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吉林市冰雪产业迅猛发展、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碳纤维实现全产业链布局,交出的“成绩单”令人备受鼓舞。

关键词:热“雪”

在吉林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来自长春的梁家伟和几位俱乐部的伙伴从山顶沿雪道驰骋而下,帅气的动作引来不少雪友的赞叹。

作为一名“无雪不欢”的滑雪发烧友,2010年,梁家伟和几位合伙人合作成立了一家滑雪俱乐部。现如今,俱乐部已经有七八千名会员,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是他们每年的首选。

梁家伟说:“度假区的雪道开放很多,雪况比每年都有提升,每一条雪道都特别有意思,雪质也特别好。我特别喜欢这里。”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1)

吉林市地处北纬43度“冰雪黄金纬度带”,这里的雪吸引的不只梁家伟一人。

过去的一年,北大湖滑雪度假区、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双双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松花湖入选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基地,全市12家中高端雪场像一个个磁石,吸引力覆盖天南海北。

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市场总监闫帅介绍说:“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到来,雪场的接待人次在逐渐上升,我们也对这个雪季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2)

雪场之外,吉林市也在不断捕捉并引领吉林省冰雪产业发展的“风向”:2021年11月,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正式挂牌,成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平台;

2021年12月24到26日,2021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首届世界滑雪度假•吉林北大湖峰会举行,百余位国内外冰雪领域重量级嘉宾、专家学者、意见领袖和旅行商齐聚江城,为冰雪产业“把脉”“献策”。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3)

2021年4月开工建设的永吉经开区冰雪装备产业园一期项目也刚刚完成主体建设,吉林地区首个冰雪装备产业园区大幕将启。

永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曹东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的建设,将实现冰雪运动装备、场地装备就近进行生产,以满足吉林省这么大一个冰雪产业市场的需要。现在我们正在进行项目的招引,未来无论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还是社会效益来看,拉动作用都会比较大。”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4)

热“雪”的雪,是“白雪换白银”的雪

回顾过去的一年,吉林市探索冰雪旅游与体育、科技、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融合的发展体系,不断挖掘“白色经济”蕴藏的巨大潜力。

站在全新的起跑线上,“十四五”期间,吉林市还将围绕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以创建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为引领,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旅游景区,争办世界冬季运动重大赛事,将吉林市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魅力雪城”。

吉林市文广旅局局长赵大明说:“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精彩也在吉林。吉林市作为吉林省发展冰雪产业的重点城市,要紧紧抓住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历史机遇,依托本地独特的冰雪资源优势,高位推动吉林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善“粮”

2021年3月26日开始大棚育苗,5月5日开始插秧,中秋节前大米上市——在过去的一年里,舒兰市学明水稻种植家庭农场总是先人一步。

农场负责人李学明说,这要得益于他在2021年自创的水稻育苗新模式——“干籽丸化直播技术”。有了它,水稻的种植时间比周边种植户提前了十几天,127公顷水稻增产了100吨、增收超过30万元。

李学明说:“我们的水稻种子不需要浸种和催芽,用保水剂、包衣剂处理之后变成了“丸化”状态,就可以直接下田播种。不但减少了水稻育苗的程序,而且秧苗根系发达、抗病力强。”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5)

去年,吉林市新增家庭农场2387户,家庭农场向着适度规模、综合种养、生态循环的方向发展,好米好粮成了农民兜里的“红票子”;而在吉林市的规模化粮食生产企业,一年的收获不但意味着“好收入”,还意味着打响“好品牌”、创出“好名声”。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6)

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吉林市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外领先的加工设备、烘干设备以及500多台套现代化农业装备,为2000公顷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和300公顷标准化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保驾护航,生产的“大荒地”品牌大米享誉全国。

吉林市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牛树域介绍:“我们每年水稻出库3万吨左右,最高端的一款大米每公斤能卖到200元,普通大米平均下来一斤也在6到7元之间。我们主要的销售方向是面向大型城市,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20多个城市。”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7)

藏粮于技,同时还要藏粮于地。2021年,吉林市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永吉县万昌镇1.3万公顷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昌邑区桦皮厂镇0.7万公顷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以“长吉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重点建设区域,持续打造“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带”。

