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不少媒体朋友,将未来的一段时期,称之为“影视寒冬”。

这是真的吗?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1)

从几大网络平台的财务年报,以及会员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看来,确实有这样的苗头,但更能佐证这种说法的是,还有以往具有一定“咖位”的演员,如李立群、任达华、阿娇等人,纷纷试水网大来看,说明,很多下游甚至中游的演员,日子已经“不那么好过了”。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2)

那么,接下来我将为您盘点一下,最具有代表性的10位一头钻进网大,不愿再出来的演员,评选排名的主要依据,是参考该演员近几年来参演的网大数量,数量越多者,排名越靠前,假如数据略有错漏,还请您在评论区不吝指出。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3)

并欢迎讨论。

TOP10、陈小春

网大数量:4

作品评分:最低3.1分,最高3.9分

其实,陈小春的从艺之路还是很励志的。

1980年,当时只有13岁的陈小春辍学,然后跟随父亲到香港谋生,因为年纪小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使得看起来个子小小的他找不到任何工作。

没办法,当时的陈小春只能跟着父亲进入工地做一些零工。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4)

1983年,陈小春离开父母独自来到铜锣湾闯荡,在做了两年的“托尼老师”之后,就抓住了一次机会,进入了香港无线成为了一名舞蹈演员,从而正式成为一名艺人。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5)

严格地说,陈小春的影视剧作品并不算少,但他真正给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还得说是山鸡和韦小宝,而其参演的大部分影视剧,大多是配角,从他获得的重量级奖项或者提名就可以看出,清一色的“最佳男配角”。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6)

随着香港影视剧黄金时代的离去,很多演员为了生计只能选择北上,陈小春也在其中,最初他凭借着在内地的人气得到了很多综艺的邀约,并且逐渐成为“大湾区”的艺人代表之一,不过娱乐圈是一个很残酷的地方,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综艺只能催生一时的热度,演员还需要靠作品说话。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7)

肉眼可见的是,陈小春手中的资源显然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直播带货、试水网大就成为了他不得不选择的道路,但是翻开他出演的几部网大,几乎看不到任何诚意,就连陈小春的发型,都能连用几部影片不带换的。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8)

TOP9、韩栋

网大数量:10

作品评分:最低3.5分,最高5.3分

在前面咱们提到过即将到来的影视寒冬,这一趋势对于头部或者说一线演员来说,影响并不算太大,反而是对于腰部及其以下的演员影响极大。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9)

他们能接到的戏会越来越少,甚至有一些人已经开始处于半失业的状态。

韩栋就是属于典型的腰部演员,这类演员的特征就是他(她)们往往在大制作中,出演不了一号或者二号,但是可以在一些小制作中出演主角。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10)

但是随着影视寒冬的到来,大量的小项目被砍掉,很多曾经的一线演员开始逐渐出演二号甚至三号的位置,那么这些腰部演员,就只能客串一些小角色,又或者像韩栋这样,开始大量的主演小成本的网大。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11)

从韩栋出演的网大来看,整体质量在该类型中还算可以。

只是低廉的成本,以及寒酸的演员配置,使得想要出一部佳作,几乎就完全是看天吃饭的事情,韩栋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陈浩民,靠着作品数量来维持曾经的收入和热度。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12)

TOP8、钱小豪

网大数量:17

作品评分:最低3.0分,最高5.4分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13)

作为香港北上艺人的一员,钱小豪和陈小春一样,是带着“情怀光环”来到内地的,他的最大杀手锏,就是其自身扎实的武术功底。

1977年,14岁的钱小豪就获得了第一届功夫擂台比赛的铜牌奖,并于1979年,正式加入邵氏训练班,同年就出演了张彻导演的电影《少林与武当》。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14)

几年之后,钱小豪的演艺生涯正式起飞,他先是和林正英、许冠英合作了《僵尸先生》,从而声名大噪,然后又在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中饰演了大反派董天宝。

在那个年代,钱小豪凭借着扎实的武术功底,以及不落俗套的搞笑功底,逐渐成为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15)

北上之后,钱小豪主演的网大,绝大部分都是走的“僵尸片”的老路,只不过他从曾经的“徒弟”,逐渐变为和林正英一样的“师父”。

只是我们都清楚一句话: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16)

