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全角色作者:顾颖

【 Do 艺术馆 】044杂文

结个婚角色(夫妻全角色)(1)

为什么一个丈夫拥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却又爱上一个平凡普通的女性?为什么一个温柔善良的妻子嫁给了一个体贴英俊的丈夫,偏又恋上了一个其貌不扬的“浪荡公子”?

在当今,人们的情感生活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稳固的家庭生活开始动摇。究其原因是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吗?我想不能这样片面的一概而论。对上述这类似乎让人不可思议的怪现象,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通过“情人”现象和一些幸福家庭的总结,倒真是显示着家庭内夫妻怎样调适才能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这就是我今天要提出的夫妻全角色理论。我认为在婚姻生活中要让双方都充分体会到他(她)一生中所该体验的角色,这样才能相对使感情稳定。如作为一个丈夫,要让他充分体验到“儿子”“兄弟”“父亲”“丈夫”“朋友”“同志”的角色。作为一个妻子,要让他充分体验到“女儿”“姐妹”“母亲”“妻子”“朋友”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不会有哪方面的“角色缺失”感。

许多婚姻中,除去部分死亡婚姻外,大多数虽是算不上很幸福,但至少也还是平安度日。像文章开头的那些现象,我认为就是寻求一种“角色补偿”。比如说:妻子虽然年轻貌美,却事事处处要管着丈夫,企图包办代替,虽也出于关爱,但她只让丈夫体验到了做“儿子”“弟弟”的感觉。而那个看似平凡普通的女性,可能遇到问题求助于其丈夫,找他商量,在某种程度上比较依赖崇拜他,这就让其丈夫充分体验到了做“父亲”“兄长”“朋友”的角色。

长久以往,自然就会发生“情感倾斜”。红烧肉再好吃,也会日久生厌。如果要让这道菜中五味俱全,我想就会回味无穷。同样,丈夫可能只让其妻子体验到了做“女儿”的感觉,而其貌不扬的“浪荡公子”可能却让她充分发挥了“母性”的一面。

所以,我认为在当今众多的“情人现象”发生时,不应只一味的指责人们道德败坏,喜新厌旧,而应该拨开“浮萍”看看“河底”,究竟有何根源?当一种现象普遍在人群中发生时,我想总是有其相似的根源,而这根源往往却不易被人们所察觉。找到“病因”就要“对症开药”。

那么如何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来调适婚姻内感情呢?一大原则是适度。要照顾体贴却不要包办代替。要依赖崇拜却不要过分没有自我。有时要有点“撒娇任性”;有时却需要坚强宽容。这尺度的拿捏全在胸口的那颗“心”,所以天下有了“分寸”一词。总之要让配偶充分体验到一生中所有的角色。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古人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济才可符合婚恋之道。

第二大原则是沟通。夫妻应是一辈子的朋友、同事。在婚姻中爱情的投入和法律的约束是两码事,并不是有了法律的约束就能保证爱情不起变化。如果爱情是自发的和自由的,它就会发展;如果爱情是被强迫的,它就会完蛋。在婚姻中,夫妻双方都对家庭负责任,但要把爱完全当成责任来看待,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需要不断激发的热情来看待,爱情很可能就会冷却,就会僵化。

这好像对待一盆花,如果不是经常地给它浇水、施肥、剪枝,而只认为它反正属于我的,它就该为我开放,那么花肯定会渐渐枯萎;又像对待一笔钱,如果固执地把它锁在自家抽屉里,而不是把它存入银行加入流通,那么它不但不会增值,而且很可能还会贬值。妻子如果把家里面所有的钱都锁到抽屉里面并且把钥匙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在经济上不自由的丈夫肯定会在办公室的抽屉里藏私房钱,外遇有时候也是这样。有些人对婚姻的看法是:两只鸟能安安稳稳地在一个笼子里不打架就是好夫妻。而我觉得要是没有笼子,那两只鸟还能在一起比翼双飞,那才真是好夫妻。

(出版说明:本文发表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1995年04期《心理与健康》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