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郭闻

据央视新闻等报道:

2021年5月13日~14日,来到河南省南阳市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并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并提出了6点要求:一要坚持系统观念,二要坚持遵循规律,三要坚持节水优先,四要坚持经济合理,五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六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1

最近的南方,是雨的世界。

对于生活在南方的我们来说,这是春夏之际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气象预报说,南方新一轮较强降雨开启,江南地区或成降雨中心。前两日,因持续降雨导致水位上涨,金华的兰溪桥水库开闸泄洪。

而此时的北方,却是艳阳高照、气温高扬。如果我们再把视野聚焦西北,就会发现这儿更是晴空万里,片云不存。其实不仅是现在无雨,从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到现在,西北一直是这样少云少雨。

打开地理课本看中国地形图,或是看卫星从太空中拍照传回的图像,会看到中国的西北部呈现大片的赭褐色,那是沙漠和戈壁。这种地形,是地壳运动加之地球气候的不断演变形成的。地理课上说,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挡住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季风,造成了整个西部的干旱和沙漠化。

我们经常用“幅员辽阔”一词来形容中国,这也意味着,我国具有很复杂的气候、地形等地理环境,特别是在水资源上,南北方的分布很不均衡。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63.5%,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却支撑了全国46%的人口和45%的GDP。

干旱的西北,缺水到什么程度呢?甘肃、宁夏和陕北一带是地球上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那里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1500-2000毫米以上。很多地方可能长年不见一滴雨,所以别说是用于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连日常生活用水都无法保证。

两会说水利(时事开讲51南方之水)(1)

河南平顶山:实拍南水北调中线沙河渡槽工程

2

2001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了“母亲水窖”公益行动,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蓄水方式,帮助西部地区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

2007年,钱江晚报与甘肃浙江商会合作,选择了白银市会宁县,作为帮扶建造母亲水窖的地区。会宁,这座中央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之地,因为干旱被联合国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当记者踏上会宁县四个最缺水的村庄之一新庄乡杨岔村的那一天,天空飘了些毛毛细雨,村支书高兴地说:从江南来的记者带雨来了,这儿都三年没有下过雨了。

村支书家有间被视为“奇观”的浴室,建成的时候全村人都赶来参观,觉得这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建成4年间,这间浴室从未启用过,最后沦为杂物间。

然而,从人均水资源量来说,这儿还不是最缺水的地方,中国最缺水的地方是哪儿呢?华北平原!

西北虽然缺水,但人口少,而华北平原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自古以来便城市密布、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联合国认定人均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警戒线,可是华北平原上的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等9个省市,远低于这个标准。

3

以前解决用水需求的办法就是开采地下水,但是很多地方的地下水连年超采。而北方降雨少,又不能对地下水进行及时回补,久而久之,像华北平原的地下就成了一个超大的漏斗区。这个场景想想都觉得十分惊心。

而没有了水资源安全,就没有了粮食安全,没有了城市安全,也没有了国家安全。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水资源不富裕,拥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打个比方,如果世界上每人有一杯水,那中国人就只有1/4杯。

所以,怎样有效地把中国的水资源最大可能地利用起来,并用得均衡,就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关乎国家安全的事。南水北调工程,便是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它分为东、西、中三线,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从2013年11月东线、中线一期工程陆续通水开始,已有沿线1.2亿人口受益,河北省浅层地下水水位由之前的每年上升0.48米增加到0.74米。

这也是为什么对南水北调工程特别关注的原因,他曾说:“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峡工程是等量齐观的。”

两会说水利(时事开讲51南方之水)(2)

4

水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贫弱与富强,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兴盛与衰亡。

怎么去平衡水资源?怎么把多余的水往缺水的地方调?这件事,中国人几乎做了几千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上下五千年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调水史。

2500年前,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人工调水工程——安徽寿县安丰塘。这是楚相孙叔敖建造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平原水库,这个水库至今灌溉着93万亩良田。

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因水而兴因水而衰的国家、朝代有很多。

秦国先后开挖了郑国渠、灵渠、都江堰,水利工程使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国走向强大,一统六合;隋朝征召百万民工,修建通济渠、邗沟,开掘了长达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构筑贯通南北的水上通道,这条运河直到如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有3亿多吨的货物经它运往各地。它不仅加速了南北交流,还推动了另一个更辉煌的时代——盛唐的到来。

全球水系统工程专家杰斯·伯伽迪说:很多重要的文明在兴盛后衰落,是因为不会处理与水的关系。

正因为古今中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所以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河南黄河岸边考察时,就提出了一个宏伟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他希望能够通过这样改天换地的大工程,解决困扰中国几千年来南涝北旱的大问题。

面对伟人的宏伟构思,一个刚刚站起来的中国,有能力实现吗?

