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跟大家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欧洲皇室(参战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大家都十分感兴趣,了解到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纷纷留言评论。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内幕。

中学的教科书告诉我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起来是因为一战之后的二十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出现明显的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了停滞的局面。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三个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

这种解释,是不是很鸡肋?不够具体?似是非是?看了之后,仍然云里雾里。

那么,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一聊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因为什么打起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解析(教科书没有告诉你的内幕)(1)


1.一战遗留的祸根

说起二战,还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的祸根还是一战留下的,这个祸根就是著名的《凡尔赛条约》。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对战败国得过的处理太过残忍,违背了人性,所以造成二十年后德意志民族的报复。

《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20日正式生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解析(教科书没有告诉你的内幕)(2)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为了这个条约,在巴黎常住达半年时间,可谓是耗尽心力。签字国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汉志(今为沙特阿拉伯一省)、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暹罗(今泰国)、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等战胜国为一方,战败国德国为另一方。美国代表虽签了字,但因参议院未批准该和约,故签字无效。

但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原因是《凡尔赛和约》中明确要求德国在中国青岛的权益全部由日本接受,这事传到国内,于是爆发了所有人熟知的“五四青年运动”,中国政府迫于民意压力,不得已拒绝签字。


2.英法美矛盾重重的目的

其实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

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法国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500余万军民伤亡,而且西线战场绝大部分在法国。因此法国希望能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克列孟梭总理的观点也代表了法国民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解析(教科书没有告诉你的内幕)(3)

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尽管英国本土在战争中未遭战火,但仍有许多英军士兵在战争中丧生,因此英国国内广泛的民意仍希望严惩德国。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支持惩罚德国,但在具体措施上较法国为轻。乔治认识到,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超级强国并破坏欧陆均势,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同时乔治对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政策感到忧虑,因为英国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赞同签订秘密条约封锁德国海岸线。

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在1917年4月美国参战前后,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民众普遍认为应及早从欧洲事务中脱身。因美国在一战中通过贸易受益并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政府倾向于安抚德国并保证平等的贸易机会并顺利收回战争债务。

英国首相乔治希望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主张和法国总理克莱蒙梭严惩德国的主张中找到一条中间路线,但其政治地位相当微妙。乔治本人在赢得1918年大选时为迎合英国民众提出了德国需为发动战争负责的主张,同时联合政府中的保守党也要求严惩德国以保证其不再对英国构成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乔治竭力主张提高英国在战争赔款以及德国殖民地的份额。他和克莱蒙梭因英法两国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赞同“民族自决”政策。

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3、波兰的成立

举个例子,波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成立的国家,说是成立,不如说是英法美三国分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解析(教科书没有告诉你的内幕)(4)

当时俄罗斯和德国是一个战壕的,国土接壤,为了防止德国和俄国再次联手,在德国和俄罗斯之间新成立一个国家波兰,用以对俄罗斯的缓冲。英国担心波兰发展强大造成对英国的威胁,不主张成立新国家波兰,而是限制德国发展。法国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肢解德国,让它亡国,吞并德国零度,但这样就离俄罗斯太紧,又担心俄罗斯的入侵。美国又主张“民族自治”,希望建立一个和平体系,让人民投票自助决定谁来统治。就这么一件事,各个国家就有这么多分歧,在最后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各国委屈求全采取了成立波兰这个策略。

由此可见,这中间的谈判是有多复杂。

从1919年三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谈判过程中日本和其余各国外长先后退出十人委员会,实际上只剩“四巨头”,后意大利因对南斯拉夫的阜姆(现里耶卡)的领土要求被拒绝也退出时。

最终的谈判由三大国(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即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持,意大利首相维托里奥·奥兰多的作用微乎其微。

德国甚至不准参与条约讨论。因为各国谈判目标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每个决定都是经过“不愉快的妥协”后才能达成。亨利·基辛格称之为“美国式理想主义和欧洲式偏执狂之间的脆弱妥协”。


4、《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惩

最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作了严厉的惩罚,德国作为战败国丧失了13%的领土,赔偿32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外加每年5亿美元的利息;出口产品被征收26%的额外费用,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主力战舰不得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或重炮等攻击性武器。

直到2010年,德国政府将向法国政府交付6870万欧元(6.23亿人民币)的最后一笔战争赔款,一共还了92年。

当德国了解到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似乎德国并未意识到他们对发动战争负有责任而且他们已经战败,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

这种民族情绪在德国国内仍引起了广泛共鸣并被纳粹党所利用。

由于对德国的惩罚过于残酷,导致德国通货膨胀,资源被掠夺,社会不稳定,最终,在美国经济危机、英国等国的利益扩张的催化下,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人愤怒地举起了受众的刀枪,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直打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才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解析(教科书没有告诉你的内幕)(5)

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这些历史知识书本根本没有告诉你。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小编将继续和大家聊一聊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