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旧时的老宅和私家园林,园主大多是退隐官僚、地方士绅和文化学者。他们出身世家,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家中几乎都建有藏书楼,藏书、著书是陶冶情操的雅事,有些人也因此成为江南一带有名的藏书家。

他们的藏书中不乏宋元善本、明清精抄。古籍版本学家、苏州文学山房主人江澄波在他的新书《书船长载江南月》中,有五次提到他或者是其他古旧书店的主人解放初期在同里访书、收书的小故事,足见同里人对古籍善本有一定的修养和鉴赏,热衷于藏书。

曼陀罗花馆

曼陀罗花馆,为清代文人任艾生(任兰生胞弟)的藏书楼,在任氏老宅亨复堂内。任艾生一生潜心收藏,喜交游,性豪放,结念泉石,薄于宦情。晚年失聪学画,长于花卉,曾参加桃坞社书画助赈。著有《曼陀罗花馆集》《同川纪事百咏》《惠泉鸿爪》等。

亨复堂庭院里有一棵山茶花,树龄达200年以上,是任艾生祖辈所植。明代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载:“山茶,一名曼陀罗树”,书楼的命名得于此。从任氏后裔保存的一册清代吴江名士的书札可知,自乾嘉年间的性灵派诗人袁枚、郭频伽到爱国诗人龚自珍,曾多次雅集亨复堂,与任艾生祖辈书画鉴赏、吟诗作对。龚自珍在亨复堂雅集时曾作《落齿戏作》,诗云:“与君相依卅五年,论文说法赖卿宣。感君报我无常信,瘗向垂垂花树边。”

晚清以来,每逢春秋佳日,任艾生邀任釐瓒、吴昌硕、陆恢、任薰、任预、胡锡珪、金松岑、陈去病诸名士宴饮亨复堂花树下,品读藏书藏帖、谈论古今、诗文唱和。这棵老树,不知见证了多少文人雅士的翰墨书香。

苏州古镇藏书(苏州文脉吴江同里的藏书家和藏书楼)(1)

任氏老宅亨复堂(顾哲衡提供)

苏州古镇藏书(苏州文脉吴江同里的藏书家和藏书楼)(2)

亨复堂山茶树

任艾生继承任氏先祖的收藏渊源,嗜书画碑版,以飨同好。尤嗜唐人写经、宋元善本、明清精抄、名人校跋之本。陈去病《笠泽词徵》载:“(任艾生)卒后,其子孙辈均留学于外地,遗稿散佚不可究,存者殆不及百之一二焉。”

天放楼

天放楼,为国学大师、教育家、近代诗人金松岑读书、著书、藏书的工作场所,在同里中学内。金松岑(1873-1947),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字松岑,号鹤望,笔名天放楼主人,师承里人顾言(询愚)、钱焕(词锷)两位先生,工诗文。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同里与陈去病组织雪耻学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金松岑创办自治学社和理化音乐传习所,传授新文化。曾当选江苏省议员、吴江教育局局长、江南水利局局长等职。民国二十一年(1932),苏州成立国学会,金松岑与章太炎迭主讲坛,抗战时期任光华大学文学院教授。

金松岑学识渊博,功底扎实,博览群书。晚年移居吴门,在干将路濂溪坊家中闭门著述,写下了地方志书、诗文集、人物传记(墓志铭)、水利研究、译本等大量著作。郑逸梅《艺林散叶》载:“(金松岑)藏书数万卷,多有关水利及近人著述,逝世后,家人将所藏书悉数售于清华大学以付遗产税。”

苏州古镇藏书(苏州文脉吴江同里的藏书家和藏书楼)(3)

百尺楼

百尺楼,为辛亥革命风云人物、近代诗人陈去病藏书和写作的地方,一楼一底,十分简朴。楼名源于秦湛《卜算子》句“极目烟中百尺楼”。

陈去病早年从事爱国活动,在家乡创办雪耻学会。1904年,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后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国教育会。1909年,与柳亚子、高天梅等人在虎丘张公祠成立南社。追随孙中山先生,投笔从戎,孙中山称他“十年袍泽,患难同尝。”

晚年的陈去病逐渐退出政治舞台,专心从事教育和文史研究工作,曾任东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陈去病广搜古籍善本、金石碑刻,藏品丰富。他认真收集整理编纂吴江文献,对文史资料的考证严谨细致,精于校勘、辨伪,经考订核实后才落笔。他对家乡留存下来的历代碑刻倾注了心血,曾和吴江地区所有石灰窑打招呼,凡有字的青石不能烧石灰,要加以保存或由他收购,如今故居中还保存着不少当时收集来的碑刻。

苏州古镇藏书(苏州文脉吴江同里的藏书家和藏书楼)(4)

百尺楼(顾哲衡提供)

薛凤昌 范氏家族 邹儒伯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中心,藏书、刻书蔚然成风。清末民初,同里也走出了一位热心出版事业的文献家、教育家薛凤昌。1912年,薛凤昌与费伯埙等创办吴江县立中学;1918年,与柳亚子等人成立“吴江文献保存会”,旨在保存、整理、研究乡邦文献;抗日战争前夕,薛凤昌赴上海光华大学任中文教授;1942年,与薛天游、陈旭旦等创办私立同文中学。1944年,薛凤昌因拒绝日伪派驻日籍教员而被捕,惨遭酷刑杀害。

薛凤昌工诗文,勤著述,家中藏书三万卷,通版本目录之学,精于国学,旁及史地、理化、水利诸学。薛凤昌逝世后,他一生所藏大量书籍在1950年由其儿子薛思明捐给上海图书馆,总计60余箱。

明清以来,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雕版印刷的推广,书籍收藏也走进人们的视野中,普通市民家里也会摆放着几个书柜,而士绅家族的藏书热也渐入高峰。范氏是同里的名门望族、文化世家,自乾嘉以后,家族中著书、藏书名家辈出,在苏州地区颇有影响。

范时勉(1722-1793),字宝传,号怀溪,儒林郎候选布政司理问。生平笃嗜典籍,家中藏书楼名为“一经楼”,藏书二万余册,曾富甲于邑里;范显鋋,字树峰,号恕斋,范烟桥五世祖,潜心典籍五十余年,广搜博采,藏书数万卷。由于书多,家里的书斋就有三处:养素斋、三恕斋、心箴斋;范清溶,字仲和,号篪庭,显鋋子,喜吟咏,继承家学,藏书甚富,藏书楼名为“与砚楼”。范钟杰,字芳余,范烟桥祖父。其人嗜书如命,坊间若有霉烂虫蛀的书籍也一并收购,命儿辈们补遗拾缺而读之,通过不懈的访书、收书,藏书五万余卷,因敬仰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书房取名为“小天一阁”。

另有蒋家桥西弄文笥堂主人邹儒伯,他也是一位藏书家,藏有《资本论》《二十四史》《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书籍近万册。邹儒伯俭约一生,薄有遗产,临终前捐出所有书籍,另捐良田百亩,用于创办图书馆基金,嘉惠莘莘学子。图书馆设在仁美中学念修楼内,师生们为纪念这位老者,命名为“儒伯图书馆”。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顾哲衡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