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近代历史上,一直是西方入侵东方,而在此之前,两支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可是让欧洲人闻之丧胆、谈之变色,一支是13世纪宣称“雄鹰飞过的地方,都要变成蒙古人的牧场”的成吉思汗所率领的蒙古铁骑,另外一支则是5世纪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所率领的匈人军队。这两支游牧民族都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但阿提拉的匈人帝国却留下了更多的谜团,帝国横空出世,但在横扫欧亚大陆后彻底销声匿迹,引得后人一直在追溯其历史:匈人到底是怎样的民族,来自何方?

关于匈人的历史,有很多争议,争议正是源于文献和考古证据的不足。匈人自己从未写过任何历史,所有关于他们的记载都是来自罗马人的叙述。来自受害者的记述,其中的客观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有关匈人的最早记录

公元4世纪80年代晚期,罗马史学家阿米亚诺斯·马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匈人习俗和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这是在阿提拉出现之前有关于匈人记载的唯一现有留存。

匈人极其野蛮凶残。他们四肢发达、脖子粗壮,长相丑陋、面目扭曲,很容易被当成两条腿的野兽,或者酷似在桥梁的护杆上看到的用斧头在枯树桩上面砍出的粗糙的类人形象。虽然匈人的外表惹人厌,可他们的野外生存能力十分强悍。他们不需要火,也不在意食物的味道;他们吃的是一些植物的根茎和半生不熟的动物肉。他们常常把猎杀到的动物肉放在自己的大腿和马背之间,以使这些肉温热一下。

匈人也不需要住处。对于他们来说,住处就像坟墓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毫无用处,哪怕是用芦苇搭成的简易茅草屋亦是如此。匈人自由地驰骋在山谷与森林里,从小就学会了适应寒冷的气候,忍受饥饿和干渴。他们身穿亚麻衣服,或者是把从野外找到的老鼠皮用针线缝起来穿在身上,无论何时何地,都穿着同一套衣服。头上戴着圆形的帽子,毛茸茸的腿上裹着山羊皮。他们一旦穿上一件颜色单调的外套就不再更换,除非是因为穿得太久坏掉了。

匈人不善步战,却擅长驰骋于马背上。匈人的马匹强壮耐寒,但很丑陋。他们无论吃饭、睡觉还是买卖交易都在马背上,歪在狭窄的马脖子上,就能呼呼大睡。匈人都不耕种,过着难民般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也没有法律和固定的生活方式。他们一直生活在马背上,连同马车,走到哪儿算哪儿。在马车里,妇人们为男人缝制丑陋的衣服;也是在马车里,她们为男人生育并抚养后代,直到后代长大成人。如果你问他们从哪儿来,没人能说得清楚,因为他们孕育在一个地方,出生在距离很远的另一个地方,然后在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长大。

匈人不服从皇帝的统治,却对自己的首领十分忠诚,跟随首领冲锋陷阵。在哥特人和罗马休战期间,匈人毫无信誉,十分善变,常常是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改变立场,完全凭冲动的本能行事。就像没有思想的动物一样,他们没有任何是非观,但对财物怀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占有欲,性格暴躁易怒,常常莫名其妙地和盟友吵得不可开交,而后又很快握手言和。匈人对掠夺他人的财产拥有强烈的渴望,这一群善于强取豪夺的人不是掠夺就是屠杀,对生活在附近的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匈奴王阿提拉厉害吗(让欧洲人心惊胆战的)(1)

在马塞林看来,匈人看起来一半像人,一半像野兽。(极端丑陋,面目扭曲,好似长着两条腿的野兽。)他们穿的衣服肮脏不堪,破旧得不成样子,且怪异无比(头顶戴着圆形的帽子,长满长毛的腿上裹着山羊皮)。他们狡诈,诡计多端(就像是没有思想的动物一样,毫无是非观),没有像样的管理制度(匈人向来不听从皇帝的命令)。没有信义可言,也没有盟友,只有无休止的掠夺和贪欲(看到别人的财产就会产生掠夺的冲动,这些行进迅速、不受任何约束的野蛮人不是掠夺就是屠杀,对生活在其周围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马塞林以文学虚构的方式,脉络清晰地讲述了匈人的故事。在写作过程中虽有歪曲事实的情况存在,但总体而言,作者所提供的信息还是有根据的。

但马塞林对于匈人的起源,却只字未提。他只说匈人来自远离文明的“麦奥提克沼泽地(the Maeotic Sea)以外的冰冻海洋之滨”(克里米亚半岛以东和亚速海一带)。像其他游牧部落一样,匈人“突然出现”在干草原上,远离已知世界的边缘。

当代的学者在追溯匈人的发源地时,力图把其位置描述得更为精确一些,但仍无定论。其中一个困难在于证据的可靠性。匈人遗留下来的物件只能证明其身份、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任何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都远远少于定居民族。让情况变得更复杂的是,游牧民族的高度流动性意味着他们的习俗、手工制品和装饰物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流通,很多留存下来的实物都是定居部落通过交易从匈人那里得来的。在欧洲文化当中,诸如颅骨塑形术和为制作复合材料的弓箭而准备的牛骨都是外来者入侵的有力证据。黑海以东地区便不是如此了。这些看似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很多地区盛行,从克里米亚到高丽地区都是如此。从考古学的角度看,生活在干草原地区的不同游牧民族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性,像扁平的颅骨和结实的骨骼这样的特征并不是匈人所独有的。

二、匈人是“匈奴”的后代?

