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丁忧制度自儒家传递而来,被世代封建王朝所推崇。而根据历朝历代的明文规定:一旦父母一方出现丧事,在朝执政的官员都需要回家守孝,并且为期三年左右。(又说:二十七个月)封建帝王为何如此看重丁忧?丁忧又为何放假数年?这其中只是单纯的传统孝道么?其中的政治格局和帝王之术又是否会参与?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迷雾,细细的窥探下吧!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1)

谢玄参军,引出丁忧礼仪

丁忧,最早引自儒家传统,只不过又不不单单是引自儒家传统,还因为一个人的参与:谢玄!谢玄参军事件,几乎成为了每一位朝廷之人的噩梦或者幸运娃。因为谢玄参军,出了大事!

谢玄,出生于343年,死亡于388年,是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如果大家不了解他的话,淝水之战想必能清楚一二,历史课本上大书特书的谢玄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间节点,一战成名!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2)

名逃郤诜策,兴发谢玄文

这是著名的唐代诗人钱起对谢玄的称赞,仅仅十个字,却把谢玄描绘成为民请命的大将军。事实上,谢玄也能够对得起这个称呼。文能盛世,武能定天,说的就是谢玄。谢玄曾经非常其中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袁悦!袁悦在东晋时期也是一位大将军,能征善战,只不过因为自家亲人去世不得不离开军队!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丁忧作为一种礼仪被大家所推崇,只不过,此时的丁忧之礼并不是强制性的,只是一种道德上的约束,对于参与或者朝廷准许丁忧之人,朝廷会给予丰厚的奖励并且在回归之日获取大量封赏。

宋朝开始丁忧的行政化

公元960年,是一个伟大的日子,赵匡胤结束了整个天下的混乱局面,开启了新一段征程。尽管宋朝看起来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辉煌,可是宋朝所代表的安定、祥和确是无法否认的。百姓生活富庶下来,就开始思考官员的思想道德问题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执政官员的品德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强制确定下来。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3)

从汉朝开始,丁忧就已经作为一种国家法律被强制下来,只不过没有完善的惩罚措施,没有完善的监督制度,所以丁忧一直没有持续下去。再加上三国时代的混乱局面和东西两晋时期的混乱朝纲,所以当谢玄正式将丁忧应用到实际后,引出的巨大反响惊动了执政者。当时间延续到整个南北宋时,执政者深刻意识到丁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这个时间段只是在延续丁忧的政治制度,并没有延续背后的帝王之术,可即便如此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丁忧’二字,引自古文,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丁’指的是突如其来的遭遇某件事情,在汉代以前由指突发性和不可控性;而在汉代之后,指的则是不可控性和重大事件!‘忧’则有着另外几重意思。因为古代文言文的引用格式和规范问题,‘忧’有着将近十种示意,在这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居丧。至于居的是谁的丧,又由谁来居丧都没有明说,可将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后就不言而喻了,直系父母的居丧!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4)

《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

丁忧的期限时间,在最开始的时候已经说过了:二十七个月。只不过,一般情况下也会用三年来替代。可是,丁忧期间对于子孙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三年内不许喝酒、洗澡、剪头、更换衣物、不得去青楼等所有的娱乐场所、不得参与乡村聚会等等等等!

着对古人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与脚行僧相比也不为过。可是古人绝大多数都会遵循这样的一个祖制,并且引以为荣,因为儒家学派统治之下的封建帝国,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5)

丁忧的限制条件与反丁忧

从宋朝开始,到清帝国灭亡,丁忧是绝大多数官员必须服从的任务调度。即便是贵为天子,在丁忧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当然,天子自然不必三年不洗澡、三年不洗头,可是对应的娱乐活动将会降至最低,一旦有不轨的行动,还会受到臣子们的嘲讽。

可有这么一个行当的人,是可以拒绝所有的丁忧、所有的撤职回故里的强迫性要求,因为他们是军人,而且是正在行军打仗或者即将行军打仗的军人。自古以来,都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尤其是对付漠北的蒙元和对付沿海的倭寇,都需要一顶一的大臣。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6)

等军队集结完毕,将士准备齐全,最高指挥者突然说道:不好意思,家里死个人,得抓紧时间回去守孝!那皇帝肯定是不答应的,所以军人尤其是高级将领基本会无视丁忧,该怎么来怎么来。毕竟,军人可是真正意义上吃国家饭、为国请命的主。

按理来说,除了军人之外,其余的人都应该遵循丁忧的制度吧?也并不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我们需要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夺情!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7)

夺情的出现。充分证明了华夏人的智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夺情,就是最为精彩的对策!在古代做官,既不是皇上又不是武将,可是自家父母死了,不想放下手头的工作,怎么办?夺情!夺情是两条出路中最困难也是最合法的一条!那为什么说是两条出路呢?因为还有一条是:隐瞒不报!

隐瞒不报是有很严重的下场的,这一点我们一会再说。单说夺情,这个将华夏智慧引申到极致的想法:大臣有要紧事情要处理,需再三请示皇上,有皇上确认后在职工作,但是不得从事任何娱乐活动,不能穿公家衣服,必须穿白色的衣服或者穿素服办公!

那夺情有多繁复或者说历朝历代有多少夺情成功的案例呢?我简单汇总了下:这三位夺情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8)

高祖手诏夺情,袭爵庸公

这句话出自《周书》,王谦被皇帝授予柱国大将军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已经死在军队中了。王谦上书祈求能够为父亲守丧,结果高祖直接拒绝,并且亲自写信,进行挽留!