去年,吉林市新建高标准农田45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16.8万亩,阡陌纵横的田地变身“富民田”,助力更多农业经营者实现了丰收的愿景。

吉林壹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曦:“我们的基地已经百分之百修建了高标准农田,这也是全省第一家由合作社这种新兴农业主体自主实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有了高标准农田之后,我们的粮食产量、粮食的产能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产量提升了15%。”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8)

善“粮”的粮,是粮仓丰盈的粮

回望过去的一年,吉林市播种粮食作物68.7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达到90亿斤,增长5.7%,创下近年来最好水平;

又盼一年好收成,吉林还要继续抓稳“米袋子”,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85亿斤以上水平,为打造全省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提供重要支撑。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处处长高喜闻告诉记者:“吉林市粮食取得大丰收,既得益于科技支撑有力、田间管理措施到位、防灾减灾及时有效,更得益于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优化配置粮食生产各种资源。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把粮食生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碳”索

2021年12月28日,距离新年的到来还有三天,但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却提前被喜庆的气氛填满。当天,碳谷12#原丝线顺利开车,生产线上一缕缕高速运转的原丝,将为吉林市的碳纤维生产提供更多原料、增添更多底气。

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鸥告诉记者:“这条线是4万吨碳纤维原丝项目的一个‘收官线’,打破了以往碳纤维原丝生产所需的重要装备要依赖进口这一‘卡脖子’问题,实现了整条线的国产化。这个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让我们心情非常激动。”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9)

那一天,吉林化纤国兴碳纤维2#碳化线和泰杰峰1#预浸料生产线同时实现顺利开车。三条生产线,为吉林市碳纤维产业一年的上下求索画上了圆满句号。

这一年,吉林市的碳纤维项目建设仿佛启动了“快进键”。4万吨碳纤维原丝升级改造项目、1.5万吨碳纤维项目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全速推进,碳纤维产业产值增长2.7倍,以“吉林速度”不断刷新各项纪录。

吉林国兴碳纤维有限公司生产处处长鲁明介绍:“吉林化纤的项目从破土动工到生产,每条线的建设周期都不超过一年,安装时间都不超过3个月,我们对调试、达产达效的时间也是分秒必争。比如吉林化纤15000吨碳纤维项目,第一条碳化线历时330天就实现了全线开车,创造了国内同级别碳纤维生产线的最快安装纪录;后来建设的7号生产线,仅用了96天就实现了全线开车,我们又打破了自己创造的纪录。”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10)

2021年,作为吉林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碳纤维产业弯道超车的重点项目,2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由蓝图逐渐化为实景;

随着北京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吉林市首家在北交所“抢滩登陆”的上市企业,也在北交所的助力下,进一步抢占竞争制高点、在新材料领域施展拳脚。

张海鸥说:“目前,吉林碳谷是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尤其是在大丝束方面,整个中国市场90%以上应用到民用和工业领域的大丝束都是吉林碳谷生产的原丝。有了原丝之后,能够带动下游的碳化、制品和复材生产,为吉林市碳纤维产业集群的形成做出贡献。”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11)

“碳”索的碳,是“黑色黄金”碳纤维的碳

回首过去的一年,吉林市原丝产能达到6万吨,碳丝产能达到2.5万吨,居全国首位。

吉林市碳纤维产业从原丝、到碳化、再到复合材料不断迭代升级,成为国内三大碳纤维产业集群之一,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牛年即将过去迎接虎年的句子,站在虎年回望牛年(12)

新一年的征程开启,“十四五”期间,吉林市将聚焦碳纤维板块集中发力,加强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与下游合作开发拓展应用,共同推动吉林地区碳纤维产业发展,建设以吉林化纤为主力军的碳纤维产业园区,向着千亿级国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迈进。

吉林化纤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德武表示,他认为,在未来吉林省“一主六双”和“六新产业”发展中,新材料、特别是碳纤维会越来越凸显它的价值。“我们会在吉林省的飞速发展中快步跟上前进的步伐,为吉林省的战略部署和产业发展规划做出自己的贡献。”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商越洋

编辑:于悦

,