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慎宝

小雁塔是唐朝长安城中著名皇家寺院荐福寺的佛塔,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西安地区保持了初建时期原貌的唐代建筑,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

西安小雁塔地址图(走进小雁塔)(1)

羊年端午节,西安已是酷热难当,趁几个月的小孙女雨墨去河南亚武山避暑,难得清闲,我又携夫人来英乘地铁到小雁塔乘凉。走进北门,远远望去,见小雁塔被拥翠的古树包围着,松柏国槐像是给小雁塔周围广大的园区搭上了凉棚,浓荫中透着绿意,酷暑中透着清凉。一只只黑色的大鸟高兴地在枝间穿来穿去,不时听到“啊、啊”的叫声,叫声高亢粗犷,穿过千年的高空,散发着浓郁的肃穆淡雅的味道。目光随着大鸟起落的地方,注视着枝叶间青瓦起脊的石碑牌坊,碑坊是青砖垒砌的,两通古碑镶嵌在中间,石碑的上面小瓦出檐起脊,像深宅大院里的影壁墙那样古朴壮观。两个碑坊之间、绿阴之下有一条砖铺小道,这小道正北正南,穿门过洞,贯穿寺院内所有的古建筑,成为小雁塔景区的一条南北中轴线。

从小道钻进一个青砖发碹的拱洞,便可来到小雁塔的背面脚下,伫立在小道上,透过高大的树隙仰面朝天仰望,佛塔顶天立地,拔地通天,有着压倒一切的气势和威力。仰望,只看到古塔似一尊方形立柱,却看不到塔的层次级数。于是,我们从拱洞门一侧沿着一个砖铺的窄窄的台阶,爬上拱洞门之上的二层阁楼,从阁楼匾额得知此阁楼叫“白衣阁”,白衣阁的拱洞砖砌平台之上,红柱格窗顶起了小瓦青顶,飞檐挑角,黄铜风铃在四个挑角上摇曳着,发出微微脆响。站在阁楼前厦下,南望小雁塔,小雁塔近在咫尺,尽收眼底。整个塔呈土黄色,像黄土画派画家描绘的黄土高原上的浑厚的黄土色调,颜色灰淡中泛着黄,每块砖的边沿都从黄中微微透出淡淡的青,有着历史的沧桑感,好像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就暗藏在这一块块塔砖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小雁塔共十三层,每层都是一个正台形,如同十三个台体垛起来一样,边角形成四条矗立的塔的边线,在阳光折射下棱角分明。每层的上檐都是二十一层砖斜着垛成的出檐,出檐像塔的一条条腰带紧紧地缠在塔身上,像给高塔打上十几个铁箍子,生怕砖块垛起的塔子散落。从这些出檐上会感觉到塔身的层次美,也体味出精湛的建筑技巧和建筑艺术。每层都有一个拱形塔窗,上下十二个塔窗都在一条垂直线上,窗的上拱发碹的砖缝还清晰可见,每个拱窗像唐朝胖胖的仕女微微打开的扇面,静止在历史的画面里,记忆在历史的时空中。最顶层的塔窗处朝天豁开一个朝天的“凹”字形豁口,没有了塔尖,透过豁口可看到蓝天上流动的白云,飞翔的大鸟。这豁口见证着历史风云的变幻,见证着历史的气象万千,是小雁塔独有的缺憾。更为遗憾的是小雁塔每层的出檐没有檐角,每层的四个檐角都被沧桑的历史撕掉了,像刀砍斧劈的一样,露着不愿离去的塔身咬住的个个断裂的砖块,残留着历史的伤疤,仿佛还听到历经苦难而发出的微弱的呻吟声。据说,塔顶的残缺是缘于两次相隔34年的地震,第一次地震把塔尖撕开了一个大大的裂缝,虽张口向天,似在祈求上天让它合上那张着的大口,但没有坍塌下来;第二次地震却老天有眼,真的让张着的大口闭上了,只是留下塔顶那个永远的缺陷,使威风凛凛的古塔失去了桂冠,成了秃头宝塔。那塔上失去的缺角,是缘于战火,是杨虎城将军与敌作战的见证。下得白衣阁,站在塔底顺着一个个缺角望上去,还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钻过的抢眼,战火同样不放过十三朝古都的城墙和古塔,这些军人在守卫这些古建筑的同时也毁掉了古建筑当初的辉煌,留下了千古遗憾。

