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谢逸《点绛唇》

中国人对月亮的“亲近”,追根溯源可与中国最原始的神话传说及历代王朝都沿袭的“秋祭月”之习俗相联系。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因秋分这个节气在八月内每年不同,又担心祭月时见不到月亮会煞风景,便约定俗成把祭月的日子固定在了八月十五月圆之时,“秋祭月”逐渐演变成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也因此中秋节的各种习俗都是围绕着那轮又圆又亮的月儿展开的。而自古便有“月亮城”之美誉的扬州,更与月亮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特殊的感情。扬州的月,是诗,是梦,是历史,是文化,更是传承不变的乡愁。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1)

千古吟唱扬州月

走进扬州的时候,节气已近秋分,临近仲秋的夜,天上没有云彩,格外澄净,皎皎月华临照下,饱经沧桑的古城处处萦绕着历史的气息,氤氲出古朴、含蓄而又隽永的意境。

“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唱满扬州”、“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琼花观里花无比,明月楼头有月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千百年来,独秀天下的扬州月,牵动着墨客们的情怀,众多诗句和典故,将扬州风韵流布于世人的梦里,也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如今,漫步扬州城内,充满“月韵”的建筑比比皆是,以月为名的道路、桥梁、亭台、商店酒楼、小区宅院等不胜枚举。明月湖、望月路、得月楼、吟月桥、栖月苑……随处可见的月文化,无声地讲述者这座千古名都与天上明月的不解之缘。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2)

在众多歌颂扬州月的经典诗句中,扬州人最钟爱的还是唐代诗人徐凝的那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为此,扬州人专门将城门命名为“徐凝门”,来纪念这位并不著名的诗人。“二分明月”也成为扬州的代称,并为后世诸多演绎。每至秋分时节,在瘦西湖景区举办“二分明月文化节”,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的流连。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3)

秋日的瘦西湖,敛去了烟花三月的妖娆,却是一派流金叠翠的飒爽。沿入口至小金山的长堤一路走来,一侧是荷浦熏风碧水垂柳,一侧是结籽琼花郁郁葱葱,忽而阵阵桂花飘香。此时最有情调的赏月方式便是乘坐游船画舫,泛舟湖波之上。

船至五亭桥,便见挺拔秀丽的五座风亭,犹如冉冉出水的莲花,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十五个卷洞组成,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营造出壮与秀的和谐视觉效果。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五亭桥,不仅是瘦西湖的标志,更是扬州城的象征。据《扬州画舫录》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4)

五亭桥西侧便是著名的二十四桥。《扬州鼓吹词》言,“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传说,唐朝时有二十四位歌女,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便折素花献上请其赋诗,于是有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烂漫佳话。现今的二十四桥为后世重修,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据说,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与二十四相应。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5)

我们在此下了船,站在桥上凝望“吹箫亭”,秋风带了凉意轻轻吹拂,便有竹叶稀疏地飘落。月光从枝叶间撒下,水面上闪烁着粼粼银白。岸边的树木,在水色的月光中拖着长长的阴影,仿佛当年吹箫玉人摇曳的裙裾,霎时迷醉在这独一无二的秋月夜中。

老街里的中秋记忆

“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大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的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汪曾祺曾在散文《晚饭花》中描写扬州百姓中秋赏月的场景。扬州人喜欢月亮,中秋佳节阖家祭月、赏月更是必做之事。在寄存着扬州最传统生活方式的东关古街里,世代居住在此的人家,大多传承着“时节不可空过,唯有中秋最重”的祖训。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6)

古街外通古运河、内接市中心,不仅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相结合的代表,也是目前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华灯初上,漫步其中,古色古香的街道无半点倾颓造作之感。散落在此的数十家“老字号”店铺门前,悬挂着各色幌子和匾额,带有浓郁本地腔调的扬州清曲,咿呀婉转在耳侧,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身畔游人往来如梭,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和各色时令美食,渲染出浓郁的佳节气氛。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7)

穿过一条胡同,我们来到“老扬州”周启明先生的家里,据他讲述,每年中秋,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吃罢晚饭后,会搬张长条桌到门前花园里,然后摆上月饼、白藕、红菱、芋艿等祭品,由年长者点上蜡烛和香,全家对着月亮拜上一拜。祭月结束后就坐在院子里赏月,一起度过最幸福的时刻。“虽然现在经常住在城区儿子那里,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回到老宅这里祭月。”周老说。

“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灯星焰叶,团来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扬州人在拜月时,还要点亮宝塔灯。相传,唐玄宗非常喜欢扬州大明寺的“栖灵塔”,每逢中秋,皇宫里到处供奉扬州民间艺人按“栖灵塔”的模样所制作的宝塔灯。后来,扬州人为了迎合皇上的喜爱以及表达对故乡的自豪感,年年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去购买宝塔灯去敬月,并把它作为中秋夜的吉祥物。由此,点宝塔灯敬月成了扬州城里的中秋风俗习惯,一直流传下来。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8)

此外,做月宫饼敬“月亮公公”也是地道老扬州们传承千载不变的习俗。用糯米粉做皮,以豆沙、芝麻糖或萝卜丝为馅的月宫饼,寄托了百姓们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向往和对团圆的渴望。“以前,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做很多月宫饼,一块比一块小,层层叠叠地堆得很高,看上去像座小山,当然高度越高越崇敬。”今年70岁的高大爷向我们介绍道。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9)

二水汇聚繁华地

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不仅人文荟萃、风物繁华,更自隋唐以来就是“富甲天下”的商业名城。水运的便捷为扬州带来盐业的兴旺,大批商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沿河大修宅院。最盛时,城内私家园林多达200余处。这些园林既有皇家园林的壮丽辉煌,又有江南园林的秀丽雅致。连乾隆帝也感叹“扬州盐商,拥有厚资,其居室园囿,无不华丽崇焕。”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10)

扬州园林中目前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是坐落在东关街内的“个园”,现在是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据史料记载,个园由清嘉庆年间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步入月洞形园门,两侧竹林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园林因此而得名。透过典雅的漏窗,可瞥见园内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园内的叠石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四季假山,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

秋山是四季假山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用黄石叠成,外形峻峭依云,气势磅礴,内部山道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崖,变化莫测。在秋山石洞中,我们看到一个可供四人围坐的石桌,桌东有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最绝的是,石桌上方有一方型“天窗”,旁种一棵桂花树。逢中秋之夜,桂花从映着月光的天窗中缓缓飘落,便会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意。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11)

秋山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题曰“住秋阁”。人都怕秋日萧瑟,要留春,个园的主人却要“住秋”。对于时境遇坎坷的他来讲,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住秋阁前的红枫四季长红,黄石丹枫倍增秋色。

扬州,一座浸润在月光中的城池,一座文人笔端描绘出的淮左名都,一座运河滋养出的富贵之地。秋夜,剪一弯明月为舟,折一枝杨柳为桨,轻轻地划入她的波心中。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下三分明月夜)(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