一个关于匈人起源的理论尚未得到证实,那就是,匈人是“匈奴”(Xiongnu)的后代。匈奴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公元前3世纪末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匈奴与汉朝皇帝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并与这个自公元前206年开始统治古代中国长达四个世纪的王朝,在公元前1世纪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公元48年,匈奴帝国分裂,其中内蒙古地区的南匈奴请求内附,归顺汉朝,而位于北部的蒙古地区的北匈奴于80年代在汉朝和当时来自北方的另一支游牧民族鲜卑人的联合打击下进一步削弱。在某个时候,也许是在被汉王朝瓦解之后,抑或是在鲜卑人的威胁下,残余的北匈奴向西迁移,以保留自己最初的身份,直至以“匈人”(Huns)的身份传到欧洲大陆。

这一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学者中备受推崇。但有争议的是,当时的资料极为有限,而且中国有关匈奴的描述也常常自相矛盾,他们都忽略了考古方面的证据。很多有关匈奴和匈人的证据尚未系统出土或公之于世。这场争论的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对于很多学者来说,将来自蒙古地区的匈奴与在欧洲发现的匈人建立关联,是为了抵御长久以来的来自东方的威胁,以保护西方文明。历史上的匈人就是一个教训。匈人的中国身份一旦确定,他们入侵罗马帝国的行径就成了东西方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循环的佐证。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长城以西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沙漠地区出土了一批青铜手工艺品,此后,人们对于匈奴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手工艺品表明,来自蒙古地区的匈奴和欧洲大陆上的匈人存在很大差别。东欧出土的公元四五世纪的物件没有任何一件饰有美丽的艺术化的动物和神话生物(马、羊、相互搏斗的老虎、长颈鹿以及龙),而这些是匈奴纹饰的主要特征。目前,还没有可靠证据可以推翻六十年前20世纪最权威的匈奴文化专家奥托·曼森–黑尔芬(Otto Maenchen-Helfen)的言论:

鄂尔多斯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是由当时的匈奴制作或使用的。通过观察这些出土的物件就能发现,它们和欧洲的匈人曾占据过的地区所出土的物件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有人们熟悉的动物风格主题……在这个有着丰富艺术主题的宝藏里,没有一件匈人的物品。

最近从蒙古地区发掘的考古证据进一步表明,来自欧洲的匈人与来自蒙古的匈奴有很多不同。考古学家在蒙古国和俄罗斯交界地带的外贝加尔地区发掘了一些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到2世纪之间的匈奴遗址。在如今的乌兰乌德城附近的伊伏尔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城市文明的诞生,宽阔的防御城墙拱卫着一个规划整齐的大型居民区和成排的房屋。居民从事农耕、放牧或者铁艺。这些生活在要塞城市的富裕的匈奴农夫一点儿也不像匈人。1996年,位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科学院公布了在伊伏尔加地区发掘的地下陵墓。虽然这次出土的文物在种类和范围上较上一次有所增多,但总体而言,仍验证了奥托·曼森–黑尔芬先前的结论。匈奴的装饰风格与欧洲的匈人之间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相似性。

匈奴王阿提拉厉害吗(让欧洲人心惊胆战的)(2)

如果跟蒙古地区和匈奴没有血缘关系的话,那么欧洲的匈人是从哪儿来的呢?根据一些证据,最好的解释是,他们来自蒙古以西地区,大致在阿尔泰山脉东部边缘地带和里海之间的某个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虽然这个解释并不能令所有人都信服。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世界第九大国家,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4个得克萨斯州或法国的面积。其东部和北部分别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西临里海。哈萨克斯坦中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干草原,约78万平方千米。这里的气候与加拿大大草原相似:夏季中,7月的气温高达21℃;冬季里,1月的气温不会高过–12℃,甚至经常会降至–17.8℃。由于降雨稀少,哈萨克斯坦干草原上没有树木,只有一望无际的草,以及一片又一片的沙漠。在这片平坦而广阔草原上,风吹得又冷又猛,有时强得足以把人吹翻。

也许匈人的故土就在这一望无际、单调的干草原上?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的确有些令人失望,和马塞林所说的匈人故乡“在麦奥提克沼泽地以外冰冻海洋之滨”的含糊说法没什么两样,但是,匈人源自哈萨克斯坦干草原的说法相比150年前毫无根据的猜测,却是进步了不少。这种说法将匈人的发源地置于广袤的草原游牧地带,同时,指明他们与匈奴之间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联系,因此匈人的故乡不太可能远在东方的蒙古。最重要的是,破除了匈人来自“神秘的东方”这样一个误解,也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于匈人的种种偏见。既然和中国以及匈奴毫无瓜葛,也就不应该再被当作是史上最早的危害西方文明的“黄祸”了。

【摘自:《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英]克里斯托夫·凯利/著 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

匈奴王阿提拉厉害吗(让欧洲人心惊胆战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