小雁塔坐落的砖砌高台上,有前后两个登台的台阶,台阶接着南北中轴线上的砖铺小道,从后台来到前台阶,塔前台阶两侧也矗立着两座碑坊,形制色调与白衣阁后面的两座碑坊一样,点缀在塔的前面——塔台之下,塔与高台、台阶、碑坊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建筑之美,更显佛塔的出类拔萃。碑坊前,我驻足辨读着青砖镶嵌的石碑,小楷碑文记录了《荐福寺来源》:“西安府永宁门外西南三里许有寺,曰‘荐福’,本隋炀帝潘时旧宅,唐京城内开化坊之旧地也。至武后始,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三百余。。。。。。”此碑是吴堡县知县赵西撰文,清朝雍正十二年立修。碑的大致内容记载了康熙丁巳年西安巡抚杭爱迎紫谷禅师驻锡荐福寺,其后紫谷禅师多化缘重修小雁塔基座,使荐福寺殿宇得到全部修缮。

由碑文得知,小雁塔始建于707年,初名荐福寺塔,明清时称小雁塔。小雁塔为十五级密檐砖塔,因多次地震,塔顶坠毁,塔身出现裂缝,1965年国家按照原材料和原工艺对塔进行了整修,现高43.38米。方形塔台砖表土心,高3.2米,底边长23.38米,下有地宫。塔身单壁中空,内壁有砖砌登塔蹬道,外轮廓呈现出自然圆和的卷杀曲线,每层叠涩出檐,二层以上南北均开有券窗。小雁塔与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座千寻塔造型结构一致,是中国古代密檐方形砖塔的杰出代表,是古代建筑瑰宝。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塔前向南对着一个过屋,后门与小雁塔前台阶相对也在中轴线上。过屋砖墙起脊,几级台阶入门,门两侧有一幅金字对联,上联是“女皇赐御寺”,下联是“宝塔撑青穹”。进得过屋,可参观文物展览,一些石雕像和碑刻见证了荐福寺及其宝塔的历史痕迹。读着这些文物,使我对这里的历史有了进一步认识,不禁为之慨叹不已。

荐福寺比小雁塔建筑年限尚早,始建于唐朝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当时掌握政权的皇太后武则天为去世的丈夫唐高宗李治追福,将其三子李显在开化坊的英王府旧宅改为寺,初名“献福寺”。天寿元年(690年),当上女皇的武则天将“献福寺”改名“荐福寺”,并亲书飞白体寺额——“敕赐荐福寺”。

荐福寺是长安三大佛经译场之一,其他两处是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和小寨的大兴善寺,都建有大雄宝殿和藏经库。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后,帝王倡导建设了规模宏大的长安译场,高僧领衔、人才汇聚,当时唐僧唐玄奘住持慈恩寺、高僧义净住持荐福寺,经过几朝几代高僧的修行翻译,成果丰硕,今天佛教经典汉文《大藏经》大多数都译自长安三大译场。义净撰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书中叙述了他唐初时期赴印度求法途中的见闻,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珍贵史料。印度总理莫迪于今年访问中国的首站就来到西安的慈恩寺、兴善寺了解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渊源。印度高僧金刚智于唐朝玄宗八年(720年)来到长安,开始住慈恩寺,不久移居荐福寺,建曼荼罗灌顶道场以度四众。可见当时的荐福寺佛教文化鼎盛,吸引了中外众多僧众。荐福寺现在挂着日本僧人圆仁用毛笔书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记》,记载了开成元年(836年)亲历荐福寺供奉佛牙舍利盛会的情况。

提起荐福寺,就不能不提及义净大师。义净高僧是山东济南人,七岁出家为僧,唐高宗咸享元年(公元671年),经海路赴印度取经,公元695年回到河南洛阳,武则天亲自迎接于洛阳上东门外。公元706年,唐中宗特请义净进入荐福寺,住持佛经译场。在荐福寺七年间,共译出经、律、论等佛教经典31部106卷,是继唐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绩最大者。公元713年,义净圆寂于荐福寺,葬于长安延兴门东陈张村。

