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11月1日),知名科学家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引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央媒报道,一度登顶热搜。

离美回国,既是一场科学家与祖国的双相奔赴,也展现出深圳的强劲吸引力,正为国家不断集聚重磅级人才。

对于深圳,用了“一拍即合”四个字来形容,她在演讲中说:

“有人说深圳是‘卷都’,不过当我真正来到这里,体会到了深圳宜居的那一面。我更同意深圳的另外一个别称:梦都,梦想之都。”

梦都深圳,吸引力究竟从何而来?从本周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中,可以看出深圳吸引力法则的几大关键因素。

1

大咖集聚

政策引才 环境聚才

参加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的当天,11月1日,深圳召开了两场高规格会议: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企业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充分展现了深圳这座城市对于人才、对企业的尊重与激励。《台风冷雨天,深圳这两个日子火了!》(点击阅读)

企业是集聚人才的重要主体,在企业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上,笔者注意到,深圳市主要领导用了顶天立地、开天辟地、铺天盖地这三个“天地”,来明确深圳未来在关爱人才、服务企业方面要实现的目标,勉励深圳企业在新时代新征程要有新作为:

努力实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成为行业领袖乃至世界一流企业,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锐意进取、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开天辟地的作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铺天盖地分布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共同支撑起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就在本周,“爱大鹏”发布消息称,知名剧作家赖声川将带着团队落户大鹏新区,设立戏剧工作室。

前不久,还有世界数学大师埃菲·杰曼诺夫宣布全职加盟南方科技大学……这些都是深圳近年来大力引才的一个缩影。

深圳实体经济复苏(吸引力从何而来)(1)

政策引才,环境聚才。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法规;同时,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不断发力,充满活力的宜居宜业环境,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人才来深创新创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圳通过不断引才聚才,构筑起城市发展的独特风景线,让二十大精神在深圳得到一次又一次生动的实践。

2

先行探索

利好不断 机遇不断

深圳从诞生至今,始终肩负着为改革开放破冰探路、为国家发展先行探索的重要使命,也让这片热土不断迎来各种利好与机遇,成为这座城市源源不断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当前,深圳全市上下都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各项工作,推动全市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近期,从中央到省,都对深圳作出相关部署安排。

就在昨天(11月5日),《宣布:将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点击阅读)。国家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指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深圳实体经济复苏(吸引力从何而来)(2)

(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景)

本周一(10月31日),财政部发文支持深圳,《中央财政加码深圳,为何往这些方面发力?| 天南经济观察》(点击阅读)。包括支持深圳在全国税制改革中先行先试;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深圳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的补助;支持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研究符合河套的税收政策等,多项实打实的“干货”举措,加码深圳的吸引力。

10月31日至11月1日,广东省领导到深圳调研,深入重大平台、重点实验室、民生保障工程、重大项目建设现场等多地,《黄坤明王伟中到深圳调研》(点击阅读)。从这大量的调研点来看,涉及开放创新、民生福祉、深港合作、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体现出“广东大局”中的“深圳担当”。

深圳不断被赋予利好,迎来大量机遇,也引来全球关注。本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深圳交易团首日签订大单》(点击阅读),此次深圳交易团意向协议总额度超45亿美元。

深圳实体经济复苏(吸引力从何而来)(3)

深圳卫视特派记者专访了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中国德国商会上海执行董事马铭博(Maxmilian Butek),对于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马铭博表示,深圳充满能量,大湾区的机遇令人激动。他还透露,12月14-16日,中国德国商会将邀请在中国的所有德企去深圳三天,体验深圳的发展和机遇,达成合作。

3

城市活力

文明之城 奋斗之姿

深圳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座城市的文明氛围、蓬勃活力,这恰恰来源于这里每一位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的奋斗者。

深圳“读书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2000年创办以来,累计举办文化活动超10000项,累计吸引2.4亿人次参与。

本周六(11月5日),第23届深圳读书月正式启动,“读时代新篇、创文明典范”。本届读书月将开展260多项、230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涵养城市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

还有一则消息从侧面展现了深圳人的奋斗之姿。11月3日,《深圳市网络文明素养指标体系及评估报告》在2022深圳网络文明大会发布。报告数据显示,深圳网民奋斗多娱乐少:

深圳网民人均每日上网5.86小时,比全国网民每日上网平均值长1.8小时;在网络APP使用上,网上外卖、互联网理财和在线办公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全国网民,网络直播、网络视频、网络文学使用率则低于全国网民。

深圳实体经济复苏(吸引力从何而来)(4)

当下的深圳,正抓紧抓细抓实今年后两个月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干好每一天,积每天胜为每月胜全年胜,争取全年经济运行有更好的成果,以有力行动、有效成果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圳在不断前行的路上,努力成为更多人眼中的“梦都”,用实干业绩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主笔 / 李天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