟还算公平,第二 年,悲痛之中的雨果与女演员朱丽 叶邂逅,并很快坠入爱河,一颗受 伤的心得到了抚慰,这是雨果之 幸,也是世人之幸。可怜的阿黛儿 不久就尝到了轻率的苦果,像所有 的好俅之徒一样,圣伯夫没有也绝 对不可能给阿黛儿带来幸福,这对 露水鸳鸯的经济很快陷入拮据,甚 至到了破帽遮颜,无脸见故人的地 步,阿黛儿挖空心思,制作了一只 木盒,那木盒唯一的别致之处,就 是上面刻了4个人的名字,3个是当 时著名的作家:拉马丁、小仲马和 乔治.桑,第4个是雨果。

可悲的 是,阿黛儿制作这只木盒不只是怀 念,她把木盒拿到街头去出售,可 叹要价过高,无人问津,一个人, 一个曾经是雨果夫人的女人,到了 这般自轻自贱的地步,她和那位圣 伯夫的境遇已是不言而喻。此事后 来让宅心仁厚的雨果得知,就请人 代他将木盒买下,这个故事很有点 跟中国马前泼水的传说相似,雨果 显然要比那失意后得意的中国丈夫 仁慈得多。那只见证雨果真情的木 盒,至今仍陈列在孚日广场6号。 阿黛儿作茧自缚,无福消受雨 果的厚爱,而雨果在她离去后的50 余年,只在朱丽叶身上用情专一, 致使当年小报的狗仔队很难在这位 名人身上嗅出诽闻的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