圣旨夺情起用,特赐驰赴任

况钟作为朝廷大臣,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步骤几乎一样:皇帝出面祈求连任,大臣不好回绝,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当官。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9)

李续宜母丧,诏夺情署安徽巡抚

李续宜因为母亲的丧事,不得不祈求回家守孝。清朝皇帝也以安徽巡抚空缺为名,将李续宜接到安徽,让他安心上任。

除了这三件在历史上小有名气的夺情事件外,还有两件事,是震惊华夏的夺情:张居正夺情和曾国藩夺情!

明朝最伟大的改革家,整个华夏封建历史上仅次于商鞅的改革家:张居正即将大展宏图,只不过大展宏图之前张居正需要解决一个大麻烦:自己的亲爹死了。按照明朝的法律,自己需要脱去官服蹲守在自家老子的坟前待上整整的三年。可是,张居正可以等,但是明帝国的改革一刻也等不了了。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10)

万般无奈之际,张居正采取了整个明帝国最为极端的行动:夺情!当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张居正夺情成功了,并且推动大明帝国走向更大的辉煌。可是,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张居正夺情过程种究竟历经了多么大的磨难。

密与保谋夺情之局已定,然后报讣

张居正有一个小伙伴:冯保。在夺情之前,张居正秘密联系了冯保,并且确保此次夺情不会失败的前提之下,才把自家父亲去世的消息散布出来。而且在不久之后,张居正以廷杖数十人来结束了这场夺情风波。也正是因为如此简单粗暴的夺情手法,张居正的所作所为被明朝历史狠狠地记上了一笔,时至今日,也无法洗白。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11)

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

这是《明史·张居正传》的主要记载。而这句话的评论对象就是张居正夺情事件甚至还引经据典,针对张居正的夺情接引出明帝国的兴亡来,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而张居正夺情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风波,还是因为张居正的权势太大,阻挠了别人的进步空间。可这依然无法否认:张居正为大明帝国所做的种种贡献。

咸丰七年二月四日,清帝国也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夺情事件:曾国藩夺情。而曾国藩夺情事件直接引发了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互怼和撕破脸皮。只不过,曾国藩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自家老爷子死的时候,正是湘军训练之时。这个节骨眼要是回去的话,估计整个大清帝国得提前好几年灭亡!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12)

事机急迫,有万不能无变者

曾国藩明确表示:事情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得地步了,至于那些伦理道德先往后放一放也未尝不可。其实这个时候,咸丰皇帝也是支持曾国藩的。因为骂人固然痛快,可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咸丰皇帝所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臣子,而不是骂人的臣子。

古代夺情的确是一种出路,只不过没有做到位高权重或者没有太大的能量还是面谈吧。因为光是门外汉的口水,都能使你望而却步,至于最终夺情成功后的骂名,也绝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13)

丁忧者不丁忧的可怕后果

既然有了夺情,自然有很多官员想去尝试。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随随便编一个官员就可以轻易尝试夺情的。因为在古代,夺情也有夺情的规矩,非常人所能及!

那么,不夺情,直接采取另一种方式可不可以:隐瞒不报!理论上是可行的,毕竟一日为官,就得远奔他乡,自己老爹死没死,恐怕连自己都不晓得。等自己当官为政,把银子老足了再上报皇帝:说自己老爹死了,必须回家看守,也不失为一条妙计。这一条理论上是可行的,可是后果极其严重。因为查不出来就罢了,一旦查出来了,可不是罚个款这么简单的。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14)

宋朝:由太常礼院掌其事!这标志着在宋朝开始,已经有正规部门专门管理此事,所有在官执政者的家眷亲属的生老病死全都记录在册,这玩意,你连躲都没地方躲。

清朝:匿丧不报者,革职!这是明确刑事处罚的清政府对于丁忧者不丁忧的处罚,这样的处罚不可谓之不重,而之后的连锁惩处,绝非一般人能够承受得了的。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15)

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

传统孝道与帝王之术的合作

大约在千余年前,古代封建帝国就已经把儒家学术当做正统,并作为帝国的统治手段之一。而儒家学派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则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帝王接受。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帝王们为什么愿意与儒家学派进行深度合作?儒家学派又究竟有着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答:可以最大程度的稳定封建帝国的秩序!

儒家学派并没有我们想的这么简单,儒家对于封建帝国来说有着极优越的维稳系统,也正因如此,数不清的帝王将相,将儒家立为第一学派!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16)

那接下来讲的丁忧,则更加深入一些,我们将会从丁忧对于官员的坏处和帝王的好处来进行一个深度分析。

丁忧,对于官员的前程来说是极其可怕的一件事情!现实世界中,一个孕妇一年后再次上班,所受到的福利待遇、薪资水准与之前是截然不同的。而一位正在事业上升期的官员来说,三年守孝对于这位官员的打压更是要了亲命。因为三年的时间,整个官场早已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或许官场的上升期就那么几年,可是官员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的那几年,可能先后经历父母的丧事,这一来一回就是六年,对于官员的损失是极大的。

丁忧,对于朝廷来说极好的。因为朝廷官员的频繁请假外出,对于执政者或者掌权者而言,会加快更新替换的频次,更有利于帝王人才的遴选。举个简单例子:宰相家中遭遇父母丧失,那么宰相就不得不暂时退出朝政,对于培养新人而言有着百利而无一害。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17)

丁忧,在很大程度上是保证传统官场不会出现极端掌权人物,而在名义上将丁忧的道德约束安排给了在位官员罢了。帝王之术与儒家学派各取所需,只为了一个良性循环。只不过,维持一个好的帝王事业,单纯凭借这些小聪明是过不了关的,没有一定的本事、没有一定的志向、没有一定的权谋,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是难上加难。

丁忧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丁忧的来龙去脉)(18)

参考文献:《周书·王谦传》、《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清史稿·穆宗纪一》、《 纲目 》、《 礼记 》、《 礼记正义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