拍得好,叫做致敬;

拍得不好,那叫炒冷饭,蹭热度,贩卖情怀。

TOP7、宋晓峰

网大数量:18

作品评分:最低3.2分,最高5.9分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17)

前不久,《东北告别天团》上线,作为崔志佳自导自演的首部电影,这部影片是合格甚至有些优秀的。当然,5.9分的分数并不算高,但是在豆瓣平台上,以网大 喜剧的标签拿到这个分数的,寥寥无几。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18)

这也是主演宋晓峰“网大之旅”迄今为止的最高分数。

作为赵本山的弟子,宋晓峰虽然没有小沈阳和宋小宝那样大红大紫,但是凭借着憨厚的外形,和不拘一格的表演风格,他逐渐在喜剧舞台上,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19)

早在2015年,宋晓峰就和程野搭档,以《山炮进城》为起点,开始正式进入网大圈,之后每年除了辽宁民间艺术团的“固定节目”,比如出演《乡村爱情》等,宋晓峰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被放置在了网大上面。

但正如赵本山的其他弟子一样,宋晓峰根本跳不出这个“圈”。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20)

夸张的东北式语言,长小品式的堆砌,以及逃不出俗套的包袱和笑料,让宋晓峰饰演的网大,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应付作业一般的作品。

即使是拍网大,他也没有崔志佳式的想法。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21)

TOP6、徐冬冬

网大数量:18

作品评分:最低3.2分,最高5.6分

徐冬冬进军网大,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毕业于“军艺”的徐冬冬,早年曾参演过《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多部影视剧,但由于角色戏份一般,所以一直都籍籍无名。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22)

直到《余罪》的出现。

在这部剧中,徐冬冬饰演了“大嫂”这一角色,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时,也紧紧地将她圈缚于此,成为她摆脱不掉的标签。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23)

因为傲人的身材取得成功,那么之后各路导演和投资人们给你的角色,也大都如此,我曾以为徐冬冬的上限就是柳岩,但后来发现,即使是柳岩,也几乎是不可复制的,曾经的光线当家花旦,以及娱乐圈还不错的人脉,才使得柳岩能够接到不少大制作的配角戏份。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24)

但徐冬冬这两样,都没有。

于是乎,退而求其次,早早的进军网大,是徐冬冬想要保持热度的最后办法,而且她不少的作品,还是打着“大嫂”的旗号,进行对自身标签的终极消费。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25)

假如《浪姐3》能够成功的话,那么徐冬冬或许还有些微摆脱网大圈的机会。

TOP5、张浩

网大数量:20

作品评分:最低3.3分,最高7.6分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26)

2012年,也就是10年前,张浩自编自导自演了网络电影《二龙湖浩哥之四平青年》,这个以草根起家的人怎么也想不到,“二龙湖浩哥”这个系列,会在网大蓬勃发展的几年时间里,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大IP。

和很多当初爆红的网络影视作品一样,张浩的“二龙湖浩哥”系列的成功,最初凭借着的是搞笑的东北俚语,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小混混形象。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27)

然而一旦那些熟悉的套路,被无限度地使用,其结果可想而知。

感觉到灵感逐渐枯竭的张浩,在去年,终于动起了经典影片的主意,他先是搭档徐冬冬出演了《四平警事之尖峰时刻》,然后又拉来了黄一山、黄一飞和罗家英,一起出演了《新逃学威龙》。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28)

后者让他备受批评。

翻拍经典,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你可以很快蹭上热度,然而作品一旦翻车,那么铺天盖地的批评之声就会接踵而至。

更何况周星驰的电影证明了,这类影片,除了他谁都不行。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29)

TOP4、谢苗

网大数量:26

作品评分:最低2.8分,最高6.3分

1993年,王晶准备拍摄电影《新少林五祖》,当时需要一批会武术的小孩,于是他来到少年宫,一眼就相中了谢苗,试镜之后,王晶决定让谢苗出演洪熙官的儿子洪文定。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30)

次年,谢苗先后合作吴孟达、周润发,分别出演了电影《小飞侠》和《赌神2》,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的时候,谢苗却在1995年,拍完了李连杰的电影《赤子威龙》之后,逐渐淡出了影视圈。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31)

