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书时,作者提到《入殓师》这个电影,里面男主从开始被迫做入殓师的恶心不适到后来懂得尊重死亡,尊重每一位死者,让我也开始不由得地想深度去挖掘何为尊重。

百度一下:意思是尊敬、重视,古语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现在已逐渐引伸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

平等相待,这个平等,让我想到,父母可曾明白“平等”二字?我之所以没有自信是因为他们好像从未给我过应给的同样为人平等对待的尊重,而是把我当作他的所属,操控的对象而已。所以我一直觉得回到家就有一种做什么事都被强迫感,以前未曾意识到这份不情愿里藏着不被尊重。

《入殓师》中一位年轻的女孩死了,以烧炭自杀的方式保留住了最美容颜。小林大悟在为她入殓时清理下半身消毒时,小林大悟惊讶地发现,这个她并不是她,而是一个他。也就是说,死去的实际上是一个男孩。年轻的男孩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做一个女孩。

讽刺不懂尊重人的古语(什么是尊重)(1)

入殓师转身问死者的父母:“请问,你们希望给往生者化男孩妆还是女孩妆?”

父母面面相觑,母亲当着众人面痛斥父亲:“如果我当初把他生成一个女孩不不会有今天的这种事。这都怪你!”

而父亲望着儿子的尸体,捧着他的遗像,喊了一句:“留男。”

这个问题是在问死者吗?不,死者已经做出了Ta的选择。

它在问生者:你如何对待一个死者的选择?你是否懂得尊重一个生命临死的选择?如果一个生命临死的选择都得不到尊重,那怎么能相信这个生命在活着的时候得到的是善待?

正如这个年轻的男孩,他想做女孩,但活着的时候无法受到这个世界的善待,于是他才被逼用死的方式来实现心愿。

可是如果活着都得不到新生,死了就真能得到吗?

事实上,这个世界可以为死花大价钱,做大排场,建大碑,可那只不过是生者在做脸面上或流程上的事。(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愿意参加葬礼,始终让我觉得是在表演给别人的哭。极讽刺。)

少有人真正尊重死者,少有人真正接受死亡。

生者要为死者决定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旅程,但生者懂死者吗?

我想到了去年我叔叔的死亡时刻,最后他知道身体要不行了,其他叔叔和婶婶把他送到离家最近的县级医院。

到了那,我也是听别人描述的,他用仅有的一点力气,死拽着车门不肯下车,已经说不出话,只能用眼睛恶狠狠地瞪着他的老婆,仿佛是在说“你把我送到这,这不摆明想让我尽快死吗?,这里的医疗怎么可能继续救我?”实际上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是癌症晚期了。送到别的医院也是无力回天。

最后在医院看他的时候,让我止不住崩溃大哭的是,他还想活,他不愿意来这,他决定不了。躺在病床上,剩余的日子将全由医生和这些所谓的亲人决定了。他对生还有那么大的执着,是因为他还是没活明白。这住院的时间内,他并没有想明白“生,老,病,死”这四个字,也许他一直想的是他还年轻才48岁,离死还远。他最后的反抗,证明他还是不懂臣服的意义。

尊重,太欠缺了,在我们的认知里。太多的无力……现在觉得最可怕还是认知匮乏,无力是因为无知造成的匮乏和局限,把人生框死在很窄的一条通道里。

我又查了心理学方面的书,才终于明白尊重他人的含义————

允许他人按照他的意愿说话和行动,哪怕这会让自己不舒服、哪怕对方确实错了,也不指责或审判对方、不强迫他人认同和接受我的观点、不强迫他人按照我的想法做事。

看到这里,我回忆我曾对别人的态度,我总觉得别人没有听进我的话,没有真正理解我懂我,我似乎也未曾尊重过别人。

尊重自己

那怎么算尊重自己呢?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他人一样地尊重。

具体而言————允许自己产生任何想法,哪怕这会让自己不舒服、哪怕自己确实错了、哪怕这不符合世俗观点,也不指责或审判自己、不强迫自己认同和接受别人的观点、不强迫自己按照别人的意愿做事。

我后来发现,这是很多人都不懂的道理。很多人既不尊重他人,也不尊重自己。

尊重的关键含义是【不强迫、不指责】,既不强迫和指责自己,也不强迫和指责他人。但是,不强迫不代表“放任不管、漠不关心”,也不代表“不能发表意见”。如果想要一个人改变想法和行为,前提是【付出理解】。

摘自知乎作者涤生的文章

看完他的解释,我想起一句孟子的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首先是要有反求诸已的意识,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意识,只会一味指责抱怨别人,我也是今天看到书中提到这个《入殓师》里的案例,很打动我。我才开始重视“尊重”这个词,我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我们有做到先尊重别人吗?

我又想起,曾有一位领导,是文案创意出身,说出的话就是不同以往所接触到的人,和他对话就觉得是舒服的。

我那时候是第一次被这样对待,我听到他在寻求我一个答复的时候,在问题的最后加了一个“……好吗?”我瞬间就感觉到了温柔温暖,以前从未从未有过这种感觉,当被一个人这样细心地问,“这个事这样做这样做,好吗?”

我觉得生平从未体验过的一种被极为看重的尊重感。我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是“尊重”,仅仅只是觉得这个领导好温暖温柔细心,我觉得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工作。但后来,还是被别的同事的粗鄙打破了,总不可能接触的人都如此如我渴望的温柔以待,那个时候只觉得自己被温柔以待了。这样的人我也应当珍惜他。

那个时候我在跟他接触的时候,总觉得有种可以岁月静好的感觉,所有的停顿也觉得可以被赋予出更美的意义。原来跟不同的人在一起真的是让你也会像变了个人似的。所以说好的环境太太重要了!

不会尊重他人,是因为他也没学会尊重自己,也未曾被好好尊重过。

那段时间太短暂,以至于我没有跟那位领导学会像他那样温柔以待别人。再加上岗位原因,我们接触其实并不多,就因为中间隔了一个粗鄙的人,如果我跟他接触更多时间,如今应该不同于现在的我了。

从未被他人尊重过的人,要立刻尊重他人,是非常困难的。

这主要有几点原因:

1、如果自己被尊重的需求,长期被压抑,就会导致自己也不了解、看不见自己的真实感受。

2、一个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背后,真相是不尊重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未曾被大人尊重。这是很难自主意识到的。

3、不了解"人人平等"的意思,不了解每个人在人格上有平等的权力。每个人有按照自己意志行动的自由权。

在我们小时候,很多老师和家长会剥夺我们的权力,而如果我们长期处于没有自由权的情况下,就难以给予别人自由。我们会模仿以前的老师家长,首先对他人做【对和错】的审判,然后,如果我们觉得对方错了,就指责他,就像当年老师和家长指责我们一样。

摘自知乎作者涤生的文章

我们都需要时间来反思,让自己有意识,意识到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