5

南水北调,犹如在中国大地这张巨大的画板上,作一幅大写意画。

要不要调、能不能调?这是在构想提出之时大家的争议点。

许多人的疑虑,来自于中国地形复杂带来的工程难度,并且因为地域广阔,工程长度远超世界上任何一个调水工程。

在我们的南水北调工程列入可行性调查的时候,有一个国家,先付诸了行动。

以色列是比我们更缺水的国家,国土面积2/3被沙漠和戈壁覆盖,他们1953年开始修建国家“北水南调工程”,从北部加利利湖抽取淡水。这个工程改善了严酷的生态环境,把大片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现在以色列以不到3%的农业人口养活了整个国家,还有大量农产品出口。

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调的规划,同时决定兴建湖北丹江口水库,作为调水的水源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按照规划,将在水库开一条渠,将水引到北京,这就是中线工程。1961年,江苏江都水利枢纽开建,这是东线工程的源头。

6

论证与建设,在同步小心地进行着。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和研究,经历了几十年。在这期间,各地的单项调水工程陆续开工。

随着丹江口水库的建成,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等的投入使用,沿线城市和人口受益匪浅,这些都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加大,不但人民生活受到影响,也严重制约了工矿企业的生产。调水工程势在必行。

大到线路如何布局、规模如何设置,小到渡槽什么结构、管道什么材质,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计算和论证,在提出构想的50年后的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历史上最大的调水工程终于实施。

最关键的是,这时候的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也有了够强够先进的科技,去完成这项世纪工程。

工程的开工,意味着在数十年后,中国大地上将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大型水道纵贯南北,与东西流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形成“四横三纵”的巨型水网。最终调水规模达448亿立方米,约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7%,几乎是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80%。

两会说水利(时事开讲51南方之水)(3)

7

南水北调工程宏大、复杂、艰巨,规模前所未有,难度世界罕见。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长1785千米,建有世界最大的泵站群,将长江水逐级提升近40米,一路送至黄河南岸,最终送水至天津城区和山东半岛;中线工程干线全长1432千米,沿途需穿越大小河流686条,建设27座大型梁式渡槽,还有一条隧道穿越黄河天堑……整个工程中,我们自主研发了许多种新技术,创造了许多项世界第一,攻克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

仅仅11年时间,东线一期工程先期通水。再一年,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当南来之水第一次从北方居民家中的水龙头喷涌而出时,华北平原似乎都湿润了几分。这里的40多座大中城市,1.2亿人口,甚至整个华北平原的生态,都因为这项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悄悄发生着改变。

其实,早在工程进行可行性调研时,就有人担心,会不会把南方的污水调到北方,反而扩大了污染面?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必要。为了强力推进治污和水质保护,确保水质达标,丹江口库区取缔了延续多年的网箱养鱼产业,通水六年多来,丹江口水库水质95%达到Ⅰ类水,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例如距离渠首约6公里的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村里一排排石榴树挂起了小果,南水北调总干渠穿村而过。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说:“这里有水不能养鱼,有山不能放牧,有矿不能开发。水源地群众为保水质做出了牺牲,但也换来了软籽石榴这个绿色富民产业。”

一大片地表地貌因为这项水利工程而变得郁郁葱葱,干渠沿线的山青了水秀了,形成了护水绿色生态屏障。

面对如此巨大的改变,有网友说:我们还有理由不节约水资源吗?请珍惜吧,为了子孙后代。

是的,要珍惜。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珍惜这花了巨大代价的工程。

不辜负送水人的关怀,我们不能糟蹋水啊。

当南来之水第一次涌入北方大地的时候,世界水利史也已被我们改变了。

本期考点:

八年级上《地理》课本“水资源”一节,专门讲解了我国南水北调工程;高二《地理》课本上,再次以“南水北调怎么调”作为专题进行探讨。看完本文,你了解南水北调重要性了吗?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