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上午8时,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北大学生纵身一跃?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中北大学生纵身一跃(14名同学上演生命接力)

中北大学生纵身一跃

9月13日上午8时,

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

的病床上,

娄嵩安静地躺下,

采血针分别插入他的左右臂,

长长的管子连着血液分离机,

像延长了的生命之线。

看着自己的血慢慢被分离出来,

色彩单调的病房似乎活跃起来,

娄嵩很有成就感:

另一个生命得救了。

娄嵩提前4天便住进医院,

做好捐献准备。

13日中午12时,

342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采集结束,

娄嵩成为安徽理工大学

第1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颗“生命的种子”将注入

一位有着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体内,

让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这是一个个充满爱的个体。

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奉献“生命种子”,

点燃生命的希望,

用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

来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

这是一个接续传递希望的群体。

在安徽理工大学的象牙塔里,

14名大学生上演“生命接力”。

每一份爱心的背后

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2004年,淮南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启动之时,安徽理工大学便是热情最高的地方。”淮南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陈玉琴告诉记者。

在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组织下,安徽理工大学爱心社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在校园里拉起横幅,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大学生们踊跃报名,纷纷加入捐献队伍。

造血干细胞移植被称为

治疗血液病的“希望之光”。

2014年1月,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

国防生黄海松

与一名21岁的河南小伙的

血样配型成功。

听到配型成功的消息,

他对着电话那边的

工作人员坚定地回复:

“我愿意!”

一句“我愿意”

托起了患者生的希望!

黄海松成功捐献了

220毫升造血干细胞,

成为东部战区首例国防生捐献者、

安徽省首例国防生捐献者、

淮南市第一位大学生捐献者。

“看到黄海松成功

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

我一直等着愿望成真这一天呢!”

2015年10月29日,

马晃晃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成为安徽理工大学第2棒“生命火炬手”。

从“留守儿童”到“救人英雄”,

马晃晃积极参加

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宣传动员,

每逢有新的捐献者启程,

他总是赶来为他们打气加油。

他也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

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17日,

淮南市红十字会接到

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发来的

一份十万火急的特加急捐献通知:

安徽理工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葛宏港

与外省一名12岁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

女孩的血样配型成功。

这是安徽省“生命速递”的首份特加急!

从接到通知到成功捐献仅有20余天,

创造了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奇迹!

葛宏港没有半点迟疑。

1月14日,

那袋充满活力与激情的

“生命种子”装进保温箱,

去滋养千里之外那朵

即将凋谢的生命之花。

2021年3月,

小患者病情复发,

在“5.20”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葛宏港二次捐献。

一年又一年,

一批又一批志愿者讲述着

大家陌生而新奇的故事——

造血干细胞捐献;

一名又一名大学生志愿者

加入了捐献的队伍。

“真巧,

我的校友陈晓明上周刚捐献,

我就接过这个生命传递的接力棒了,

能让爱的种子发芽开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2022年9月9日,

刚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瞿耀告诉记者。

当天,

安徽理工大学学生娄嵩

住进瞿耀住过的采集室。

9月13日,

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成为安徽理工大学第14例捐献者。

从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安理现象”中,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义无反顾和勇于担当,它所体现出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多年来,安徽理工大学先后获得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安徽省无偿献血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记者 柏松 见习记者 张彩莉

来源: 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