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灯笼自诞生以来,它便与元宵节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建元看别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等古代诗句中对元宵节灯笼璀璨夺目的美景描写,也使得我们如痴如醉,不禁产生出向往的念头。据相关资料显示,灯笼起源于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其存在的历史不可谓不源远。那么,在这漫长的时间内,它又经历过哪些变化与发展呢?

古人关于元宵节花灯的那些事儿(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1)

一、灯笼的故事与形式

1、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式照明工具,就连甲骨文中的“东”字,也似乎是由灯笼的形状演变而来。在《宋书》中也曾有过“牀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的记载,表明了当时灯笼的普及程度。虽然到现在,灯笼已不再用作日常照明物品,但每当春节前后、元宵来临之际,中国人便又会打起灯笼,重温古代氛围,传承乡土情怀

说起灯笼,打灯笼这一传统习俗必不可少,而有关它的来历,在各种神话传说与故事中,大致分着三种说法。其中,第一种说法与姜子牙有着密切的联系。传说,当姜子牙完成封神任务之后,自己却没有司职,在天庭无处可去,只能趁着某位神仙不在时,替他补班,如此才有自己的一席安身之地。但当大年三十之际,各路神仙全都归位之后,他却又变得无处可去。人间百姓可怜他,便点燃一盏灯,让他在灯上待一晚。久而久之,这一行为变成了习俗,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

古人关于元宵节花灯的那些事儿(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2)

第二种说法与东汉明帝刘庄有关。刘庄听闻佛教有着在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说法,加上他自己也有着提倡佛教、宣扬佛法的心思,便下令全国百姓也都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点燃花灯,共同庆祝。打灯笼这一习惯也冲破了宗教的限制,开始在全国普及。而后随着唐朝的国力鼎盛,人们的享乐之心渐起,正月十五打灯笼这一行为也愈发变得火热,“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真实写照无比绚丽。宋朝时期在经济的繁荣下对这一习俗则更加重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习俗。

第三种说法则完全是神话传说。由于古代的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射杀了一只神鸟,天帝震怒之下,要求三天后焚毁人间。天帝之女不忍看人类受伤,便悄悄下凡告诉了他们。而当众人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便决定在那天打起灯笼、点燃鞭炮,营造出一番人间火海的景象。果不其然,天帝在看见一片火红之后,误以为人间已被点燃,便就此作罢,不再追究。这一神话故事表现了古代人们在面对自然时的无奈与敬畏。但若从人们逃过一劫这一方面来看,却又反映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对生存下去的美好希望。

古人关于元宵节花灯的那些事儿(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3)

2、大致形式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在古代多用细篾围成一个框架,然后用纸或纱这类的透明物体来连接,使内部蜡烛在燃烧的时候能看见火光,同时还多配有支架或提手,方便携带。在不同的地方,制作灯笼所选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如藁城式灯笼便是采用的铁丝网作为主要材料,形成骨架,再以颜色绚丽的布料作为主要原料,增加美观度。其实,灯笼随着时间的发展,主要用途早已不是简单的照明,而是为了把玩与欣赏,在历史上也有过好灯笼被作为皇家贡品的故事流传。

灯笼在设计上面也明确体现了人与其的交互性。宫廷内的灯笼由于需要体现皇家的威严,图案一般比较简洁,风格也显得单一。相比之下,民间的灯笼显得更加美观。人们一般采用具有美好寓意的的图案来作为灯笼外部的装饰,如鲤鱼和莲花的图案便代表了“年年有余”。在动物类的图样的鲷科中,也以生肖类为主。另外,人们也将一些来源于神话或者是生活中的情节作为主题雕刻在灯笼上面。也因此,灯笼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了文化的载体而存在。

在灯笼的制作过程中结合了众多元素,如剪纸、绘画、纸扎等各种传统文化。而在灯笼制作的流派主要可分为四大派系,分别是宫廷派、民间派、艺匠派和现代派。其中,宫廷派自然是为皇家服务,以六角宫灯最为著名,结构严谨,用料上乘,图案精美,几乎代表着宫灯艺人们的最高水准。民间派则是民间的艺人随着自己的技术、想法而做成的灯笼,也许在制作的精美度上比不过宫廷派灯笼,但在风格上却总能独树一帜,显示出独特的美观效果。

