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阳泉日报对于一所富有活力的学校,要想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教研活动就是最关键的环节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想要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教研活动是最好的舞台观课议课都是教研活动绕不开的阵地,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对思维课的期待和目标?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对思维课的期待和目标(议课过程中思维的)

对思维课的期待和目标

来源:阳泉日报

对于一所富有活力的学校,要想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教研活动就是最关键的环节。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想要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教研活动是最好的舞台。观课议课都是教研活动绕不开的阵地。

议课以其独特的环绕形式,构成各抒己见、思想碰撞、吐故纳新的场面,让每位教师缓缓诉说自己的想法,而后形成碰撞,再经过摒弃与吸收,重新塑造自身的思想体系,使业务素质得到质的飞跃。

立足于教师的讲解

议课必须要经历教师的讲课和说课这两个环节,议课教师从中分辨讲课教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从而厘清讲课教师的思路,识清讲课教师的细节,观察听课学生的状态,分析课堂效率的高低。因此,讲课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关系到议课的质量。

但许多时候,议课老师被讲课老师的思维深深地套路,不想动,不得动,也想不到动。最多只是顺其思维进行修修补补,不能形成大的气候。因此,议课教师必须跳出讲课教师的思维,才能见到新的天地。

跳出思维固有模式

固有的思维模式往往让思想变得僵化,而要破解这一点就需要老师经常读书,经常观摩课堂教学,经常进行教学思考。唯有沉淀,才有创新,才会突破。

创新教学流程。讲课教师的讲课思路一直是议课教师议课的主要方向。众多的议课老师往往顺其思路,提出讲法上的修正,板书上的建议,教态的优雅等等,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说路太窄。这就需要老师跳出讲课老师的固有思维,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教师讲课一般都是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授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但也容易发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晕感,特别是文科。有没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敞阔天地呢?在我讲解《美丽的颜色》一课的时候,首先紧盯题目,随后提出问题:这个题目在文章中出现了多少次?接着学生们发现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出现了三次。然后对三次进行赏析,提出问题:居里夫妇是如何让美丽的颜色出现的呢?于是,学生们开始学习文章的前半部分。这就形成了以点突面,以尾推首的新的教学思路。正如罗丹讲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大的流程是不容易进行创新的,针对课上的某一环节也是需要通过思考改变的。字词教学,一直是以陈旧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看拼音写汉字,看词语解释意思等。余映潮的《大自然的语言》就采用了常用词语、成语、四字词语、近义词、与气候有关的词语分类进行积累,可谓眼前一亮;王崧舟在讲解《慈母情深》一文时,首先展示出全文的基本内容,并在其中镶嵌重要字词的读音或重要读音的词语,让学生补充填写,既达到认识字词的目的,又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可谓一举两得。再如在阳泉市实验中学听的一节语文课——《最苦与最乐》,对“贫穷”一词的解释,教师并没有查字典,而是采取随文识字,联系文章的上下文,通过推测得出:贫穷即贫困到极点。这都跳出了许多教师固有的思维定式。

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在议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教师的角度看问题,恰恰忘了学生的角度,毕竟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比如初中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学生们初学电流、电路,对电路图的画法不甚了了,教师的示范只画出一个电路图,其实它不具有唯一性,电灯泡的位置也可以随意放置,只要它符合顺序,符合规律。如果教师在这一环节多展示几张不同的电路图,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如果教师经常以学生的视角多想一想就好了。又如在短路的过程中,为何电流只走导线,而不走电灯泡这一用电器呢?或者说是不是还有少量的电流通过了电灯泡这一用电器?我想这些疑问还在学生的心里面百思不得其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清,而且要讲好,更进一步要做到突出强调。或许教师可以总结一些规律,让学生写一写,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眼光,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最关注的问题。

跳出文本自身的框架。无论是讲课还是评课,都不能将文本孤立地看待,因文本而讲文本,那样太狭隘。教师需要跳出文本,用更高的视点来观察文本的地位,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以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为例,教师要明白每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每一篇文章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教法也都不应相同。每一个单元都是“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如果教师不跳出文本,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局限。

吸纳先进教学理念

议课过程是教师思维碰撞的过程,更是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时刻,点燃思想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提升消化吸纳别人思想的能力,这一点尤其重要。

学习评课教师的先进思想。善于倾听是教师应该必备的素质,而许多时候,往往由于紧张,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对别人的话语听而不闻,闻而不达。这就需要教师训练自己的专注力,训练笔记的条理性,训练表达的逻辑性。

教师要学会不执着,明白自己观点的局限性,辩证地看待别人的见解,将别人有益的见解,融合成自己的思想利刃。

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的教授过程中,大家对断路和短路概念发生了争论,需不需要对概念进行特殊强调?两个概念需不需要进行对比?同样,短路和断路需不需要区别?从言语表达上去看,是需要区别,因为是同音字;从文字书写表达上去看,不需要区别,因为十分明确;从物理学科上去看,只需要区别短路的意思,因为是难点。多学科、多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产生共鸣。

借鉴讲课教师的授课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在观课的过程中,吸收教师的优点。窦桂梅老师在讲《秋天的怀念》时,为了分辨题目的特殊含义而采用词语换位法,即分辨“怀念秋天”与“秋天的怀念”的区别,结果发现“怀念秋天”只是写秋天的景色,而“秋天的怀念”范围很广,包括景色,包括事件,包括人物,内涵极其丰富。这样的思维让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顺应教材编写的意图。只有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懂得国家的良苦用心。明白这一点,作为一名议课教师才会有的放矢。语政史三科进行重新编排,最根本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教师应该牢固树立这一思想,变为自己流在血液里的基因,在议课过程中才会把握正确的方向,高屋建瓴地作出正确的指导。不仅如此,具体学科的某一部分编写意图也应同编写者协调一致。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七年级上册要求400字,这是编者由慢到快,逐层递进,有意而为之的匠心独运。

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议课过程不能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身份,作为教师,往往用教师的身份来看待学生,忽略了以学生的身份看待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艺是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如果让学生从事力所能及、可以指望取得成绩的脑力劳动,那他们会多么勤奋和集中精力去工作啊!请老师们吸纳学生的学习体验,快乐地走入课堂,教师的素质将会全方位地得以提升。

其实,议课过程中思维的“出”和“入”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只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议课才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更好地为以后的工作服务。议课是一项工作,但它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在有些人看来它或许让人不堪重负,但更多的人在议课等活动中思想受到触动,灵魂得到升华,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文来自【阳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