他回到了北京,潜下心来继续读书。

由于谢苗有扎实的武术功底,所以在他后来接演的多部网大作品中,功夫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影片,普遍评价较高。

比如《血战虎门》《辛弃疾1162》《东北警察故事》等等。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32)

谢苗的起点很高,作为童星就合作了李连杰、周润发等大腕,但是遗憾的是,随着武侠电影的没落,像谢苗这样有着扎实武术功底的演员,很难再在大荧幕上纵横捭阖,幸运的是,不拘一格、题材广泛的网大,为他们提供了最后的舞台。

至于舞台大小,已经并不重要了。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33)

TOP3、陈浩民

网大数量:33

作品评分:最低2.4分,最高4.8分

陈浩民进入演艺圈的道路,从一开始,就是顺风顺水的。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34)

从香港岭南大学毕业之后,陈浩民某一天走在街上被星探发现,开始入行,仅仅几年之后,他就因为出演黄日华版《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一角声名大噪,并在之后主演了多部TVB剧集。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35)

然而到了2001年,陈浩民决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内地。

最初的时候,有赖于年代风气和创作环境,陈浩民出演的作品(以电视剧为主),大多质量尚可,算不得经典佳作,但属于及格水准。到了近几年,陈浩民已经省去了“挑剧本”这个环节,基本上是有戏就演。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36)

根据陈浩民爆出的网大合约,像类似的网大作品,一旦和一个公司签约,就属于打包合同,一次就有15部之多。而这些作品,往往短则两年,长则三年,就会拍摄完毕。

这意味着,几乎平均两个月,就会有一部作品问世。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37)

其质量可想而知。

TOP2、徐少强

网大数量:38

作品评分:最低2.8分,最高4.8分

出身于邵氏公司的徐少强,最初的时候,多是以大侠的形象出现,1979年,《天蚕变》中的“云飞扬”一角,使得徐少强跻身香港著名影视演员的行列。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38)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九十年代末,香港影视剧逐渐走向没落,“亚视”连年亏损,徐少强开始逐渐出演反派角色,比如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的“赵无极”一角。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39)

新千年之后,徐少强将目光转向内地,接拍了《水月洞天》等多部爆款剧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徐少强再次投身网大作品。

作为香港著名演员,徐少强以高产著称。

但是之前的作品数量,是基于其数十年的演艺生涯累积而来,而近几年时间,徐少强仅出演的网大,就有将近40部之多。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40)

不了解内情的人纷纷不解,他到底是怎么在短时间内拍出这么多作品的?

新一代时间管理大师?

答案是:6分钟。

网大的“6分钟定律”,意思是很多网大把特效和拉来的有名气的演员,都放在影片开头的6分钟内,以此来吸引观众。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41)

而徐少强,就是经常只出演这短短的6分钟。

TOP1、彭禺厶

网大数量:52

作品评分:最低2.7分,最高6.5分

如果有人要为中国网大的发展史,撰写一篇文章的话,那么有一个名字必然不能错漏,那就是有着“网大皇帝”之称的彭禺厶。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42)

这是一个“纯粹”的演员。

彭禺厶在学校的时候学习的是计算机平面设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学习表演的朋友,于是决定来到北京发展,并顺利签约“七娱乐影业集团”。

该公司的宗旨很有意思: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43)

“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回报率”。

这一点,简直就是为“网大”而生的,该公司以彭禺厶为主演,每年产出的网大数量,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其回报率,也是相当惊人。

以《道士出山》为例,2015年,该影片以28万的投资,狂揽了超过2800万的票房,让诸多业内人士瞠目结舌。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44)

彭禺厶不仅对林正英的“僵尸片”系列情有独钟,而且后期几乎涉猎了电影所有的题材,从科幻到战争,再从喜剧到武侠,几乎你能想到的题材,彭禺厶几乎都出演过。

短短几年内,超过52部的网大作品数量,也让彭禺厶坐稳了“网大扛把子”的交椅。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45)

写在最后:

网大这类作品,是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它有着极低的成本,极短的制作周期,又因为在网络上映,限制的条条框框较少,所以有着天然的优势。

但是这样意味着,其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从电影制作方面写的影评(一头扎进网大的演员)(46)

影视寒冬的到来,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有一定“咖位”的演员投身于网大的制作当中,如果能对该题材进行一定的规范和指导,那么对观众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