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重庆将正式跻身国际化现代大都市(2035年重庆将正式跻身国际化现代大都市)(1)

01

所有重庆人的重磅利好来了!

2月14日,《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

在规划中正式提出:

到2025年重庆将初步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

到2035年,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重庆都市圈。

这就意味着到了2035年,重庆将正式跻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大都市之列!

2035年重庆将正式跻身国际化现代大都市(2035年重庆将正式跻身国际化现代大都市)(2)

这个规划为重庆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给所有重庆人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早在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2035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要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

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西部地区一定会出现一两个可以与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粤港澳都市圈分庭抗礼的国际化一线城市和都市圈,作为核心和引擎带动整个中国西部经济的发展。

而放眼整个中国西部,能够当此重任的城市只能是重庆和成都。

所以,建设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可以说是重庆这座城市“命中注定”的归宿。

02

先来看看十四五重庆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

2035年重庆将正式跻身国际化现代大都市(2035年重庆将正式跻身国际化现代大都市)(3)

而到了2035年,重庆的新型城镇化将基本实现。

重庆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2800万人左右。

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显著增强,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重庆都市圈。

这些主要目标中,人口目标和城镇化目标是最值得关注的。

按照2035年的目标,重庆的常住人口将达到3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

而根据七普数据,目前重庆的常住人口只有32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只有2220万人。

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十多年里,重庆将新增接近600万的城镇人口。

这是新增城镇人口的数据。

再来看看主城中心区常住人口的数据。

2020年主城都市区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为65.89%,到2025年的目标是68%,预计2035年可以达到72%左右。

而主城中心区(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城九区)人口占主城都市区人口比重在六普数据中约为42%,在七普数据中约为50%,预计到2035年这个比重可以达到58%左右。

按照人口目标和预估比重计算,2035年主城中心区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462万人,其中新增常住人口约为428万人。

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大约可以新增33万的常住人口。

如果按平均每人30平米的住房需求计算,这就意味着重庆主城中心区每年将新增接近一千万平米的住房需求。

要知道,重庆主城区每年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也就在两千多万平米。

因此,在未来十几年,不管是近600万的新增城镇人口,还是每年33万的主城中心区新增常住人口,都会给重庆的房地产市场带来非常强有力的需求支撑。

03

再来看看重庆将怎样建设一座高品质的国际大都市。

规划提出,到2025年重庆将初步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那么每一点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1.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紧扣内陆开放高地目标,统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展现“国际范”、彰显“重庆味”。

具体任务:

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增强国际化要素集聚辐射能力。

建设国际化交往中心。

培育国际化消费中心。

2. 加快城市绿色化转型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设清洁低碳的绿色城市。

具体任务:

筑牢绿色屏障。

建设绿色家园。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

3. 推动城市智能化发展

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为重点,以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为突破口,加快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使人民共享信息时代文明成果。

具体任务:

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

深化城市数据共享开放。

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深入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

4. 彰显城市人文化温度

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历史文化有机融入山水城市,构筑开放包容、富有创新活力、人文关怀和时代魅力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建设“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感受城市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人文城市。

具体任务:

焕发历史文化新风貌。

彰显现代都市文化魅力。

建设人性化便捷化优质生活服务圈。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规划中还明确提出了十四五城市更新的建设重点:

2035年重庆将正式跻身国际化现代大都市(2035年重庆将正式跻身国际化现代大都市)(4)

其中明确提到,在十四五期间,重庆主城区将完成1亿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和10万户的棚户区改造。

04

最后看看重庆怎样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决定一座城市上限的,是一座城市核心的城市价值、产业价值、财富价值。

要想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重庆还必须强化中心城区极核引领功能,提升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而最能够体现重庆中心城区极核竞争力的,是重庆的六张新城市功能名片:

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

这六张重庆新名片将给城市提供更多的现代都市功能新场景,并且分别引领带动中部历史母城、东部生态之城、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协同发展。

因此,在此次的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这六张城市新名片的建设目标。

长嘉汇

包括朝天门—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龙门浩片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打造城市会客厅、滨江人文风景岸线、生态水岸,建设成为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名片、国际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广阳岛

包括广阳岛、广阳湾、铜锣湾、果园港、郭家沱片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以生态保护为基底,着力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实现路径,建设长江书院、大河文明馆等,全面发挥长江生态保护展示、大河文明交流、巴渝文化传承创新、生态环保智慧应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功能,打造“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智创生态城”。

科学城

依托重庆大学城、重庆高新区、璧山高新区和九龙坡、北碚、江津等区的创新资源和产业平台,加快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和高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科学中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改革开放先行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枢纽港

坚持“站城一体”“港城一体”理念,加快建设果园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江北国际机场和重庆西站、沙坪坝站、重庆北站、重庆站、重庆东站、成渝中线高速铁路科学城站、渝西高速铁路北碚南站等交通枢纽,促进枢纽之间、枢纽与城区、园区、港区之间有机衔接,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零换装”。大力发展枢纽型经济,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高速铁路商务圈,打造功能完善、人口和产业高效集聚的现代化城区和区域发展新引擎。

智慧园

以礼嘉、悦来智慧湾区为核心,向北连接水土新城,向南联动照母山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园,西接蔡家智慧新城、井口—双碑智慧湾区,东连渝北仙桃数据谷。以生态、绿色、智能为本底,丰富拓展“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建成全市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成果展示窗口和人文与科技交汇、生态与智慧融合的智慧生活公园。

艺术湾

包括九龙半岛、钓鱼嘴半岛及其之间原重钢、茄子溪片区串联的滨江区域,总面积约26.6平方公里。以艺术为魂、生态为基,精心塑造钓鱼嘴音乐半岛、九龙美术半岛,高水平建设钢铁文化博览园、重庆美术公园、重庆博物馆、重庆美术馆、茄子溪音乐港,规划建设长江音乐学院,推动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文化博览、演艺演出、文化创意、旅游体验等全链条式发展,建设国家级美术、音乐产业基地,打造长江上游文化艺术中心、重庆时尚艺术生活秀带和滨江绿色生态长廊。

这六张新城市名片的建设,将大幅提升重庆城市价值的上限,让这座城市脱胎换骨,化茧成蝶。

这六张城市名片能达到的高度,代表着未来重庆这座城市的高度。

05

毫无疑问,这一次的《重庆新型城镇化规划》不管是对重庆这座城市而言,还是对所有重庆人而言,都是非常重磅的利好。

不但为重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照亮了脚下的路径。

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双子星城市,作为连接陆海新通道、长江水道和中欧班列的枢纽城市,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比肩上海的金融中心,作为中国西部未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重庆未来可以达到的高度或许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2035年重庆将正式跻身国际化现代大都市(2035年重庆将正式跻身国际化现代大都市)(5)

图源网络

作为重庆城市发展的研究者和见证者,面对这样的美好图景,我感到非常欣慰,更加感到热血沸腾。

这份规划中还有许多非常具体而精彩的内容。由于篇幅受限,就不详细讲了。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规划原文中找答案。

关注本公众号,在对话下方对话框输入“规划”,查看规划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