荐福寺大雄宝殿坐落在小雁塔前,从雁塔前的过屋穿过,经过一个腊梅园,便到了大雄宝殿后门。春节前雪后,我和来英来荐福寺赏梅,金黄玉脂腊梅花不惧寒威,渐次绽放,簇锦凝霞,于群芳之中最早传递春之讯息,满园散发着清爽的花香。大兴善寺放生池旁也有两株腊梅花,我们也去赏过。我不知道寺院里为什么要栽植腊梅花,但腊梅花那迎着风雪绽放的精神,或许对埋头译经的义净高僧行修积德有激励作用吧!也许义净不畏逆境坚韧不拔的精神就取自这腊梅花吧!“漏庐钟声动”,“星稀鹤梦残”,“巍然古塔耸”,“千载壮长安”。这是过屋出厦擎起的四条柱子上的隶书诗联,还有“三秦之光”的匾额,这都是对义净为佛教文化献身精神的肯定和褒扬。

宝殿前后门与过屋前门相对,也连在寺院的中轴线上。后门对联为高僧义净所书,黑底金字,上联是“已毕只山本愿诚难遇”,下联是“终生持经振锡往神州”。宝殿正门上方悬挂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的“大雄宝殿”匾额。大殿为厅房式出厦建筑,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前厦红漆木质门扇及窗扇通体充当大殿前墙,木格花棂通透明亮,出厦基础之上立有四条黑柱,分别书有:“千年古刹自女皇开基走过风雨夏春秋,百代皇寺徒盛唐立业跨唐宗元明清;义净弘愿仰玄奘大德西度天竺求经典,孤帆劈浪慕那烂鹫领二十五载传文明”。

大雄宝殿前辟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左右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凉亭,有四座碑坊对称矗立,碑坊之间生长着形态各异的唐槐,树龄最长者达1300年,树干粗有双人合抱,有的卧姿,如龙腾飞;有的两枝凌空高架,似展翅雄鹰;有的树干中空可藏身,有的树干开洞可钻人。株株古槐枝枝交叉相接,勾肩搭背,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给寺院增添了古穆庄严气氛。穿行于绿阴广场,有阴森清凉之感。

广场南端的中轴线上,有一座阁楼,与进门时的白衣阁遥遥相对,也是双檐拱门,飞檐挑角,双檐之间悬挂着一块金字黑匾,那就是武则天所书的“敕赐荐福寺”五个大字。这五个大字均为楷体,内涵丰富,书技老练,刚劲有力,彰显着皇家霸气。这个门楼也许是荐福寺的正阳门吧,左右分别有钟楼相配,东边挂着一个巨型铁钟,钟高355公分,重9000公斤,钟的大小和钟纹仿铸于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所铸的古钟。为寺院佛事报时达820多年。“雁塔晨钟”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一天,高僧义净译经至夜半三更还没完成规定的篇幅。他抖擞精神又翻译了一个多时辰总算完成了当天的译述,但他已劳累不堪了,不觉伏案睡去。直至日上三竿方醒,误了晨间的法事和功课。义净悔恨自己贪睡误事,又抱怨寺中无统一的起床信号,寺内二百多僧众起休时辰不一,往往误事;他更感到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如果再把时辰消磨在睡梦中,那么翻译和著述的宏愿便要付之东流,必须立即想办法。恰在此时,钟声响了。原来是皇后圣驾光临到寺东院的放生池去放鱼鳖以积德。义净的心中一动:“何不每日清晨击钟为号早早起床礼佛、译经呢!”从此,每日清晨钟声震响,清脆悠扬,催人早起,励人奋进。义净更是闻声即起,奋笔疾书,持之以恒,毫不偷闲怠慢。因为义净惜时如金,勤奋译著,因此他在荐福寺住的时间并不长却翻译了佛经五十六部,还写出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对后世研究中印及中、印尼的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西安小雁塔地址图(走进小雁塔)(2)

“噌咙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聪苍茫。”这首古诗描写嘹亮的钟声在月亮欲落未落的拂晓,时光冲破黎明的霜露,使人们从残梦中惊醒,振作奋起,投入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这首诗也是对义净高僧惜时如金精神的赞颂。

如今,荐福寺千年钟声佛号不再,但小雁塔依然巍巍矗立,在人类认识史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高僧大德永存,小雁塔那洋为中用的中国佛教文化宝库不断放射出灿烂的文明之光。

作者周慎宝,济南钢城区人,退休干部,作家协会会员。

壹点号 遗忘时光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西安小雁塔地址图(走进小雁塔)(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