古人关于元宵节花灯的那些事儿(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4)

艺匠派是由专门制作灯笼为生的手工艺人组成。由于从事这一行业的多为对灯笼的热爱者,所以他们在制作灯笼时也格外用心,做出来的成品质量自然也非同一般。同时,他们也会在长时间的琢磨中开创出新的灯笼样式以吸引顾客,增强灯笼的新颖性。至于最后一种的现代派,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是依靠电动、声控等科技手段来制作灯笼。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灯笼在大量使用时的安全性,促进了灯笼的存在与发展。

二、灯笼产生的文化寓意

1、诗词歌赋--国家强盛的兴奋与殷切希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灯笼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可谓数量巨大,正是因为这些诗句,现在的我们才能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古代赏灯情况的盛宴。其中,又以唐朝和宋朝对灯笼情况的描写最为多见与优美。“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一诗充分描写了花灯燃起、人们提着灯笼到处游玩的热闹场景,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当然,花灯只是形式,其中蕴含的却是人们对国家强盛的兴奋与殷切希望

古人关于元宵节花灯的那些事儿(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5)

2、灯谜--增强人与节日之间的互动性

有关谜语的描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里面,便已有了雏形: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而在后来的《武林记事》中“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的描写则明确指出了将谜语书写在绢灯上,灯笼和谜语第一次联系在了一起。发展到了后期,灯谜这一形式便出现了。这种形式极大增强了人与节日之间的互动性,使得元宵节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时,人与人之间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相思、兴奋等情感。

3、喜庆--美好希望与祝愿

由于元宵节位于春节前后,这使其也沾上了喜庆的因素。在佛教教义当中,多以灯作为穿破黑暗的象征性元素,所以当打灯笼成为普遍习俗之后,这一寓意也被扩大,表达了人们战胜邪恶的理念。而春节在传统神话当中更是一个战胜年兽的庆祝仪式,两相结合之下,使元宵节显得更为隆重。而位于灯笼内部的烛光由于纸纱等物体的遮挡,也使其显得柔和,如沐冬日,独具美感。在唐代,官府更是重视灯节,人人张灯结彩,庆贺新年,同时体现出对下一年的美好希望与祝愿。

古人关于元宵节花灯的那些事儿(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6)

4、象征意义--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灯笼在传统文化中所象征的理念也是多种多样。宫灯代表着婚礼喜庆,竹篾灯则表示丧葬哀事,而由于“灯”与“丁”显得读音有些相近,所以也代表了希望人口兴旺的美好祝愿。另外,古代私塾开学之时,家长们会为孩子准备一盏灯,并由老师亲自点亮,象征前途一片光明。在国家层面上,彩灯相庆、花灯闪烁,越是热闹则越显得隆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象征。当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之际,便有过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的行为,场景蔚为壮美。永乐年间甚至在北京设有灯市,热闹非凡。

5、电影艺术

在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当中》,灯笼被赋予了封建统治的寓意。电影当中,陈府的姨太太们每个傍晚时分都要站在自己的屋子前,等待象征老爷宠幸的红灯笼的到来。作为电影的主人公,颂莲在经历最开始的彷徨、不甘之后,开始为了红灯笼的到来而与其她姨太太产生争斗。而在争夺红灯笼的过程当中,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丧失了生存的机会,极力代表了封建专制下对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压迫。虽然颂莲是大学生,象征了新时代的到来,但这股力量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却又显得那么无助与弱小,只能屈服于大红灯笼。

古人关于元宵节花灯的那些事儿(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7)

三、总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与光都代表了吉祥,而灯笼则恰巧可以完美地将这两个元素结合起来,它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自然也不奇怪。虽然随着时代发展,灯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大多时候只能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出现,但我们依旧需要将这一物品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1.《探析灯笼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2.《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